医疗康养建筑并不是特定单一的建筑类型,它是为不同身体状况的人群提供心理或生理照料护理或医疗服务的场所。基于服务人群的自身条件与需求的差异,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体检中心、老年康养社区、介护型护理院、特殊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症)特护中心、各类医疗建筑以及临终关怀中心。
在该类型的设计中,除了满足不同类型设计的基础功能需求与工艺流程要求外,设计师更关注使用者的进入方式、场所体验和心理需求。
# 01
Social Connection
老年康养社区
老年康养社区主要为健康自理老人提供服务。他们大部分更倾向于选择一处景观环境良好、空气清新、居住舒适的场所定居生活。同时健康自理老人身体腿脚便利,身体素质尚可,有多元的精神和活动需求。
在宁波
海曙的
商业养老项目中,
设计团
队
配建多样的室内外活动场所,让老人在白天有充足的社交空间。同时在配套设施时需考虑分散和集中相结合,可结合下沉庭院或者组团花园巧妙设计,
设计师还将交通空间和功能空间结合,增加老人的交流机会
。
所有的户型均应进行适老化设计、在厨房、卫生间、户门、阳台等处进行精细化设计;同时,应尽力避免室内外台阶的存在。在扶手质感、空间高度、步行距离和光线控制等细节方面都需做到细致入微的设计考虑,全方位地呵护关怀入住老人。
交通走廊旁的休憩区丨城理设计正在推进的项目
# 02
Efficient Flow
介护型护理院
介护型护理院是一种主要接纳半失能、失能或失智老人的专门机构,提供全天候的护理和照护服务,设计上需要按照科学的护理单元进行计划安排,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流线效率。平面布局的合理性和效率性是设计的关键要素。
介护老人由于行动不便甚至长期卧床,其有效活动范围内的采光和安全性需要重点关注。同时,
半失能老人
对
室内
活动空间的需求性增加
。
我们在相关项目的设计上
,
除了
就近满足
半失能老人的活动需求,
也
考虑介护老人在
同一楼层空间中交流、进餐以及活动的空间尺寸需求。
让介护老人在其简单的生活模式中依旧能体验到生命的美好瞬间。
# 03
Healing Garden
综合医院
综合型医院一般涵盖病区、诊区、医技区、办公科研区、体检区、后勤区等各项功能区。因此,医院建筑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保证医疗流程的高效率是设计中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其他所有层面的设计均应在解决高效的流线设计后才能予以展开并优化。
除满足高效的医疗功能外,医院的环境品质也至关重要。经研究证明,
高品质的医疗环境可以加速病患的康复进程与心理状态
,团队成员将“康复花园”的理念引入
绿城新院区项目
中,
在
园区中设置景观花园并
利用屋顶设置多处屋顶花园,
为病患
和
医护人员提供
放松身心的场所。
医院屋顶花园丨团队成员参与过的项目
浙江绿城新院区
# 04
Honeybee Hospice
儿童临终关怀中心
临终关怀主要服务于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患者,相比于创伤性治疗,临终关怀更关注于
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以及相应的心理辅导
。虽然国内大部分人还是避讳讨论关于死亡的话题,但临终关怀在大多数时候是由当事人主动做的决定。相比于一味地延长生命的长度,他们更加关注剩余生命的生活品质,用仅剩的余生陪伴家人、完成自己的夙愿。
儿童临终关怀中心概念设计竞赛是城理设计在医疗康养建筑设计领域的一次重要尝试。
有别于市场上常规的医疗康养类项目,设计的中心焦点是在一群还未成年就需要面对疾病折磨与死亡的儿童,所以这是一个特别有温度的设计。设计师凭借以往相关项目上对使用者的长期关注,以及将自己代入临终儿童亲属设身处地地思考,希望为这些短暂但绚烂的花朵在最后一段生命旅程中提供温暖的乐园。
相较于年迈的长者,人们普遍更加不能接受儿童的离去。大多数情况,事情发生的时刻,周围的人都不知道要如何面对儿童即将离去的事实,更不知道要如何与他们相处。
蜜蜂乐园梦境丨蜜蜂·儿童临终关怀中心
而临终儿童也有复杂的心理反应变化。
通常第一阶段是疾病初期的恐惧阶段。疾病给儿童带来的
生理上的疼痛、离开熟悉的家庭环境住进医院以及治疗带来的副作用
都会使得儿童对治疗与未来产生恐惧。第二阶段为确诊后的叛逆阶段。从周遭人群的反应中感知到自己病情的不容乐观后,
内心孤立无援的儿童可能产生任性、娇气、易怒等反应,并可能对治疗出现强烈抵抗
。第三阶段为临终的焦虑与悲伤阶段。病情的恶化使得患儿的身心日益弱化、消沉,而父母的悲伤情绪日益明显,再
加上离开学校与伙伴使得患儿丧失人际社交关系、终日除了多样而无效的治疗外,无事可做,让患儿失去了对生活意义的追求
,这些都导致患儿出现明显的焦虑与悲伤。
为了帮助儿童更好地面对,可以从心理上进行干预。首先是死亡教育,公开谈论死亡将有助于
安慰
