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9年杭州天目里对外开放以来,凭借其“创造艺术事件的发生器、一个没有围墙的美术馆”的理念日益成为杭州屈指可数的融合商业、艺术、生活的新锐试验场。作为天目里的能量中心,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也一直打破空间的限制,面向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家展开合作,不断寻找艺术与创作的弹性空间。
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
一周前,艺术家达伦·贝德和李明的对话展“跨服聊天”以及艺术家组合奥尔加·梅萨与弗朗西斯科·鲁伊斯·德·因凡特的个展“9189公里「地图与边界的游戏」”在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同期拉开帷幕。作为美术馆开馆以来的第四季展览,这场并行双展的到来,也为我们提供了反思疫情三年来所带来的距离之困的机会。
艺术家达伦·贝德、艺术家李明
艺术家组合:奥尔加·梅萨与弗朗西斯科·鲁伊斯·德·因凡特
人与人的距离会带来沟通的gap吗?当消费主义和信息技术前所未有地入侵了我们生活与工作的各个角落,如何才能不迷失于其中?艺术的表达是否有边界和壁垒?普通人也能够享受其中吗?带着这些疑问,发生FASHENG团队与
天目里美术副馆长吴天、
展览的策展人孙熳以及几位参展艺术家进行了一场专访报道。
BY ART MATTERS 天目里美术馆
在天目里美术馆的一楼,步入艺术家达伦·贝德与李明的对话展览“跨服聊天”现场之前,艺术家李明邀请参观者戴上一顶印有“未来世界“字样的安全帽。问起缘由,原来这个灵感来源于杭州一个公交站”未来世界站“,同时也寓意着天目里在经历8年建造后,持续演变过程中对各种生态的想象。随着导览的进行,每个参观者也仿佛一场时间工程里的参观者,感受到过去、现在、未来的连接。
从进入“跨服聊天”的展区开始,就进入了一个貌似普通,但处处有悖常理的 “家”。达伦·贝德与李明十多年间创作的约70件作品,包括二人首次对外展示的新作和共同为展览的创作,共同构筑了这间名为 “401号公寓” 的居所。玄关、客厅、餐厅、卧室、卫生间一应俱全,好像是熟悉的家居空间,却又处处让人感到有那么点不同,刺激着你的感官神经。
艺术家在疫情期间参加户外活动的登记表,化身成为一件绘画作品,装点在玄关的墙上;沙发旁的鱼缸底部,印着让人不明就里的”暗语“;用传输线与一旁手机连接的电子屏幕上循环播放着一头牛拼命奔跑的画面;客厅地板上无数巨大方格上摆放着各种与日常相关的小物件,好似一场成年后的“套圈游戏”;从民间艺术家笨笨坤那里获得灵感的平衡拼接玩具;白天展示,在规定时间却会被做成蔬菜沙拉的各种水果蔬菜矩阵;卧室里随机响起,却莫名能够和谐共处的临场钢琴表演以及赢了能把奖品带回家的立体版象棋游戏……
观众虽然没法见到房间的主人,却在每一处细节之间感知到艺术家对日常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幽默调侃。作品的介绍信息没有像常规那样贴在墙上,而是化作需要在沿路寻找的线索和可带走的灵感碎片,又或者是主客之间相互交换、赠予、合作的请求。因此策展人孙熳笑称这是一场“可坐、可卧、可读、可写、可吃、可玩、可拿、可留、可买、可卖”的非同寻常的展览。
“展览也可以很好玩,玩也可以是严肃的事情,正当的事情。玩的背后有世界的机制和规则,思考和演变,我们的展览就是希望展现不同层面的玩。”孙熳如此分享她对这次展览的定位。
三年前本季的季展览计划启动时,来自三个大洲的四位艺术家与位于杭州的美术馆团队都没有想到,他们即将面对的,是持续三年的线上会议、电子邮件和文件碎片交流。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所有人第一次遭遇了难以逾越的时空带来的创作上困难。
面对现实的距离障碍,他们以各自的艺术创作作为“抛接球游戏”的素材,开始了旷日持久的“跨服聊天”,401号公寓里呈现的就是他们以这场对话为蓝本的合作成果。
