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凝聚同济设计集团多年大学规划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迈向世界一流大学----从校园规划及设计出发》(江立敏、王涤非、潘朝辉等著)出版了。
今年3月,我们邀请到了吴志强院士及我集团总裁汤溯宁通过B站的直播参与了线上的新书发布会,并分5次进行了主要内容的分享,也获得了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好评。
本书分为十一章:分别从城校关系、规划系统、组群与单体设计、绿色设计与智慧校园、校园改造与更新、校园精神塑造、校园运营建设过程管理等方面对世界一流大学的经典案例、设计趋势及对我国大学设计的借鉴意义进行了分析、讨论和总结,对国内“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关于世界一流大学校园风貌内容。
从中世纪学院方庭、到“风景如画”和学院派运动、从哥特复兴的浪漫再到现代高校的兼收并蓄;从欧洲城市的褐石尖顶、到南亚丛林的有机聚落、从弗吉尼亚的茵茵绿轴到加州沙漠的棕榈方院。世界一流高校往往都有各自独特的建筑风貌,是其世界瞩目的独特“名片”。它是可见的灵魂、它是可触的历史、它是物化的校园文脉。那么,世界名校的建筑风貌是怎样炼成的?在我们实际的规划设计中,大学校园建筑风貌的塑造又有何种策略可加以应对?
01
校园建筑风貌
(1)校园建筑风貌的涵义
研究校园建筑风貌,首先需要把握校园风貌的基本概念。校园风貌具体来说就是一所学校独有的校园文化、气质、历史和师生精神面貌等一系列人文特征以及校园特有的建筑、空间与景观环境等外观特征。它包涵了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
校园建筑风貌正是校园风貌中物质层面的集中体现。同时,校园建筑与其所形成的空间又是场所精神的载体,这种场所精神则是校园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传达的精神对长期身处其中的师生有着潜在影响。因此,它是校园灵魂和历史文脉的天然载体。是人们可以直观感受到的校园风貌物化实在。
(2)组成校园建筑风貌的基本要素
校园建筑风貌主要体现在空间格局,建筑样式、风格,材料特征3个方面。
空间蕴含着不同的性格气质和场所精神。在大学中,不同的空间属性和空间类型也传达出不同的校园精神、校园气质以及教育模式和理念。比如封闭式方院传达出的是隔绝与尘世的象牙塔情结,强调精英化的阶层与团体意识;开放的空间则传递出自由平等、普罗大众的社会化精神。
建筑风格是对建筑的立面手法、形体构成、细部处理等外观特征的归纳方法。同时建筑风格也是各个时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建筑材料技术、艺术设计思想等方面因素的物质化体现。因此,建筑风格能够很好地反映建筑物所处时代和地域的风貌特征。
建筑材料是建筑性格的另一重要体现。可以说,不同于校训校徽和建筑风格形象,是直接信息的投射,材料是以一种潜在的方式将校园文化、校园精神传递到人们的潜意识中。不同的材质传达出不同的气质和精神内涵,砖石体现出谦逊亲和、混凝土体现着粗犷和坚砺、金属展现出科技和创新,而木材则彰显着生态和人本主义。
02
历次大学建设思潮及建筑风貌类型
(1) 中世纪学院方亭
中世纪大学是现代大学的最初范式,发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前身大多为教会和学术工会。因此很多中世纪大学的建筑布局带有很明显的修道院风格,即建筑围绕着封闭的方院形呈不规则的分布,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学院方庭”最为典型。其哥特式的风格和方院格局对之后的大学有广泛影响。
剑桥大学
(2) 自然主义和“风景如画”
美国大学从创立之初就一改传统欧洲大学的内向封闭,在规划方面更加注重与自然的融合,倾向将建筑分散地布置在开阔的空地中,或草坪和树木的环抱中。建筑风格上更多采用人本主义的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群整体低矮谦逊、平易近人;在材料的使用方面也较多的采用暖色系和砖木等更亲切、柔和的材料。典型代表: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
进入19世纪,对自然的崇尚发展成为了一种教育理念,并进一步成为这个时期美国大学建设的主流思想。他们在校园选址和规划方面追求“风景如画”的理念,这一时期的校园风景如诗如画,景色如同时期流行的风景画派。典型代表:弗吉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
(3) 学院派运动
学院派运动起源于1893年芝加哥“哥伦布纪念博览会”兴起的“城市美化运动”,是一种注重城市化格局的设计流派。学院派运动的规划设计理性秩序、轴线分明、雄伟庄严。学院派的规划通常会设置纵横相交的多重主次轴线,建筑风格以追求庄重雄伟的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风格居多。典型代表: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莱斯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
(4) 哥特复兴
哥特复兴这一浪潮起源于19世纪初的英国,席卷了澳、新、加、美等国家,尤其在美国最为盛行。这是一次真正意义的复古风潮。19世纪中晚期,大学建筑开始追求历史的积淀和永恒的高贵感。因此,只有哥特式建筑殿堂般的气质才能象征高等教育神圣而崇高地位。
上图:悉尼大学;下图:墨尔本大学
在美国,开启这一风潮的代表就是1838年哈佛大学建造的戈尔楼,它是一座图书馆,借鉴了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礼拜堂,在主入口的正面,对称设置了两座高耸的尖塔。同样的例子还有耶鲁大学老校区的中心图书馆。
(5) 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是距今最近的一次全球性建筑思潮。两次大战之间和之后大规模的重建和人口增长使得讲求形体简洁明了、功能实用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有了施展的舞台。高校建设在同一时期也进入了新的建设高潮。
格罗皮乌斯于1950年设计完工的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是现代主义校园建筑的典型代表。8栋朴实的长方形大楼之间通过一连串大小不一的庭院组合在一起。宿舍楼之间,则穿插着众多往来交错的天桥和连廊。这组建筑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建筑追求的功能实用性和阳光空气的通透性。
