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深圳的发展中心就在罗湖,而随着城市整体发展的西移,罗湖亟待重振产业版图的中心地位。
而玉龙片区的建设将释放大量的产业空间,进一步加速了罗湖作为深圳中心城区的价值回归。
玉龙片区西侧用地东西向850米,南北向300至500米,东西向的最大高差将近100米,平均坡度达到10.5%,场地环境非常复杂。另外,基地又处于重要的雨水行泄通道,存在内涝风险。同时,受玉平大道的阻隔,东西片区交通联系不畅。
在迈向生态文明的今天,我们尝试在玉龙重新定义城市与自然的边界,从更宏观的城市尺度,拓展生态链接的厚度,修复生态脉络,实现城野互融、无尽蓝绿的未来构想。
通过对设计任务书的深入解读,并结合以往同类型的项目经验,我们梳理出本项目所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
问题一:如何挖掘区域价值,成为片区产业转型发展的触媒,促进片区的整体提升和发展转型?
问题二:如何对场地进行生态修复,并充分发挥区域生态优势,建立韧性安全的玉龙生态系统?
问题三:如何解决现状复杂条件下的综合交通问题,从而增强东西向的联系?
针对以上三大核心议题,我们从“整体规划、生态组织、综合交通”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策略。
策略一构建“一链五脉”的城市发展结构我们首先打通玉平大道两侧的空间联系,构建起东西向1.3公里长的“超链绿湾”。同时,我们梳理出五条生态脉络,从多个方向渗透进场地,连接了被城市切断的蓝绿空间,重构了山-水-城的连接关系。
策略二
建立“城野共融”的生态修复系统
基地紧邻清水河与银湖山麓,如何实现开发与自然的平衡关系,是我们首要思考的问题。我们通过对坡度、坡向、风通道、汇水等可视化因子的模拟研究,梳理出场地的汇水生态廊道,构建出山体、湿地、河道的阶梯生态系统。
同时打通南北两侧山体的通风廊道,重新链接山体蓝绿空间。
中央绿轴贯穿区域中心,链接东侧联合总部,将自然环境引入城市,为人们提供连续的慢行公共空间。
同时结合场地坡度,构建出自然山体、覆土坡地、裙房台地、城市街区四种空间模型,全方位契合地形,打造依山伴水的空间形态。
在此韧性生态框架下,我们整合了山地海绵区、中轴公园区、城市建筑区与运河区的水质净化、土壤修复、生态多样性,最终形成由山到城的雨林式立体绿湾。
产业组团的布局同样顺应场地通风廊道,实现清凉微风环境。同时充分利用地形特点,沿西侧山体布局低矮的退台式共创总部聚落,融入山体环境;
中部设置生态人才家园,与银湖半山住区共同形成良好的社区氛围;靠近玉平大道打造核心数智总部基地,树立片区门户形象;东侧链接联合总部,与清水河总部新城全域共融。
中央绿谷串联起各产业总部组团,构建区域共享活力公共空间。在总部核心区,以退台商业的形式衔接地面,实现自然生态与活力核心的无缝衔接。
策略三
打造从孤岛到网络的“超链基盘”的交通系统
通过对现状交通的复盘,在设计中进一步提升了交通承载力,实现了片区的快速到发。通过调整片区机动车总量,保证了片区道路服务水平,提高了公交接驳能力。并优化了全域慢行网络,提高了绿色出行品质。
我们将盘山道路部分埋入地下,利用台地高差,自然衔接地下停车空间。通过下穿隧道连接油气路与保洁路,实现区域交通的有效疏解。
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与慢行交通,打造玉龙-罗湖北公交专线与清水河片区公交环线,沿中轴绿地公园设置自行车道与慢行步道,链接TOD交通枢纽与山体远足径,建构片区山海连城慢行体系与罗湖北站城体系,实现空中慢行+地面交通+地下通廊的整体超链基盘。
通过以上策略,我们的设计成果呈现出以下的三个特点:特点一:建立弹性高效的区域生长骨架特点二:实现从填埋场地到生态型产业生境的演变
特点三
提升片区交通全域互通的连接能力
通过建立弹性健康的生长骨架,编织韧性安全的生态网络,塑造高识别性的分区空间,实现
“超链绿湾,韧性智谷”的发展愿景。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深圳市罗湖玉龙片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
设计单位: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OKRA Landschapsarchitecten B.V.、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项目主创:孟建民、杨旭
设计团队:赵仁才、吴命、陈伟鑫、陈晨、李响、赵子豪、黄杨卉、张雪涵
景观生态团队:
OKRA Landschapsarchitecten B.V.
邵珊、黄乐、马丁·克努伊特、亚历山大·内年科、朱丽安娜·西比利亚
交通团队: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罗建晖、杨立峰、顾志康、林增龙、刘子榕
多媒体动画团队:深圳市汇诚万嘉设计有限公司
模型团队:深圳市迪品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效果图团队:深圳艺慧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获得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OKRA Landschapsarchitecten B.V.&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日杰瑞欣城市规划,不止于城市,不只是规划。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