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高校教学区
传统的高校教学区以行列式为教学楼布局的基本肌理,学科单元在各自相对独立的空间内发展,缺乏相互的交流和沟通; 2.0版本高校教学区以交通空间或公共空间进行联系,形成教学建筑集群,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但各自保持相对独立的建筑形体及内部空间; 随着教育模式的发展,现代的高校教学区更加重视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的教学研究中心,在设计上打破学科建筑单体的界限,尝试全新的3.0高校教学区模式。
3.0教学区
© 马元
南部学科创新研究中心及生活组团作为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嘉兴)一期的重要工程,在11.3万平方米的建筑规模内需要满足7个学科的创新研究中心及1000名师生的生活社交功能。
本项目设计有别于常规的教学生活独立组团设计模式,以一种高密度集合的整体视角,将教学、生活、公共活动串联成组,打造出空间层次丰富、室内外动线连续,且充满江南意韵的高校建筑集群。
© 马元
© 马元
学科交叉融合
整体布局设计从书法作品中汲取灵感,建筑形体以一条折叠的超长线型体量作为骨架,并用一条共享长廊串联南北。整个建筑形体把江南山水蜿蜒写意的特点和理工科院校严谨工整的精神相结合,呈现出曲折回转、行云流水般的建筑布局。
概念图
© 马元
© 马元
© 马元
© 马元
遵循3.0高校教学区的设计原则,内部学科功能交叉融合:7个创新研究中心依次串联在线型体量内部,各学科研究中心联系紧密且各自拥有独立的出入口,并通过垂直电梯到达各层; 顶部间隔设置共享中庭,作为相邻学科的交流空间,促进学科交叉研究; 底层贯穿南北的共享长廊作为公共教学服务空间,容纳公共教学、社交、活动、餐饮等功能并延续到生活组团,形成业态丰富、动线连续的复合校园功能集群。
© 马元
© 马元
© 马元
© 马元
园林立体重构
建筑的景观环境设计以江南园林为空间原型,并利用现代化的设计手法立体重构,营造出尺度宜人、情景交融的理工校园环境。
景观概念图
© 马元
© 马元
© 马元
© 马元
© 马元
利用建筑形体围合出不同层级的内院,借助形体开洞设计,内院或向湖面打开,或与室内空间互相渗透;在地面、平台、屋面等不同高度层级结合景观设置漫游路径,创造出“看与被看”的视线关系,多层次的室外空间也将城市环境和自然景观更加有机的衔接起来。
© 马元
© 马元
传统现代演绎
建筑风貌上将传统江南传统生活空间的尺度与现代砌筑方式相结合:连续的折板屋面既保证了建筑的整体性,又能体现传统建筑形制;以层为单位的灰砖砌筑及勾勒的层间线条消减了建筑体量感,将超长的建筑体量化整为零;建筑形体中形态各异的开洞,为观赏湖景提供了绝佳的景观视野,颇具江南园林的深邃意境。
© 马元
© 马元
© 马元
© 马元
© 马元
结语
建筑于2023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本项目着重理解与人相关的“自然”,缝补人造设施与原生自然之间的裂痕,弥合理工研究与人文生活之间的差异,并尝试突破高校教学区的固有模式,打造适应时代发展的学习生活空间。
© 马元
© 马元
© 马元
© 马元
© 马元
项目图纸
共享长廊分析
交通分析
功能分析
总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四层平面图
立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北京理工大学长三角研究院校园规划、南部学科创新研究中心及生活组团设计
项目类型:规划、建筑
项目地点: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油车港镇东方北路1940号
设计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设计四院
合作单位: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
项目总负责人:江立敏
建筑:王涤非,戴雨航,岳超,崔仁龙,熊濯之,张海丽,傅慧,宋杨
结构:王毅,柴祖尧,郭兆宗,余天意,何忻炜,李晟泰,关海涛,陆奕
给排水:徐钟骏,唐玉艳,金伟格
暖通:秦卓欢,张萍,张栋,杨博然
电气:代鹏,李厚哲,张睿军,张馨皓
景观:何强,林久钞,聂婷婷
照明设计:杨秀,卞晨,顾兴花,王艳
业主:嘉兴市秀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21年
建成时间:2023年
用地面积:10.03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11.30万平方米
摄影:马元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