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
(6) 现代主义之后
现代主义最初的盛行有其特殊的时代和技术背景,即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大量重建的需求和现代主义结合钢筋混凝土技术带来的低成本、快速建造手段。而随着时间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战后重建业已完成,全球经济蓬勃发展,新的审美思潮、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校园建设进入高度多元化、多样化的新阶段,这一时期很难被归纳和定义为某一种或几种特定的风格风貌,更多是现代主义的衍生和突变,故以现代主义之后来泛指。虽然没有单一明确的风貌形式,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归纳百花齐放的校园建设发展潮流的若干特点,那就是:手法大胆、色彩亮丽、材料新颖和技术先进,具有强烈的科技感。
03
促进校园建筑风貌形成的关键性因素
(1)地域性
地域文化是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人文精神等要素所产生的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虽然其形成是一个积淀的过程,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化概念,随着时代变迁及全球化加速,既有传统文化与符合时代发展的创新不断碰撞,二者相互融合,从而形成了全新的地域文化。
东京大学三四郎池区
卡塔尔大学主要教学区
(2)城市风貌
大学校园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这一城市的发展和历史文脉。校园建筑在城市历史文脉沿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既体现了城市建筑历史的发展,同时也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解读。
卡塔尔大学建筑风貌与当地传统建筑的文脉契合
(3)气候因素
气候条件一直是影响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之一,甚至是人类建造房屋之初最优先考虑的问题,因此,不同地区会采用不同的建筑形式和结构,让建筑体现对环境的适应性。不难理解,比如气温高的地方墙的厚度通常比较薄,而温度低的地方为了抵御严寒,墙壁会比较厚。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会衍生出对比鲜明的建筑风貌。
(4)潮流风尚与审美取向
每一所高等学府都希望在文化与学术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引领潮流。这一敢于人先的思想其实也反映在校园的建筑之上。哪怕是当今历史最为悠久、风貌最为传统的学府,其主要建筑的风格也是当年最为新锐时髦的。以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为例,中世纪时代,它们是英格兰哥特建筑的代表;进入17世纪,克里斯托弗·雷恩(Christopher Wren)设计的剑桥大学彭布洛克学院礼拜堂让古典主义的风潮在中世纪风貌的城镇兴起。
(5)标志性建筑与明星建筑师
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术地位自然是最好名片,但校园建筑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标志性不言而喻。标志着既有历史传承下来的建筑成为学校的精神象征,也有出自建筑大师之手,成为校园甚至所在城市新地标的建筑。
世界一流学府对建筑风格的渴求也如学术一般,力求手握权威、走在前沿。而在校园设计划领域,建筑大师、明星建筑师则正是权威的代表或是一个时代设计潮流的风向标。
SANNA为瑞士洛桑联邦理工设计的劳力士学习中心
04
高校规划设计中的建筑风貌策略及其现实意义
(1)历史校园的风貌延续统一策略
历史校园作为区域文化的物质遗产,反映了当地的历史文化,肩负文化传承的使命。因此,校园的历史风貌成为校园文化的基垫,引导着校园未来的发展。将历史要素进行解构和重构,在新的发展脉络中重述历史,这一方式的意义不在于历史的再现,更重要是在于历史的再读,以此加深校园文化的内涵。
左:哈佛大学传统风貌;右:哈佛大学现代风貌
(2)历史校园的现代递进策略
如果历史校园风貌的统一延续是对历史校园的历史性进行再创作,那么历史校园风貌的递进更新则是对历史校园共时性的表达。前者强调校园的历史记忆特征,后者校园的时代前沿特征。
哥伦比亚大学幕墙式立面
(3)新兴高校的一体式规划策略
整齐划一总能令人印象深刻。作为新兴大学,无论在建筑风格、材料的选择上还是整体布局的规划都有自由性。因此,一体式策略成为塑造令人印象深刻的校园建筑风貌的绝佳策略。
普林斯顿大学的生长过程及规划风格演变
(4)高校成长中的差异化渐进策略
差异化渐进策略是一种动态发展的思维。一方面,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差异渐进化策略有助于大学形成一种兼具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建筑风貌。另一方面,在社会发展与建设速度都快得惊人的当下,大学并不需要也难以在最初就能够选择最佳的建设理念与设计方向。差异渐进化能够帮助新兴的大学在成长中探寻到最适合自身的路径,并最终形成独特的建筑风貌。
(5)风貌策略的实践意义
研究的最终导向是将其运用到实践之中。通过对世界一流高校的建筑风貌的研究,本书抛砖引玉式地提出针对高校建筑风貌的规划设计策略,试探性地为国内高校建筑的新建及改造更新提供思路。并总结了校园建筑风貌是如何成功塑造的以及这些建筑的风貌是如何发展和延续下来的。
当规划和建筑设计师认识到建筑风貌外在观感背后的含义时,他们在面对校园风貌问题的时候可以更加灵活、多元地应对,在精神内核延续的基础上体现对时代敏锐的把握,同时为高校的长久发展绘制一幅可生长的蓝图。
更多校园建筑风貌的详细内容,敬请翻阅《迈向世界一流大学 —— 从校园规划及设计出发》一书。
End
本期作者:王涤非、谢成龙(
建筑三所二室
)
本期责任编辑:谢成龙(建筑三所二室)
品牌运营团队:黄金甲、魏楠、邱楚懿、文质彬
以顾客为中心 与员工共成长
TO BE WITH YOU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