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明确指出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我国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要进一步加强国际社会合作,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多个国家政府及国际组织、团体纷纷承诺制定生物多样性目标并将其纳入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助力《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框架》(GBF)有效实施。
候鸟
是生态系统物种物种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陆地生物多样性中最具指示性的类群
。但是,由于土地利用转变为农业或水产养殖,城市化、外来物种入侵、人类活动干扰和气候变化等原因,大量迁徙候鸟栖息地不断丧失。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之一,也是全球候鸟迁飞网络上的生态节点,
广州聚焦城市快速发展中生物多样性降低的现实挑战,以保护候鸟迁飞网络为契机,探索推进面向生态网络保护与生态修复的整合解决方案
,为快速发展中的中国超大城市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范例。
什么是候鸟迁飞网络?
全世界共有
九个候鸟大迁飞区
,分别是西亚—东非迁飞区、西太平洋迁飞区、中亚迁飞区以及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其中,经过我国的
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
(EAAF)是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候鸟迁飞区之一,覆盖22个国家,每年有超过210种、逾5000万只候鸟在此地域繁育、迁徙、停歇和越冬。近年来,由各国和国际组织所成立的“迁飞区栖息地网络”明确了1000块位于该路线上的重要迁徙候鸟湿地生境,而
广州正处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的
“沿海大通道”
上。
全球九大候鸟迁飞区
现状候鸟迁飞网络实践总结
香 港
高密度城市空间的候鸟多样性保护
香港是世界上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高楼大厦与自然山野、海岸相互辉映,大量野生候鸟依城而栖。以米铺湿地为例,香港通过法定图则将1500公顷湿地划入海岸保留区,不用作发展用地,通过生态资金补偿、减免税收等方式,鼓励当地社区参与湿地管理与监测,多方参与,共同保护
米铺湿地
这一香港最大的红树林生态系统。
香港米铺湿地候鸟栖息地
为维育这种山海城共存的自然生态网络,香港还出台了《可持续建筑设计指引》,
在高密度的城镇空间中
最大化城市绿色空间,推广“地方生态”概念,规定面积达1000m²以上的用地其绿化上盖比例必须达到20%并纳入规划条件,同时,还结合斜坡绿化工作种植本土植物,为野生候鸟营造城市中的栖息空间。
香港:自然与城市相辅相成
江苏盐城
“退养还湿”创建候鸟友好型城市
近年来,盐城通过合理开发沿海滩涂资源,解决用地矛盾,促进“退养还湿”,大力推进 “生态园林城市”的创建。
盐城在沿海功能区进行用地调整,加强破碎湿地间的联系,建立绝对保护的栖息地核心区如无人岛屿(生态小岛),在关键部位引入或恢复乡土景观,进行滨水空间生物栖息地斑块建设,再借助自然河网体系进一步形成“斑块(生态栖息节点)-廊道(线性的河道及水岸线)-基质(大面积的绿色开放空间和水面)”网络结构,累计退出种植养殖面积24.9万亩、拆除建筑面积28.8万平方米,
为候鸟提供生境
。
江苏盐城:滩涂候鸟栖息地
墨尔本
为候鸟迁飞搭建城市森林
墨尔本政府以“城市绿图”系统为依托,记录和分析城市树木、公园及其他绿色空间,制定《墨尔本绿色增长指南》、《城市森林多样性指南》及《城市生态和生物多样性战略》,规定在低密度区最大化增加绿植比例构建城市森林,在高密度中心城区推动“绿楔”设施,分区实施色墙体、屋顶和林荫路来搭建“3D”城市森林,到2040年规划全市郁闭度达到0.4,让候鸟在城市中也能找到落脚点。
墨尔本:城市中的黑天鹅群
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下的
广州生态网络构建
广州位于珠江入海口,是典型的河口三角洲城市,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和经济规模巨大的特大城市,同时,广州也是超大城市中少有的
山水林田湖海自然资源齐备多样的城市
,构筑了湾区候鸟南北迁飞的重要通廊与踏脚石。近年来,广州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在
规划策略引导方面
,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合理引导美丽国土空间格局保护,现状国土空间开发强度控制在24%以内,森林覆盖率保持在42%,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锚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构建具有岭南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响应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广州还积极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
基于生物“栖息-迁徙”过程模拟,识别出86处适宜生态源地和174条生物迁移廊道,
开展了水鸟栖息地和廊道保护规划,保护提升生物多样性。
重要生境与生物多样性网络
水鸟栖息地廊道
在
生态节点保护实施方面
,广州由北至南遵循不同城镇发展水平与自然资源分布特征,以点线结合的方式保护候鸟迁飞网络。
北部
从化山地生态片区
是林鸟重要栖息地,同时,流溪河、陈禾洞自然保护区、温泉自然保护区等关键生态节点也是跨境水鸟过冬重要迁飞路线与踏脚石,近年,广州围绕
从
化
流溪河流域湿地开展了一系列湿地修复、生态廊道恢复等生态环境维育工作,持续完善湾区重要生态源地功能。
从化流溪河公园白鹭
海珠湿地
作为超大城市的城央绿心,坚持“基于自然解决方案”,修复
感潮河网
,通过潮汐水位变化促进水体循环、水质改善,以动植物生境营造提升生物多样性,成为粤港澳鸟类生态走廊的重要节点,鸟类从72 种增加到 183种,海珠湿地已成为城市高密度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国际范例。
海珠湿地候鸟浮岛
南部
南沙区
是广州市未来发展的副中心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广州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建设发展,针对迁徙性水鸟踏脚石——南沙湿地开展生态修复,保护出海口候鸟的适宜生境,目前已成为国际水鸟生物多样性的热点片区。
南沙湿地水鸟群
在
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方面
,广州通过海珠湿地生态修复、流溪河碧道示范段(太平-温泉)治理修复和白云山“还绿于民、还景于民”等系列工程的打造,提升了城市整体环境品质,带动周边土地价值提升。同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如
花都区公益林碳普惠项目
,通过市场配置和市场交易,将无形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转化为有形的经济效益,形成了“政府主导、借力市场”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展望未来
我院积极对接与世界银行合作的C4B行动框架,响应由亚洲发展银行发起的“区域候鸟迁飞计划”(RFA),
以湾区候鸟保护重要战略节点城市
——
广州
为样本,
从整个迁徙路线的尺度,支撑促进形成区域保护网络,
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归还城市居民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机会,倒逼城市地区在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与阈值内合理、有序发展,共同促进城市地区在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局面的全球性问题解决实践中,承担应有的责任。
展望未来,我院将持续支撑广州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工作,以
“栖息地—廊道”迁移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评估
等科学技术为基础,结合生态网络规划、生境保护修复与景观设计营建全链条技术,形成可复制推广的
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与建设规划路径与工具
,致力于为《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实施提供实践样本。
|
文图提供
|
尹圣竹、吴婕、李晓晖、聂危萧
(低碳生态规划研究中心)
|编辑版式|
办公室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