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南侧是十字路口,北侧紧邻一所小学。基地内绿植繁茂,使得场地在南北方向上无法视野相通。设计师用扩大植栽范围的方式将北侧绿地、中庭以及南侧室外空间联通成一体。屋檐压低的坡屋顶阻挡了路人看向室内空间的视线,既保证了私密性也增加了视觉上的趣味性。
【石材的开采与房屋建造过程
项目的所在地冈崎市有“石都”之称,与庵治(香川县)和真壁(茨城县)一起,是日本的三大石材产地。
市便可开采出优质的花岗岩,于是墓碑、石灯笼、雕刻等产业也成为当地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如今时代的需求悄然改变,坟墓和庭院已经成为日渐小众的消费。石材的产量也随之持续下降,并且石头作为超耐用的消费材料这一现实也使得市场更加萎缩,难以扩大。愈来愈多公司都被迫关闭。
当我们在参观一个采石场时,发现很多被开采出来的石头风化多年,长满青苔的石头散落在山上无人问津。但这种见证了时间的自然风景让我十分着迷,将如此自然的景色移植到基地内便成了设计的开端。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项目来活化当地采石产业,使当地文化得以传承。
法国哲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在“野性的思维”一书中讲到,与基于理论和设计图没有浪费地制造产品的“科学的思维”相比,利用收集到现场的材料和产物,通过反复试错来创造一个新的产品的方式被称为“修补式思维”(Bricolage)。
新产品在试错中不断更新,这种变化也越发能激发人性中的研究精神,因为无法穷尽优化的可能性,所以设计者会一次又一次继续下去,丰富的文化就是这样产生的。
【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
对应到本建筑中去,方形的中庭就是在反复思考庭院与房屋的关系中所产生的。之后以中庭为中心,依次将外部空间,半开放空间,半室内空间,室内空间顺时针排布形成平面布局。
这种思考方式是从造园的角度逐渐向建筑的角度转化,特别是半室外空间和半室内空间的暧昧关系,正是空间层级的多重性将庭院与建筑的转换变得更加柔和,也让庭院和建筑的关系更加密切。
在材料上,对于庭院和建筑,都想追寻一种能够展现出生命感的粗糙野性的材料。但是在双方衔接的边界处也需要考虑交接关系的简洁和施工的落地性。
相比于精细的制图,我更加佩服于工匠们对试制各种材料小样时不断试错的热情。
大自然的力量强大到让人充满敬畏之心,我们也正在追寻创造一种能让自然风土和人建立多方面联系,能够得到光和风的恩惠的建筑的可能性。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