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昱
项目启动后,已被纳入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并接连成为宜昌市和湖北省的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完成后,也迅速成为宜昌市民休闲郊游,健身娱乐和科普认知的重要场所,听得见水流淙淙,望得见池底游鱼,儿童在林间嬉戏,白鹭从头顶飞过,这也是本项目设计的初心。
感谢
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前言
河流与城市,往往是共生共荣的关系。很多城市都有一条“母亲河”,承担着城市居民饮用水源、农业灌溉以及工业发展的需求。长期以来,河流哺育了城市,但城市并未反哺河流。相反,城市的发展扩张,往往会带来污染,河道被侵占和生态资源的衰退,造成水土流失、雨洪灾害和水资源危机等问题频发。
湿地西向鸟瞰©王昱
近年来,随着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城市与河流的矛盾逐步得到缓解。决策者也越发重视对河流的保护,将原本属于河流的空间退让出来,还与自然,还与市民。本项目便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湿地东向鸟瞰
©王昱
▲下坪段湿地西侧鸟瞰©王昱
项目概况
基地位于宜昌市夷陵区黄柏河沿线,分为两段,分别位于下坪村和蔡家河村附近河滩,总面积约154公顷,其中水域面积约35公顷。其紧邻的南蔡下片区是未来宜昌城市向北拓展的核心,城市与河流关系密切。
▲总平面©杭州园林
黄柏河是长江一级支流,河流全长162km,下游段流经宜昌市区,承担着为宜昌城区及宜东地区200万人口和100万亩农田供水的重任,供水区域内经济总量约占全市的80%,被誉为宜昌的“母亲河”。黄柏河河道平均坡度3.76 ‰,两岸山势陡峭,属于典型的山溪型河流。与平原型河流不同,前者季节性特征明显,汛期短时间内可汇集大量地表径流,且流速大,挟沙能力和冲刷能力很强;而在旱季,则水量骤减,部分河床裸露。
▲主河道水流较湍急,特别汛期时易冲刷裸露土壤,造成水土流失©张骞
项目区域是黄柏河流经宜昌市区范围仅有的两段河流漫滩湿地,河道在此陡然变宽,承担着调蓄雨洪、为生物提供栖息地等重要作用。湿地现状保留着较为原始的自然基底,存在大面积的滩涂、池塘,部分区域有成片自然林木长势较好,但因历史原因,场地内遗留了大量的采石挖沙遗迹,坑塘密布,土石裸露,自然植被遭到破坏,且存在大量工棚、废弃厂房、菜地等人工设施,对自然风貌和生态价值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湿地东侧鸟瞰,可见对岸未修复区域挖沙痕迹明显,土石裸露©沛林生态
设计策略生态优先,最小干预
项目从本质上是一个生态修复工程,其首要目的是保护并修复黄柏河流经宜昌市区范围内的河滩湿地,使其更好的发挥生态功能。因此在设计之初,即明确了将生态修复放在第一位,“公园”属性放在第二位的原则。即减少对湿地的人为破坏干扰,恢复植被,营造适宜各类湿地生物特别是鸟类的生境,使其能够在此生息繁衍。其次才是人的需求,即在此基础上增加公园设施,满足市民活动需要。
▲将挖沙遗留坑塘沟通串联,生态修复后形成海绵体系
© 王昱
最小干预策略,对自然而言,是指尽量不干扰湿地原生区域风貌,如湿地内现状原生乔木尽可能保留,如与设计产生冲突优先调整设计等。对人而言,是指应划定人为活动的边界,同时修复已遭破坏的湿地风貌。
高架栈桥于林间穿梭,与地面道路立体交叉©王昱
总体设计基于雨洪分析基础上的分级、梳理与建构
雨洪分析——总体设计的先决条件
黄柏河属山溪型河流,汛期和旱季水位落差巨大,且设计范围均位于水利部门所划定的河道内,汛期时集水速度快,流量大且流速快,破坏力很强。因此雨洪因素是设计需首先考虑的问题,需充分了解哪些区域是汛期可能会淹没的,哪些是较为安全的,从而为总体设计及景观设施的布置提供依据。
▲洪水位淹没范围综合分析,上:下坪段湿地,下:蔡家河段湿地,©杭州园林。依据水利部门所测得的各监测点水文资料,综合现状测绘地形图的标高数据,可以划出5年一遇、10年一遇、20年一遇和50年一遇的洪水位淹没范围。设计标高虽较现状地形有所调整,但总体影响不大,后续各项分析布局均建立在此基础上。
▲常水位与洪水位对比,1/2:下坪段湿地 3/4:蔡家河段湿地
©杭州园林
划定保护分级——规避过度干预
湿地按保护程度和人工干预强度可划分为三个级别保护区,其中:一级保护区覆盖黄柏河主河道,完整保留现状风貌不做干预,游客不能进入。
