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office
位置: 北京
分类:办公建筑
内容:实景照片
图片来源: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 杨超英_1425
图片:15张
化工出版社厂房改造为办公楼,是制造业向知识产业的一种渐进式变革。机器“生产”的印刷品转化为思想“活动”编辑,存在着自相似性的“加工流程”。这一特殊性暗示活动行为微妙的转变,导致包裹“机器主体”的界面解体和包裹“人文主体”的形式重构,设计过程转变为“编辑加工”过程。新的立面与其说是设计不如说是改编,“巨构”的图书在条码的约束中重新再现旧工业化加工及工业化装配的过程,单一预制构件的排列组合装配出并不单一的产品。“新产品”源自工业生产加工,改造的精神则是“机器制造”和“厂房建造”的传承。
四个单元体块由于新功能的需求,被叠制、穿插和连通,功能分析图宛如一张空间构图。内部机能追随工艺美学逻辑之后,明显的目的是形成整体又相互独立的功能空间。墙面、水面、连廊、连桥自内而外,连续或间断、限定或流通,在简单而复杂的经验中理解密斯。代替两楼之间的吊车是一个桥或门洞,暗示连通和流动,并将公园的景色穿过桥梁“嵌入”其中,最终的目标是将建筑“锚固”于公园之内。建筑和环境彼此的联系是一种形而上的对话,在流动空间中蜕变出中国园林的意境。
混凝土的魅力铸造了一种永恒。混凝土的品质从朴素平实到庄重、权威,似乎无所不能,它具备无限的宽容度和适宜性。在新与旧、人工与自然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垛斧之后“风化”般的质感又仿佛回到原点,让我们记起火山的浮尘熔炼一种精神,它曾改变了一个世界,构筑了工业时代的机器般的铿锵。此时,混凝土在机器的压痕中重塑一种“场所精神”。
厂房留下工业化生产的建造过程,被意识到潜藏的价值。立面细节中尝试另类的工业化体系,介于标准与非标准之间的组织系统,在南、北、西三面做出反应。不同于习惯性的做法是,开敞的北面极限状态地呼吸空气,探求缓冲层表皮。改造的趣味好像是破坏,其实是继承。工业化的语言又一次演变出新的模数化格式,以灯芯绒混凝土预制板牵引出一股粗鲁的诗意,并玩笑似的披上童话般的外衣——森林中的书屋。无论是森林中的书屋,还是书屋中的森林,“改”变后的建筑再“造”了第二自然。
中国化工出版社办公楼外部实景图
中国化工出版社办公楼之局部实景图
中国化工出版社办公楼效果图
中国化工出版社办公楼平面图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