而对于居住在法国欧布里镇的艺术家奥尔加·梅萨与弗朗西斯科·鲁伊斯·德·因凡特来说,“9189公里”则是他们与杭州天目里的直线距离。疫情期间,他们同样也开始了一场对天目里持续三年的的“探险游戏”。对场地的认识,仅凭天目里美术馆工作人员以视频通话的形式带领他们完成。最终,这两位西班牙艺术家以光影、声音与近乎游戏般的探索实验,带领观众走进了映射着时间记忆的“第三空间”,感受光影、声音交错层叠的全新体验。
李明和达伦两位艺术家虽不能相见,但展览中那些混合影像、装置、诗歌、雕塑、行为、AR、游戏,甚至美食构成的生活痕迹,让人觉得他们都曾在401号公寓的平行宇宙中工作和生活。
而奥尔加和弗朗西斯科虽然无法来到杭州,但是他们却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诠释,以不同角度探讨了空间距离下的人与人沟通与思想的距离。
在可见与不可见的距离之间,穿行的是超越现实的思想碰撞与共振。
而承载此次并行展的天目里美术馆,也在距离之下面临筹备中的各种真实挑战。在跨国出行严重受阻的三年间,与艺术家们一道跨越空间距离与不可见的思想沟壑,最终完整展示出带着各自生活痕迹的创作成果,其背后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但策展人孙熳却以一种别样的角度诠释了这场展览的意义:我们讨论距离并不是要说它多么难以突破,而是在意识到它的存在以后我们仍然可以跨越它。
“9,189公里”的现实距离与“跨服聊天”的交流方式所展现的天然的空间距离、时间距离,以及艺术家视野迥然相异的主观精神距离,构成了这场主题为“距离”的并行双展的概念由来。有趣之处在于,尽管艺术家之间语言并不相通,观念和视角也完全不同,但他们的作品中却依然能呈现出相互呼应的效果。策展团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角色。
策展人孙熳一直期待通过策展去探索当代艺术的“弹性空间”。在她看来,通过一些看似天马行空的展览,如果能探测当代艺术形式或者概念上的极限,挑战艺术市场、美术馆和艺术家之间的规则,会是一件既好玩又很酷的事情。“我们的角色,就是和艺术家一起玩这个游戏,去‘戳’一下这件事。”
为此,美术馆团队将达伦·贝德和李明的展厅搭建成一个平行时空交汇的“401号公寓”,并围绕作品的元素将展厅划分为住宅的各种功能区域,一一对应和展现达伦·贝德和李明源自生活细微观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尤其在“卫生间”区域的马桶,可以看作是美术馆和艺术家一起来进行的一场批判性的尝试;而在“9189公里「地图与边界的游戏」”展览现场,美术馆工作人员则和杭州本地的志愿者们一起去完成这个展览,很多环节中参与者的影子互动都成为了作品的一部分。
正如美术馆副馆长吴天强调:一场展览的呈现是一群人的事。这其中不但包括艺术家和工作人员,观众也正在成为展览中那个最有趣、最值得期待的部分。孙熳则表达了两场展览的初衷,正是为了尽可能地向观众展现艺术的多样性,以及那个有弹性的地方:“我认为艺术可以让人的生活产生弹性,因为它很少有成文的、不可打破的规则。而在与艺术家交流的过程中,最有趣的就是和这样的弹性打交道。”
而这些尝试、挑战和触碰,也正是以孙熳、吴天为代表的当代策展人所致力于去实现的。可以说,没有他们不断变化自身的角色,在逐渐僵化的度量中与艺术家们一同寻找艺术的“弹性空间”,就没有这些越来越好玩的展览。为了探究本次展览的那些好玩的内幕,我们特地从不同维度探访了此次展览的艺术家和策展人们:
Q:
最初促成这两场展览形成,是否存在特别的理由或想法?
吴天
:
从2021年年底我们美术馆开放,目前已经到了第四季的展期。每场展览的初始意图和呈现形式都不太一样。在不同的群展、中外艺术家混合展以及个展中,都会关注本土性的考量。我认为这次展览,是中外艺术家间的一种对话。基于我们植根在杭州的条件,我们不希望它是一个比较单向的事情,而是可以和外界有更强烈互动的呈现方式。
孙熳
:
达伦·贝德与李明的“双个展”就是首次尝试,基于两者的对话的促成。是源于策展团队与馆长讨论展览构思时,我们谈到哪些艺术家是有趣且生动的,其中就谈到了他们两位。后来当我们回望他们之前的作品,发现二者的一些共通之处,只是他们的生长环境、创作线索不同而已。所以我尝试着邀请了两人做一个对话式的交流,像是一场国际乒乓球比赛,两人一来一回地用自己的作品来“聊天”。
Q:我们应该把这两个展览当作一个整体去看待,还是说它只是碰巧都在此刻发生?和以往有什么不同吗?