二级保护区内主要以疏通水系,修复植被为主,除设置部分高架栈桥外不设地面道路和活动场地,人为干预较少。
三级保护区位于最外围,是湿地公园的主要活动区。在此区域内通过自然的手法梳理地形,营造绿地,设置园路和活动场地等,并布置有少量服务建筑,总体开发强度较低。
▲河滩中央树丛远离游客活动区,有鸟类做窝栖息
© 张骞
▲枯水期河床裸露,草甸植被繁茂©张骞
设施布局——营造舒适安全的活动空间
因水利部门要求,项目范围内不能出现影响行洪的设施。设计在前述雨洪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洪评要求,确定可建设范围、设施和高程控制范围。首先设置了连续的高架栈道系统,面层标高控制在20年一遇洪水位以上,其上供游客穿行,其下不影响行洪。
▲栈桥面层高于20年一遇洪水位
© 张骞
▲高架栈桥穿梭于林间,汛期时不致淹没©张骞
栈道或在林中穿梭,或架于湿地水面,给予游人丰富的游赏和观景体验。在地面设置各级慢行步道、串联主要游赏区域,与上层高架栈道形成了立体交叉网络。
▲栈道在林间穿梭,得益于原生林木的保留,形成高大的林冠线
© 张骞
▲林间的嵌草石板路©张骞
同时结合服务建筑、观鸟屋、生态停车场、亲水平台等设施,其中建筑首层标高控制在50年一遇洪水位以上,主园路绝大多数在10年一遇洪水位以上,其余小径、亲水平台等均为可淹没设施,可适当亲水。整体设计在充分尊重现状风貌的基础上力求打造一处集湿地保护、观景、科普、休闲游憩于一体的生态湿地公园。
▲生态停车场
© 沛林生态
梳理水系——沟通互连,营造韧性景观
基地现状主河道周边自然基底较好,未经人为干扰破坏,存在自然形成的浅滩沙洲和植被,可见水鸟栖息,设计对此予以完整保留,设为生态保育区。对主河道外侧挖沙遗留的坑塘等进行疏浚、沟通串联,使各坑塘水系和主河道之间能够互相连通,同时恢复湿地植被,使其变身为一系列的雨水花园,暴雨时可承接周边汇水,一定程度上减缓向主河道排放,在上游来洪时也可消减流量,增加汛期雨洪调蓄能力。
利用现状凹地,形成多处小型雨水花园,承接周边汇水©张骞原有坑塘驳岸较陡,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改造岸线和水深,使水体形态更为自然,同时在保证近岸安全水深要求。
▲挖沙遗留坑塘修复后变身为湿地的一处秘境 ©张骞
植物配置——原生植被的力量
基地现状存在大量原生植被,其中不乏长势良好的高大乔木,是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景观营造的中坚。设计要求尽可能的保留现状乔木,特别是达到一定高度和冠幅的乔木做到100%保留。
▲植物风貌野趣,富有生机
©张骞
因场地范围较大,测绘图中现状植物信息也不够准确,设计图纸无法精确的避让所有原生乔木。因此在施工交底以及施工过程中,关于此问题各方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尤为重要,现状乔木存在与设计园路、栈道等走线冲突时优先调整设计,从而最终成功使现状所有胸径10cm以上乔木得到完整保留,另外根据宜昌当地气候特征和湿地类项目特点,选取了多种乡土植物和适生湿地植被,提高区域生物多样性。
▲原有挖沙遗留坑塘经过生态修复
变身为湿地中最具生物多样性潜力的场所
©张骞
▲雨水花园种植多种耐水湿植物,生长繁茂
©张骞
项目启动后,已被纳入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并接连成为宜昌市和湖北省的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工程。项目完成后,也迅速成为宜昌市民休闲郊游,健身娱乐和科普认知的重要场所,听得见水流淙淙,望得见池底游鱼,儿童在林间嬉戏,白鹭从头顶飞过,这也是本项目设计的初心。
▲湿地内部水系之间有高差,水流淙淙
©张骞
项目名称 宜昌黄柏河湿地公园
设计方 杭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设计 & 完成年份 设计完成时间:2019年6月 项目竣工时间:2021年10月
主创及设计团队 张骞、杨钟亮、王昱、万长江、任梓帅、聂文彬、鲍侃袁、高海防、金爱雪、黄号、彭昌敏、毛建丽
项目地址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
项目规模 面积 154公顷
摄影版权 张骞、王昱
合作方 施工单位:宜昌雅苑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长信建设有限公司
客户 委托方:湖北黄柏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