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气象中心(北京)粤港澳大湾区分中心项目选址于广州市黄埔区中新知识城科教创新区内,用地面积约1.3公顷,总建筑面积4万平米。项目涵盖气象业务功能、碳中和研究院、国际交流平台、专家生活服务及气象智能装备综合试验观测场等内容。同济设计集团建筑设计三院的方案“玲珑云塔、气象之城”在此次国际竞赛中脱颖而出,成为中标方案。
作为该区域最重要的国际级科研机构和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科研桥头堡,建筑力图通过形式创新传达出气象科学的独特内涵,并通过以下四点策略营造出开放、交流、绿色的科创地标:
1.垂直叠加的城市地标
为预留出足够的室外实验观测场地和远期建设用地,建筑需要通过功能的垂直叠加,提升建筑高度,以缩小建筑占地。通过不同布局方式的比选,采用68米塔楼的形式集中布置在场地北侧,让建筑面向北侧城际铁路和东侧主路形成完整的展示面。南侧实验场地可观测完整的太阳轨迹,且四周环境较为通透,具备更为准确的大气环境测量条件。
2.功能模块化设计
设计摒弃了通用空间+核心筒的标准办公空间模式,以功能模块化为导向,依照各功能区的实际需求,规划出三个功能模块:
石林水院
该模块涵盖综合业务、展示、创新实验、成果转换等功能。业务实验用房人员及设备进出频繁,展厅、业务大厅等房间需要一定程度对公众开放,因此将这一类功能放置在建筑低区最为合理高效。大小尺度不一的功能用房形成错动的建筑外形,如同堆叠的湖石,结合水景形成立体的岭南园林。
云上绿谷
住宿和生活服务设施形成三面围合的空中绿谷,置于顶层,闹中取静,私密性好,景观最佳。内部通过立面的洞口与城市建立起多方位的对话,将城市景观借入园中。底层设置食堂健身房等公共服务设施,利用屋顶的平台形成室外交流空间。
风云平台
该区域作为学习、交流、培训为主的空间,置于建筑中部,便于生活区和业务区双向就近到达。内部房间围绕圆形的天井布局,室内空间连续开放,便于交流。这三个各具特色的空间单元通过合理布置的竖向交通紧密串联,有机融合成一座功能齐全的气象之城。
3.多样的交流空间
科研的创新,需要解放思想、对话交流,在碰撞中激发灵感。衡量一座科研建筑品质的主要因素不在于功能房间的规模和数量,而取决于公共空间和设施的品质。因此,设计将交流的概念贯穿在建筑各处:科研业务区通过U型体量围合出室外院落,并通过形体错动形成各层的室外走道和休息平台,为科研工作者创造尽可能多的相遇、交谈、放松的场所。学术交流区通过景观环廊和开放阶梯阅览空间营造轻松明亮的室内学术氛围。生活区以围合式布局形成空中花园,极大的丰富了生活社交场景。三处公共交流空间竖向相连,绿色植物贯穿其中,成为一座融于建筑的立体园林。
4.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气象科学本质上是一门研究人和自然关系的学科。广州气候炎热潮湿,为提升人体热舒适度,建筑往往采用高能耗的空调系统和封闭的外壳,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与隔阂。气象中心的设计希望改善极端天气的室外环境,让人们更乐于走出室外,拥抱自然。建筑采用三面围合布局,在南侧设置开口,引入夏季东南风,利用内部风腔产生烟囱效应,结合开敞的外廊,营造出一年四季舒适的微气候。通过热辐射和风环境模拟技术对方案提出优化,使各层公共空间均能获得良好的热舒适度和空气质量。外墙采用折板造型,有效遮挡西侧太阳直射和北侧高架铁路的噪声。朝南设置玻璃窗,鼓励开窗自然通风。设计着力重塑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