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向后海的外立面
项目位于北京什刹海的后海南沿,距后海仅几步之遥。后海,是老北京的地界。胡同悠长,留下历史的印记,也积淀生活的厚味。胡同里的人情相互交织与渗透,体现在建筑形态上,便是由传统四合院发展而来的大杂院。
▲区位图
▲总图
项目建筑正是一个大杂院中的一栋平房,占地约102.5平方米,将被改造为茶素材设计中心供日常办公使用。平顶房作为大杂院的一种改建形态,是人与空间野蛮生长的历史产物,也是城市进一步更新所要直面的现状。空间狭小、阴暗、潮湿,是此类大杂院的通病,原建筑也不例外。这样的建筑难以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性需求,也因此成为城市的弃婴,被置之不顾。
▲改造前
▲空间关系分析图
▲方案生成
建筑问题的背后,是人与空间的关系问题。在这个项目中,建筑师以人为本,试图从内和外两个维度重构关系,给出解决方案:对内,以微创手术的方式,对原建筑进行改造,解决现状建筑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适应新的功能使用需求;对外,提倡从自我修复开始,逐步影响杂院内的公共空间,促进社区有序更新,从而改善大杂院的市民生活,丰富城市的状态。
▲轴测图
▲施工过程
沐光生机
原空间采光通风不足,人在其中,昼如夜行,身心压抑。基于建筑整体格局,建筑师选择入口、花房与内院三个方向作为光线来源,配合使用白色与浅灰色作为空间主色调,为室内引入更多的自然光,并形成良好的光线漫反射,创造出明亮与生机的气场。
▲入口
改造中,建筑入口被处理成白色,一门一窗均采用大面积的玻璃面,最大限度纳光入内;花房也是楼梯间,可通达露台,光线从上方玻璃顶倾泻而下,反射进入开放办公区,保证室内自然采光;内院是建筑内部与自然连接的开口,通过减少槅门,扩大玻璃门窗,让光进来无阻。
▲开放办公区
▲光线从南窗进入
▲不同方向的光线进入
▲花房光线
▲花房光线
▲走道光线
▲东面阳光进入开放办公区
化零为整
打破零碎无序的原建筑格局,创造开放共享的新空间秩序,是为定调。建筑师将原建筑中间最零碎、复杂的墙体,变成一堵完整的书架墙,来重新分割空间、统领空间秩序,界定了开放办公区的整体氛围。书架贯通南北方向,再往北延伸,成为多功能吧台区的吊柜,将原空间化零为整的同时,也解决了中央空调内机的藏匿问题,最大化保障室内空间的高度。
▲钢制书架墙
▲
多功能水吧区
有空有间
在整合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实现不同功能区之间的分隔与渗透,为身处其间的个体保有独立与安心的余裕空间。项目采用门窗及小家具的特殊定制,来重新分割并遮障空间,定义各区域的使用状态和私密性等级。入口门厅由窗户伸展出来的悬挑书架来界定,面积虽小,却起到了很好的缓冲作用,营造入口处办公座位的安全感。会议室正对门厅,建筑师将门设计成半透明的磨砂玻璃,既保证私密性,也改善内部自然采光;朝南的窗户被设计成两段,上部透明而下部封闭,坐定开会,窗外来往行人不会对室内产生干扰。
▲屏风书架
▲会议室窗户
▲会议室窗户
独立办公室紧邻会议室,是茶素材CBO的独立办公空间,也是MOMO(茶素材的猫)的房间。窗户开启扇被设置在底部,可通风,也是MOMO通往内院的专属小门,同时确保窗户上部分对内院的完整取景。内院入口设置有一组花架,上置盆栽可形成视觉上的遮挡,减少经过后院之人对独立办公室的影响。
▲独立办公室窗户
▲内院花架
深远不尽
如若身处有限的空间,目之所及,可以看到丰富的空间层次以及变换的自然物象,便是空间实现安静而不乏味的方式。建筑师从中国园林建筑中抽象出“深远不尽”的的独特手法。通过各不同功能区家具方位的布置,为空间中特定位置的使用者提供丰富的空间视觉层次,从而使其从狭小的物理空间中挣脱出来,实现心理空间的拓展。
▲视线分析图
无论开放办公区、多功能吧台区,还是独立办公室,或者模型室都有这般的空间感受,其中最丰富的当属多功能吧台区。这里连接着开放办公区与内院,是空间的组织中心,也是内外连接的纽带。身处其间,可站可坐,可独处可交流;偶尔三人品茗,偶尔小组会议;可以畅谈一个上午,也可看着内院无限变化的光影发呆一个下午,抑或是透过方窗凝视后海的粼粼波光与熙攘人流。
▲视线穿过独立办公室到达后院
▲视线经过开放办公区到达花房
▲看向内院
▲内院看向办公室
▲视线向多个方向延伸
▲看向窗外
▲白天的内院
▲傍晚的内院
▲模型室看向内院
经过改造,这栋大杂院内的平顶建筑有了新的定位。它保有相对独立的氛围,单从入口处混凝土块垫高的铺装便明晰界定,步入室内的人随之进入一个自然、安静、舒适的创作环境。但它并未与世割裂,自然物象在空间中流动,外界声色被纳入其中,后海成为办公室的后花园。即使身处位于内院西侧、与主办公区分隔的模型室,也只需一个侧身就可看向内院的景色,或倚靠在朝向后海的窗边,将树木与水面尽收眼底。
▲模型室看向后海
建筑的变化,也带来人的重新连接。大杂院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已成为北京胡同生活的重要肌理,亦是胡同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隐匿在大杂院内的办公室,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与久居此地的北京老炮儿,在胡同里共处起来,得以切身感受地道北京生活的鲜活脉动。而人际的变化,也反过来带动环境的改善。人和空间良性互动,于是城市有了生命力。
▲物理模型
▲平面图
▲
剖面1-1
▲剖面3-3
项目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茶素材设计中心
设计:兼建筑
项目设计:2017.09-2018.03
项目完成:2018.09
主创设计师:陈培新
团队:陈培新,常哲
项目地址:中国,北京
建筑面积:102.5㎡
摄影:陈培新,茶素材
客户:茶素材
近期作品
▲新匠人粉色市集
▲茶院
▲樹院
▲百分金融办公室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