孙熳
:三年来所有人都经历了同样的集体记忆,而这两个展览正好可以共同呈现。但本质上还是两个独立的展览,在第四季展期内平行开放了。包括我们所有的物料风格、叙述风格都会有所不同。观众可以根据喜好自行选择参观的顺序和方式。
大家在参观中会发现:展品在超乎想象的同时,又能感觉到一些生活气息。
好像是我们每个人熟悉的日常场景,但经过艺术家的特别呈现后,又会觉得很陌生。
在展的展品可以吃、可以玩,也可以参与互动、投票,多重体验都可以是一种新鲜的交流方式。
展览开幕现场
Q:跨服聊天中互相抛球接球的有趣合作具体是怎样的?看展时有什么值得关注的吗?
李明
Q:听说开幕活动中有一个“洞中之影”的影音表演,它是如何激活空间和其中的艺术作品的?
孙熳
:艺术家奥尔加和弗朗西斯科进行了一场演讲式的表演。一开始可能大家会以为是一个演讲,同时它又是一种戏剧式的表演。这个表演可以精确地让大家感受他们两个之间的关系——永远平行却相互摩擦,迸发出火花同时也有争吵。在整个过程中,他们对于事件和世界的观点被得以呈现。
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无时不刻生活在镜头下、屏幕间,在6楼的展览中得到了强烈的体现,我们对时间的观点不再是线性,被无限的屏幕和镜头折叠成了立体的状态,这种关系在这个演讲的过程中都可以感受到。
展览开幕现场
Q:依据你们以前的一些策展的经历,是否有发现中国的展览或者观众现在有呈现出哪些不一样的,你们能感受到的趋势吗?
吴天
:我认为在发展中的事物,与当下的环境和人都是有关系的,观众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开放,同样也会反馈给我们很多惊喜。这是因为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间的不同,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更多从生产者的角度完成,可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广义的消费者),视角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们在布展结束之后,仍然可以观察到观众的反馈细节,再次融入展览的调整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展览进程中,会持续关注社交媒体的反馈,在现场也会设置一些环节,让观众能够充分参与进来。
Q:国外私营美术馆的发展非常成熟了,您认为现在中国美术馆的发展现状如何?到我
们天目里美术馆的话,您认为它具备了哪些特质?
吴天
:在一件事情不太成熟的时候,大家都用自己的方式在探索,所以我不太好说现在整体趋势怎么样。我认为它是一个持续生长的状态,毕竟美术馆的形态在国内还没有特别成熟,更多的是我们深入其中的状态。作为后台在筹备展览和美术馆时,我认为是团队从自己角度为中心思想服务,然后呈现出作品给观众的过程。
展览开幕现场
Q:我们发现艺术装置是遍布整个园区的。您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天目里美术馆在这中间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吴天
:好比生活当中你去看一场电影、一场展览,甚至是路边广告屏幕的一段影像,如果能理解就停下来多看几眼,如果不能理解就匆匆离开,我觉得也都是有意义的。就像我们美术馆的名字BY ART MATTERS,我们认为艺术是要紧的、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但不需要太多,一点点就可以了。以艺术之名,作为一种方法论融入到生活中的过程。
Q:展览结束的地方,有一面墙写了很多“你相信吗?”这样的话,感觉到你们在创作一个非常美的梦。这段话的出现希望向大众传递怎么样的一些信息?
奥尔加、弗朗西斯科
:在今天这样一个世界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相信,相信一些不存在的东西。虽然这个世界里是有黑暗和危险的,但是我们要相信信念的存在,允许我们对整个世界进行一种改造。
而我们其实是在不同领域的边界中工作,这会让我们更加专注,同时也会为我们带来警醒。
对我们来说,这就像一场在不同跨学科之间的冒险,在过程中也试图打开一个交流的空间,告诉大家我们是谁、作为艺术家我们是怎么工作、表演和行动的。
Q:最后请分享一下如何更好地观看此次的展览,怎样才能更好理解?
孙熳
:其实这两个展览都是可以请观众放松进来的,艺术不必那么严肃,有时候就像谈恋爱一样,喜欢或讨厌都可以没有任何理由。又或者说像是听一个笑话,如果不能马上get,解释得太多反而就不好玩了。
展览海报
美术馆是一个记忆、反映、投射未来的场域,构建穿梭时空的任意门,修筑跨越语言的巴别塔,也衍生出令人迷失的兔子洞。BY ART MATTERS天目里美术馆第四季度这两场有关“距离”的展览,可以看作是由艺术家、策展人和观众合力打造的一场不同时空的造梦之旅,让我们真实地看见人类如何跨越可见的空间距离与不可见的思想沟壑,对这个时代作出的如实回应。正如导览之中所启迪我们的:今天这个世界的美妙之处,或许正是两个素未谋面的人可以汇万里之差于当下一念。
刘荣禄:设计的起点和终点,都是艺术
谢天:从设计出发,去思考,去生活
朱啸尘:深入真实创造,习得韧性设计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