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层画室 ©张大为建筑工作室
设计单位
张大为建筑工作室+左通右达建筑工作室
项目地点
北京郊区
建成时间
2018年12月
建筑面积
300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2016年春,我们收到委托,把一个顶层的复式公寓改造成工作室。
△
轴测图 ©张大为建筑工作室+左通右达建筑工作室
与新建项目不同,这次的改造任务是利用原有的场地、建筑和结构进行创作。本着不盲目追求创新的节制态度,我们谨慎地从原有的房子中提取了有价值的功能,并让其继续存在,再加以优化,将其重新组合并展现了一种更合理使用方式。
△ 概念模型 ©张大为建筑工作室+左通右达建筑工作室
△
一楼会客室 摄影:陈颢
结构
在结构处理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新建筑直接施加在原有楼板上造成损坏,我们仔细研究了原有建筑的资料并进行了精确计算。最终,我们借助原有的混凝土大梁,采取了后置埋板锚栓的措施,架设了新的钢梁来支撑新增的重量,并将力量分散传递至原有的混凝土柱子上。
△ 构思草图 ©张大为建筑工作室+左通右达建筑工作室
△ 施工过程 ©张大为建筑工作室
△ 一层走道 摄影
:陈颢
△
大楼梯 摄影:陈颢
当新旧结合形成一个整体时,视觉上的魔法效应生成,一个在视觉上未触及原有楼板的悬空盒子,漂浮在空中完成了光的使命,同时也生成了一个贯穿上下的中庭空间。
△ 雪中的中庭 摄影:业主
△ 中庭 摄影:陈颢
△
中庭 ©张大为建筑工作室
秩序
改造项目的重点在于在原有建筑基础上建立新的秩序。我们将一楼打造成了客厅和展示区,二楼则成为私密的工作区。为了创造在上述基础上更具有体验感的空间动线,我们将楼梯隐藏在中庭背后,从而为二楼提供更好的私密性。通过采用1.5米的平面网格系统,我们重新调整空间的比例,通过5比6的比例关系协调和确认局部空间与整体的关系。
△ 设计草图 ©张大为建筑工作室+左通右达建筑工作室
△ 功能分布图 ©张大为建筑工作室+左通右达建筑工作室
△
二楼画室 摄影:陈颢
光
许多历史绘画杰作是在柔和或幽暗的光线下创作的,这与现代主义建筑追求的明亮空间有所不同。正如《阴翳礼赞》所述,幽暗中的美让内心找到安宁,柔和的光线让感知敏感而细腻。
△ 光影 ©张大为建筑工作室
△
二层画室 摄影:陈颢
明与暗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处理采光问题的关键,是赋予恰如其分的影调关系。我们把工作室的中庭作为一个盛满自然光的负空间,嵌入建筑物内部,将天光漫反射进入室内。墙面选用接近白色的浅灰色,进一步降低自然光反射带来的视觉刺激。于是,天光下中庭和幽静的室内保持一定的中间调关系。空间想象随自然光向外延展,弱化了中庭距离带来的压迫感,像是一扇通向想象世界的窗。
△ 二层会客厅 摄影:范意任
△
二层画室 ©张大为建筑工作室
△
二层走道 ©张大为建筑工作室
虽然当前流水线式的施工方式已经得到广泛采用,但这种分工明确的方式往往存在一个问题,即各工种之间缺乏协作,各自为战,导致浪费和返工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非线性的施工方式,提前预判工艺难点,优化施工顺序,发挥各专业团队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避免留下问题给其他团队处理。例如,在砌墙的同时,可以预先安装门窗附框,以便于砌砖和确保门窗安装的精确度,从而降低返工率,提高质量。
△
光影中的陈列 ©张大为建筑工作室
当今社会,人们渴望在最短的时间和最低的成本下获得最大的成果,建筑行业也深受其影响。标准化和商业化越来越盛行。这给建筑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让我想到杜尚“现成品”的概念。重新组合、拼贴和改造成熟的现有材料和资源。通过结合手工艺,保留人工痕迹,使建筑更具个性和独特性。
△
方盒子夜景 ©张大为建筑工作室
设计图纸 ▽
△
一层平面图 ©张大为建筑工作室+左通右达建筑工作室
△ 二层平面图 ©张大为建筑工作室+左通右达建筑工作室
△ 三层平面图 ©张大为建筑工作室+左通右达建筑工作室
△
场地剖面图 ©张大为建筑工作室+左通右达建筑工作室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一个工作室
项目类型:建筑改造
项目地点:北京郊区
设计单位:张大为建筑工作室+左通右达建筑工作室
主创建筑师:张大为、王旎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张大为、王旎、杨树军、寿大光、赵广文、范意任
结构设计师:刘粟
设计时间:2016年4月—2018年4月
建设时间:2018年3月—2018年12月
建筑面积:300平方米
建成状态:建成
施工团队:欧阳学林-北京大有和诚建筑工程
摄影师:陈颢、范意任、张大为建筑工作室
编辑
/ 李华(实习生)
视觉
/ 庄妍湲、朱芷慧
校对
/ 袁蓓祺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