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地点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白河村
建筑类型丨文化建筑
规划总用地面积丨112299㎡
规划总建筑面积丨6466㎡
博物馆建筑面积丨1466㎡
设计时间丨2021
设计单位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设计团队丨朱晓东、胡大伟、席文川、梁歌、张赟、冯正海、赵祯祥、李轩、吕灏冉
健康中国——“同心·共铸中国心”是由中央统战部等部委指导,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北京市红十字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活动,由全国制药十强企业步长制药提供全程赞助。2010年,该活动被纳入中央统战部“同心工程”,称为“同心·共铸中国心”工程,并于2013年荣获民政部颁发的中国慈善领域政府最高奖——中华慈善奖。设计团队人员分别参加了“同心·共铸中国心”的多项活动,包括 “山西陵川圪塔村义诊活动”、“神农架义诊植树活动”、“北京长哨营满族乡植树活动”“吉林安图吉房子公益活动”等 。
作为健康中国“同心·共铸中国心”的姊妹篇——中国健康好乡村项目,在“同心·共铸中国心”公益活动的基础上,以重塑一种文化、落地一个产业、打造一个福地为主旨,不断的提高当地人民的幸福生活。中国健康好乡村项目是以“一村一俗、一村一药、一村一品、一村一养” 四个一工程为核心工作内容。通过综合布局健康产业、文化产业、动态颐养产业、中医药产业、农副产品产业,作为道地中草药地理标识地和标准示范地!中国健康好乡村的四个一工程为中国的乡村发展提供可参考的发展模式;打造一座健康和谐的乡村、一份永续发展的产业、推动文化的传承、健康的生活;协助地方政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立足于道地药材的培育,高层次地实践乡村振兴工作。
在中国健康好乡村系列中,每一个项目的文化核心都是道地中药材博物馆,其承担着村落发展的使命,是促使村落文化更新的催化剂。项目以点亮坐标、植根乡村为起点,在博物馆落地的每一个乡村中,与大地景观、道地药田融融一体,构建融于场地大环境中的特色博物馆。目前,设计团队同期设计建设的野生道地中药材文化博物馆分别坐落于:太行山·陵川县·圪塔村;神农架·松柏镇·麻湾村;横断山·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邛山村;黑龙江·黑河·新生鄂伦春族乡。
本文介绍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白河村的长白山野生道地中药材文化博物馆。
01
项目背景
Project
Background
安图县地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南部,是长白山下第一县,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江之源头,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项目基地位于安图县白河村,距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约23公里,距离安图县城约122公里。
▲“道地药材”分布图
“道地药材”,是指特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区域内所产的药材,是优质中药材的代名词。经过古人几千年的生产实践及大数据的规律性,各个不同的区域、气候、水土、地形、山脉都形成了一批适合本地条件的道地药材。本项目地是以人参、五味子、桔梗、党参、黄芩等作为长白山脉关药重要的生产基地。
02
场地选址
Site Selection
▲场地现状图
▲场地现状分析图
项目的首要工作是在区域内选址,经与当地政府、甲方及设计团队在白河村一带的调研,进行现场选址工作,落实规划用地边界。在现场比较多处场地之后,选择了白河村旁的开阔丘陵地带。
▲场地与长白山对景关系图
场地为丘陵地貌,内部开阔,远景为森林景观,可清晰远眺长白山,现场感受有心旷神怡的辽阔感。
03
规划设计
Planning Design
▲场地规划演进示意图
