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施工照片©EVI|鹰视印象南山科技创新中心地处深圳市南山区留仙洞总部基地的核心位置,将被打造成深圳创新产业新高地,对深圳实现十四五规划中“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具有重要意义。今年2月,“回字形”钢结构连廊顺利合龙,标志着该项目东西两个标段合二为一,工程建设迈入新阶段。近日,HPP探访施工现场,带大家共同走进这座“都市巨构”。2018年,HPP携手深圳建筑设计研究总院(SZAD)和AREP在该项目的国际竞赛中脱颖而出,设计方案致力于构造一个复杂多样,具备持续可变能力和长久活力的产业生态系统。
总体鸟瞰图© HPP
项目南侧城市天际线© HPP
2023年4月施工照片©EVI|鹰视印象
该项目以公共交通为导向(TOD),从不同层面同未来的大型交通枢纽西丽高铁站建立理想连接,并直接得益于这个驱动深圳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西丽高铁站、石鼓地铁站和公共巴士站,都拥有良好的可达性,归功于多层级的交通系统:一个迅捷、高效的垂直系统和一个高层与低层建筑之间连接的水平系统,使城市、街区、裙房和塔楼有效融合在一起。
四通八达的首层空间© HPP
2023年4月施工照片©EVI|鹰视印象
传统的园区模式封闭、孤立,地块和楼宇连接维度较为贫乏,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方案团队设想了一处可以提供联合办公场所和实验研发空间的巨大交互平台,为初创公司提供成长和交流空间。在这个交互平台内,新公司拥有独立的成长空间,并能通过与邻近公司的交流彼此获益。分布于场地外围的六座塔楼包含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人工智能等行业的创意办公空间及实验,同时还有一座塔楼将为相关行业的人才提供住宿。
位于建筑中部的巨大交互平台© HPP
这个活力空间被提升,把地面街区还给城市,减少对公共空间的侵占。平台下方形成一个充满活力且受蔽护的商业区,通过优化立体垂直交通,汇聚不同楼层的人群,通过塑造绿色休闲空间打造人性化的尺度,为较低楼层提供更佳的自然光照条件。
首层小尺度的商业空间© HPP
产业生态雨林
概念手绘图© HPP
深圳南山科技创新中心设计以“产业生态雨林”为概念,希望建造一个拥有持续吸引力的复合型产业空间。本项目通过被城市公园连接的“地表层”、“伞盖层树冠层”三个层级,体现整体的生态雨林结构设计。
概念图© HPP
地表层 - 城市生活
“地表层”连接城市交通,汇聚人流,集合了交通枢纽、办公空间和实验室、商业街以及会议中心等多种功能。
抬高30m的平台,既保证最大化采光,也为下方空间提供可避雨的舒适环境。体系化的街区生活产生的高聚集效应,为企业和人才的创造性提供了载体。
平台上的洞口增强了首层的采光© HPP
2023年4月施工照片©EVI|鹰视印象
伞盖层 - 孵化生长
“伞盖层”由一个长400米,宽110米的巨大平台构成。企业可以在此成长、学习、彼此受益,是一个理想的“产业孵化器”。这里拥有实验研究、联合办公、对话交流、非正式会谈、研讨会、商品展会及体育活动等空间,是中小型企业迅速发展的理想沃土。平台和四周的塔楼良好连接,拥有便利的可达性,活力四射、共存相生、欣欣向荣的企业工作环境。
横跨整个地块巨大交互平台© HPP
树冠层 - 研发洞见
“树冠层” 位于巨大的平台之上, 150米至250米不等的七栋塔楼仿佛从伞盖层中破土而出。塔楼分布在平台四周,提供了相对私密的办公环境,可以俯瞰“中央公园”——漂浮大板上葱郁的绿色景观。所有塔楼都通过水平方向的连接体系与中央平台充分融合,以促进企业间的信息交换和互动交流。
七栋塔楼仿佛从空中花园中破土而出© HPP
产业河流
“产业河流”是一个改良的多层地面体系,连接三个层级的通道。通过地下空间直接联系西丽高铁站和石鼓地铁站,再通过连续路径升至“伞盖层”甚至是“树冠层”。串联上下游各个节点,提供丰富的城市公共空间和多种功能。同时也为片区提供约10万平方米的立体花园,在消解规划尺度的同时,保证各区域连为整体、方便可达。
拥有多层级交通系统的垂直城市© HPP
2023年4月施工照片©EVI|鹰视印象
南山科技创新中心将被打造为一片复合功能、面向未来的的产业栖居地。这片“产业生态雨林”将促进该区域的创新和经济发展,吸引高端人才,并彻底激发留仙洞片区的活力。
总平面图© HPP
3F平面图© HPP
高层平面图© HPP
剖面图© HPP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深圳南山科技创新中心(留仙洞六街坊)项目地点:深圳
项目业主:南山区政府
设计单位:SZAD, HPP, AREP
服务内容:建筑设计
HPP设计团队合伙人:Jens Kump、余炜
联合合伙人:甘远哲
投标阶段团队:王波、Job Peter Upmeijer、Winstead V John Daniel、Philipp Wuestenberg、鲍韦臻、杨菲
实施阶段团队:叶家禛、周之洵、王波、Julian Granados、刘澄阳、刘墨洋、刘黎莎、王睿智、赵书延、李驰、Stanislav Ten、陶韬、鲍韦臻、林璐芊、郑伊婷、曾宇翔、毛毅浩、洪铮锴
现场配合:Job Peter Upmeijer、程祎楠、范佳运
总建筑面积:1,046,300
高度:150m, 200m, 250 m
建成时间:2024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