患儿并减轻恐惧,社工用特殊的方式进行死亡教育,解释死亡。儿童间的交谈也有一定的缓解恐惧的作用。第二,鼓励儿童表达情绪感受,儿童为了不让外界担心,会有意识地隐藏自己的感受,而长期的情绪压抑会对儿童身心造成诸多影响。可以提供能够相对放松的环境,并鼓励患儿进行诉说。最重要的是,患者应该被作为正常的人看待,为其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和灵性方面的照护,满足作为“人”的需求,包括发展与学习需求。
鸟瞰丨蜜蜂·儿童临终关怀中心
总平面图丨蜜蜂·儿童临终关怀中心
归属感
临终关怀中心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归属感的住所。相较于医院通常的住院部长廊,三五成组布置的病房更有利于形成紧密的群体。同时提供组团内部共享的起居室与阳台,增加见面与交流的机会,也会是儿童们增进了解、打开心扉的契机。通过促进组团里儿童的密切互动,形成有归属感的小群体。依照此逻辑生成临终关怀中心的基本骨架。
设计生成逻辑
共享起居室
针对不同类型患者的病房单元
除了促进组团内儿童的相互了解,也需弥补儿童因离开学校与居住社区而丧失的人际社交关系。我们在紧张的用地条件下,空出用地东北角作为街心公园,希望周遭学校与社区的儿童们能在下课后多个玩耍的地方、邻居们在饭后有个地方可以散步、也希望临终关怀中心的孩子们可以在此结交新的关系。
一层平面图
首层流线丨社区流线、儿童流线、抢救及悼念流线
西北侧街心公园
自我价值
当患儿被确诊后,许多父母过度保护孩子,认为只要能够挽救孩子生命便别无他求。这使得儿童从一直以来的社交环境、学习状态中强制抽离出来,对生活产生迷茫。我们需要尊重儿童精神世界的需求,通过自主规划学习与发展计划,安排活动与课程,实现患儿自我认同与自我价值。
临终关怀中心中的各种活动
功能分区
活动中庭
A-A'剖面图
治疗花园
立体的绿化布置,保证儿童可以尽可能多地接触自然,削弱医院的冰冷感。身体虚弱的儿童可就近在组团内种满绿植的阳台休憩,而较活泼的儿童可至首层的庭院里与游玩场地里玩耍,而在屋顶露台上还专门设置了感官花园和为热带植物设置的花房。通过以上途径,鼓励儿童们走出病房,在增加结识新玩伴可能的同时,也提供相对放松的环境,缓解儿童情绪上的焦虑与压抑。
南立面图
奇幻花园
感官花园
除了专项的接受心理疏导外,长期陪伴儿童的家长与照护人员,也需要可以放松身心的场所。家长们可以暂时抽离独处,卸下在孩子面前的坚强,真实面对内心的焦灼与难过。或认真地思考,要如何从寻求治疗方法转移到孩子的生活中,试图面对死亡议题并思考如何开始与孩子共同讨论死亡的话题。
挽思苑
临终关怀设计是一个复杂的命题,综合了建筑、景观、室内、医疗、护理、心理、伦理等多个方面。设计师需要深入了解使用者的身体状况、精神需求,为患者提供一个温暖的栖息地,以帮助他们减轻病痛、抚慰心灵。
虽然临终关怀话题在国内的舆论环境中还相对边缘,并常为大众所忌讳。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社会的进步推动对个体的尊重,我们终究需要面对这道必经的生死考验。希望我们对临终关怀相关的关注与思考,能让患者在人生的最后历程里获得有尊严的关爱。
参考文献
[1]刘超,郭永玉.死亡意识:意义感在临终关怀中的作用[J].心理研究,2010,3(01):9-15
.[2]邓珊珊. 孤残儿童临终关怀服务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3]Kernohan WG, Hasson F, Hutchinson P, Cochrane B.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hospice day care. Support Care Cancer. 2006;14:462–8.
[4]Frandsen, A. (2011). Helende arkitektur. [Aalborg]: Aalborg Universitet, Arkitektur & Design.
[5]王文超,张玉侠,顾莺,胡静,陆国平.儿童临终关怀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7,32(03):103-106.[6]宋莉娟.儿童临终关怀护士的职业困惑及启示[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13):35-37.[7]
王玉梅,冯国和,肖适崎,孙建纯.儿童患者临终关怀的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02):179-182.
[8]高丽萍,邢健红.终末期癌症儿童安宁疗护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1,34(08):995-998+1009.
[9 ]周玲君,赵继军.英国儿童临终关怀院见闻[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22):73-74.
[10]黄京京. 瑞典临终关怀工作过程和沟通技巧研究[D].山东大学,2013.
[11]Gareth Hoskins architects,王丽娟,Andrew Lee.罗宾之家[J].缤纷家居,2007(06):30-31.
[12]王梦莹,王宪.国内外安宁疗护的发展现状及建议[J].护理管理杂志,2018,18(12):878-882.
· The End ·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