通过对项目地从用地权属区分、自然条件筛选、对景因素、文化因素、道路交通因素等方面的综合评估,博物馆选址在场地最高点附近,其他功能用房布局于林地边缘,四周辅以道地中药材田及山地景观,形成“七星伴月”的规划格局。使博物馆建筑内的观者在南向观景窗前,既可良好的观察各工作站及种植场地情况,又可远眺长白山。
▲场地大地景观及建筑整体构成图
场域内,以本地火山岩石材,砌筑350mm至600mm高地垄墙,垄墙下布置LED光带,形成绵延的、破土而出的大地景观,将整个场地串联为一个场域。各建筑屋顶均由种植屋面延伸而成,种植芳香治疗的中药材,以坡形覆土屋面形式为主。
▲场地道路\景观系统构成图
场地的道路体系与景观结合,利用覆土屋面,火山岩地垄、道地药田以及白桦林,组成体系化的车行及人行通廊;以碎石为道路主要铺地材料,保持场地原野特征。
▲总体鸟瞰图
在规划区域内,散落分布长白山野生道地中药材文化博物馆、长白山道地中药材基因库、长白山野生道地中药材研究所及接待中心等多类建筑,总面积约6466平方米。场域内的最高点“小天池”,以小见大,作为场域的精神高点,与长白山天池遥遥呼应。
04
博物馆建筑设计
Museum Architectural Design
博物馆单体的设计,尝试与场地的山、林、田、谷、石产生关系,与风、光、雪产生互动,与药田产生共鸣。建筑设计以消隐为方向,结合场地地势,利用场地内近15m的高差和25%的坡度,采用“半覆土+多层平台”的设计模式。在建筑与环境的对话中,以谦虚的建筑姿态,“沉俯远眺”。
▲博物馆-场地关系示意图
建筑设计立足于与大地环境的对话,与其精神属性的对话。建筑单体精神空间设计,寻求中国健康好乡村文化内涵和核心的延伸,即将“同心本草”、“ 同源匠心”和“ 同筑中国心”,以坐标原点的形式,建立十字式中心,形成中心采光庭院。后续也将以坐标名号定位多个项目,共同点亮中国健康好乡村。
▲“中国结”概念空间转换图
▲博物馆空间营造演进图
建筑单体以生态节能为设计出发点,在长白山区域严寒条件下,尊重当地既有建筑智慧,部分构造形式参考朝鲜族“咸镜道”模式,重点考虑建筑被动节能设计。
博物馆建筑选址于冬季风速较小区,可有效降低建筑在冬季的热量散失;同时,建筑以半地下形式嵌入山体,并利用山体及覆土,增加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在建筑的南向立面,充分引入冬季光热,控制窗墙比,使用双层幕墙,避免北向的开门开窗。建筑材料使用当地火山岩石材,利用其多孔性,增加墙体保温性能。
▲博物馆模型
而在夏季和过渡季,博物馆建筑可利用其拔风井道,形成有效自然通风;同时,利用高起厚重的山墙,避免东西向日晒,减小太阳辐射。
建筑整体以“低排放”的生态理念,低介入的设计态度,实现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博物馆首层平面图
建筑主入口位于一层东侧,进入后是以采光庭院为中心的十字型展示及储存空间,南立面均采用双层幕墙,可达观景挑廊和展示交流空间;
▲博物馆二层平面图
通过位于西北侧的顶光楼梯空间,到达二层的半开放公共功能用房;各功能用房均可直接从南向进出,室外与山体直接相连。
▲博物馆三层及屋顶平面图
继续沿开敞楼梯向上,则可直达山顶。山顶侧设置“小天池”,作为轴线延伸的终点。
▲博物馆1-1剖面图
以火山岩砌筑的山墙,与各单元相适应,每片山墙的最高点均比建筑屋面高出1-2米,墙厚为600mm及900mm。山墙的坡度倾角均以合理的相等的角度呈现,如同由地自然生长而成。
▲博物馆2-2剖面图
在开敞有中空的楼梯间顶部,设置可开启天窗,利用其拔风效应,在夏季形成有效的自然通风,降低建筑夏季能耗。
▲博物馆流线分析图
建筑水平流线的设计,一层形成简单环形流线,满足展示需求;二层形成多岔流线,满足各功能模块独立需求;各层均可直达室外。竖向流线的设计,以西北侧开敞流线为核心,可从一层直达山顶。
▲博物馆西立面
从建筑侧面观望,起伏错落的山墙。
05
结语
Conclusion
白河谷之筑,从土地中生发,融入长白山区域的自然状态,与这片土地充分融合,彰显对地域的崇敬;表达人类作为万物生灵的显奇,天地人一脉相承,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山青而毓秀,宁静无喧嚣,景秀不僻远。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是一种不分季节的休闲,一种不分地域的健康,一种不分时空的文化。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是孕育万年的道地关药,享受千年的文化红利,有自己内涵的白河谷!
▲博物馆鸟瞰图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