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校园理解为一个微型城市,
创造类似城市空间的场所,
街巷、广场、庭院、台阶,
一方面给小学生们提供了
不同尺度的游戏角落和有趣的空间体验,
另一方面,
这些类型空间在尺度上和形态上
与孝泉镇震前的城市空间相呼应,
将延续城市生活的记忆。
「背景」
△ 震后孝泉镇街道
5.12汶川地震使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民族小学的教学楼变成了危房并且被拆除。学校迫切需要重建。学校的灾后重建得到包括江苏太仓红十字会,广东四会六祖寺慈善普济会,清华—香港中文大学金融MBA四川援建组,北大汇丰商学院私募股权108基金,侨爱协会及四川省光彩事业促进会等社会各方的爱心捐助。建设内容包括18个班的教学楼、各种活动室、学生宿舍、食堂等,共8800多平米。校园占地面积16826平方米,需要容纳900多学生。
「空间」
设计在满足校园基本教学功能的同时, 更多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尝试通过创造多样的、有趣的、平等的建筑空间去鼓励小学生的交流和多元的行为模式,一定程度改良传统被动式的教育方式。
△ 概念图解 ©TAO
设计将校园按照秩序、兴趣、释放三种行为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普通分班教室、音乐美术等多功能教室群和室外运动场。给课内课外间的多种活动提供不同的场所。
△ 操场和教学区之间 ©姚力
△ 多功能教学区的屋顶 ©姚力
△前院 ©姚力
设计将校园视为一个微型城市,在校园内创造出许多类似于城市空间的场所:街巷、广场、庭院、台阶。这些场所给孩子们提供了不同尺度的游戏角落和迷宫式的空间体验,试图在延续孝泉镇的城市空间记忆的同时,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他们在游戏中去自我发现和释放个性。
△ 大台阶 ©姚力
△ 院子 ©姚力
△ 走道空间 ©姚力
△ 街道空间 ©姚力
△ 多功能教室墙上的洞口 ©姚力
△ 脊椎与兴趣教室的连接 ©姚力
我们希望基于自然生长而形成的城镇所特有的自下而上式的空间复杂性在建筑中得以呈现,并给予个体更多的环境选择。
△ 从脊椎连廊里看街道空间 ©姚力
(可左右滑动)
设计中针对当地气候,对遮阳、通风、隔热作了仔细的考虑;并且充分运用当地材料和工艺,如页岩青砖、木材、竹子等,还包括地震后回收的旧砖,使其参与到重建中获得再生的意义。
△ 走道空间 ©姚力
△ 脊椎连廊与教学楼 ©姚力
△ 教学楼立面 ©姚力
△ 墙体剖切图 ©TAO
建筑结构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体系,外露的梁柱和部分混凝土墙面以清水方式处理,填充墙为外层清水砖墙和内层保温砌块的复合墙体,门窗采用实木门窗,固定扇为玻璃,开启扇为木头。上述元素在建筑立面上均清晰体现出其交接关系,反映出建构体系的逻辑。整个项目建筑工程造价在1500元/平米以下,很好地实现了整体预算控制。
「图纸」
△ 一层平面图 ©TAO
「获奖」
孝泉民族小学项目斩获2012香港亚洲设计奖荣誉奖(DFA)、美国《建筑实录》杂志“好设计创造好效益”中国奖“最佳公共建筑奖”,以及2013亚洲建协建筑奖社会性/机构性公共建筑类荣誉奖等诸多荣誉。
「出版」
孝泉民族小学项目受到国内外知名媒体的广泛关注及报道,曾先后发表于《do
mus》 、《建筑学报》、意大利《Abitare住杂志》《Lotus》、《 T+A 时代建筑》、土耳其《 XXI》、瑞士《混凝土建筑和设计》、韩国《C3》,荷兰《MARK》及《WA 世界建筑》等杂志及期刊。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四川德阳孝泉镇民族小学灾后重建
业主:孝泉民族小学项目地点:四川德阳孝泉镇项目功能:教学楼、多功能教室群、办公、学生宿舍、食堂等
设计单位:迹·建筑事务所(TAO)
主持人:华黎
设计团队:华黎、朱志远、姜楠、李国发、孔德生
施工单位:四川华西鲁艺建筑工程公司
重建社会捐助方:江苏太仓红十字会,广东四会六祖寺慈善普济会,清华—香港中文大学金融MBA四川项目援建组,北大汇丰商学院私募股权108基金,侨爱协会,四川省光彩事业促进会。
基地面积:16,967平方米建筑面积:8,900平方米
层数:2-4
结构体系:钢筋混凝土框架
造价:约1400万设计时间:2008-2009施工时间:2009-2010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