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展示和零售功能结合的吧台 ©金伟琦
感谢
余留地
与被旅游业毁容的南锣鼓巷不同,一路之隔的北锣鼓巷保持了更多北京胡同的日常景观。
在这里,低矮拥挤的四合院落与医院,学校,机关单位,集体户口的多层住宅混杂在一起,形成一个息息相关的生活社区。
北锣鼓巷的支路千福巷里,一栋旧办公楼由万科地产投资改造为长租公寓,给街坊带来新的群体。
公寓的首层西侧,面向市政服务站,由“大小咖啡”负责运营,为这个不断进化的胡同品牌提供了新的试验场。
▼门廊的户外座椅区 ©金伟琦
余留地设计团队与“大小咖啡”再度合作,在总面积180平方米(包括室内和室外)的空间里实现了四种使用功能;
一个白天模式的咖啡店,一个夜间模式的酒吧,一个微型画廊,以及一个向周边街道开放的花园。
▼有固定脚踏车和乒乓球台的户外康乐区域 ©金伟琦
空间设计的策略基于“大小咖啡”品牌文化的包容性,以有限的尺度为城市各类阶层的凝聚创造条件。
余留地认为咖啡店常常因为强调“精品”而产生拘束感,希望以放松的控制手法实现“起兴”的自由气氛,并为日后使用方式的调整争取余地。
室内外作为整体,被定义成一个由公寓租户与外来访客共享,带有庭院的“康乐中心”,鼓励玩耍热闹式的社交生活。
▼从上方看户外康乐区域 ©金伟琦
▼门廊的户外吧台 ©金伟琦
“康乐中心”的室内划分为会客区,咖啡吧台和画廊。
会客区的座位是定制设计的沙发椅,由钢管和软垫构成弧线的围合状,促进人们之间的自发交流。
咖啡吧台的构造融入了具有“街道属性”的展陈与零售元素,包括背景墙面上可以更换海报的告示栏,以及流动书报亭中常见的旋转货架。
吧台临窗的一侧安装着啤酒龙头,客人可以在室外平台上从窗口直接买酒,类似单位大院里的粮油店。
在“康乐中心”的最里面,原本为连接咖啡店与公寓楼道的过渡房间,开辟出一个名为“太小地方”的微型画廊。
一个位于门洞中间的半圆形墙面模糊了室内的界限,同时隐藏了卫生间。
画廊的窗户正对室外庭院,其外侧的轮廓通过喷绘文字形成图案而获得辨识性。
▼门廊的细节 ©金伟琦
▼从起居空间看向入口 ©金伟琦
▼起居室局部以及相连接的“太小地方”画廊 ©金伟琦
▼从入口看起居室和吧台区域 ©金伟琦
▼室内空间概览 ©金伟琦
▼能看到室外场地和胡同街道的社区起居室 ©金伟琦
▼与展示和零售功能结合的吧台 ©金伟琦
咖啡店的室外原本被公寓物业方用作停车场,余留地提出将其改造成一处适合运动的庭院景观。
入口门廊被改造为一个半户外的客座区,面对着胡同中人来人往的市井风情。
新构筑的无障碍坡道,长椅,树池和栏杆的流畅组合灵感来自于滑板公园。
在场地的中间,摆放着一组健身器械和乒乓球桌,提供中国城市中最亲民的街头娱乐。
名为“卡布骑诺”的固定自行车装置增加了手把上的托环,便于插入咖啡杯和酒杯。
▼户外空间俯瞰 ©金伟琦
▼从街道入口看正面 ©金伟琦
▼从户外区域看正面 ©金伟琦
材料运用的意图是从传统中发现“原来这样也行”的方式。
环绕咖啡店空间的墙面满铺着浅棕色,通常用来包装食物的牛皮纸,并装饰着丝网印刷的图案(由Meat Studio设计)。
贯通室内外界面的墙体都采用琉璃筒瓦。
历史上,这种略带粗糙感,由泥土烧制的建材常见于北京,主要用来覆盖城中皇家建筑的屋面,因此具有地域性的暗示。
在“大小咖啡”北锣鼓巷的设计中,琉璃筒瓦粘贴于竖向墙面,创造出竹节般的连续起伏,使光线在金黄色釉质上层层漫射。
无论北京的天气如何变幻难测,空间中流转的日常生活都被一种温暖、并近乎辉煌的基调所衬托。
▼户外景观细节 ©金伟琦
项目图纸
▼项目位置 ©余留地
▼平面图 ©余留地
▼正立面图纸 ©余留地
▼立面/剖面图纸 ©余留地
项目团队:
宋方舟,魏丹,岳峰,宋蕾,黄博麟
业主:
北京大大小小餐饮有限公司
地点:
北京市东城区千福巷12号泊寓西门底商(郎家胡同13号院)
项目类型:
建筑改造设计/景观设计
面积:
室内65平方米,室外120平方米
项目年份:
2018-2019
合作方:
平面视觉 / 窦誉笙
摄影师:
金伟琦
施工:
Zhanglihua Team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