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屹立两千余年的千年商都广州,积淀了深厚秀美的岭南广府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时刻上演。
位于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安置区(以下简称“平西安置区”)启动区内的
平西村树滋庄传统村落
,也在新旧交替的进程中焕发新气象。
平西村树滋庄
是
首批广州市级传统村落之一,
面水而生,是典型的岭南山水村落。规划核心保护范围位于一南一北的两块教育用地内,将最大限度保留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和核心空间。
树滋庄
定位为平西安置区的
“
公共文化核心”
,以传统民居、文物建筑及周边景观联动形成
特色文化体验廊
,并结合两所学校打造成为平西安置区的特色文化活动中心。
平西安置区文化体验廊
活态传承,
在保护中传承文化瑰宝
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
规划以完整性、真实性的保护原则,
活态传承文化遗产
。
在保护台地平原田-宅-禾坪-塘-田整体格局的同时,通过对历史遗存的保护利用,让历史建筑成为链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场所。对合院外廊式、祠堂、“三间两廊”传统民居等岭南传统建筑,根据其现状条件和使用需求,进行精细修复和合理改造,打造为有温度、可感知的历史“容器”。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思明西校旧貌
思明西校活化利用示意(以拱券为元素的建筑装饰设计)
在活化利用上,
树滋庄传统村落实现建筑功能的延续和拓展,让保护和利用深度融合。
思明西校由侨建小学转变为集本土文化和民间工艺展示及公益性阅览功能于一体的
“精神堡垒”
,传统村落活化为集广府宗族文化遗产展示和素质教育功能为一体的
“艺术文化综合体”
——它们将成为两所学校的一部分,在延续原有建筑教学和公共生活功能的同时,还将策划、承办公益性、体验性项目,成为平西居住组团的公共服务核心。特色环境的活力注入,激发了树滋庄历史建筑的生命力,打造片区文化触媒,带动周边片区的更新改造和品质提升。
保护与发展并重,
活化与教学相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场地受限、教学用房紧缺的情况下,现状旧村建筑需充分合理地利用,与地块内新建教学用房有机结合。
南地块
的思明西校修缮翻新后,转化为平日可服务51班的中小学、周末和假期对公众开放的阅览空间,同时利用建筑的核心空间设置“非遗文化展览厅”。
在
北地块
,结合市第六中学办学特色,将传统民居改造为以素质教育功能为核心的
“六艺书院”
,置入书法、美术教室等教学功能,祠堂、祖厅、家塾等村落公共空间则活化为宗族文化遗产展示空间,同时亦可作为学生课外社团活动使用。
树滋庄传统民居与新建校舍有机结合
“双减”政策下,平西村树滋庄传统村落成为学生课外学习的新场所,学生们不仅能在这里泼墨挥毫,在
传统文化的浸润下
,还提升了学生对传统文化传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提供了中国民间工艺、传统建筑艺术美学教育的活教材。
“六艺书院”内部空间效果图
共建共治共享,
打造文化艺术饕餮大餐
平西安置区教育地块
公共场所的整体营造
,为片区创造了可达性强的慢行网络节点。
在整体布局上
,南北贯通的流线设置和相似功能区的就近排布,为慢行体验提供了便利。
在管理模式上
,通过分级管控和分时段管控等措施,对传统村落和体育场馆的公众开放性进行精细化管理,既满足学校相对安静私密的教学要求,又为周边市民提供休闲运动、文化体验的复合公共服务空间。
一轴三区整体发展
除了公共空间的充分利用,开放的管理模式也鼓励着学生和周边居民一同参与到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中来。以多方参与、共同缔造的方式,实现传统村落共治、共建、共享,结合城市更新,持续探索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和保护利用实施机制,共同守护城市记忆与乡愁。
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惠民利民
,平西村树兹庄的保护利用在传统村落功能综合活化方面积累了积极而有社会影响力的探索。
保护活化后的
平西村树滋庄传统村落
,
补齐了平西安置区公共服务配套的短板
,为学生和周边居民提供了享用广府文化艺术饕餮大餐的场所,是广州
利用历史建筑补足学校教学功能、历史建筑与安置社区融合的探索实践
之一,势必成为地方特色突出的广州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的新范式。
|文图提供|
杜珩、韦昭(建筑设计三所)
历史文化名城
研究所
|编辑
版式|
办公室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