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的主要目的当然是连通两岸,但是桥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此。正如卞之琳的诗《断章》里所描写的那样:“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立于桥上,你与我,我与景,是看与被看的关系,流动的轮廓,空间和光影,皆是如画的风景。——贝建中
2019年底,为了推进城市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策划了“社区事·大师做”活动,邀请了数位国际建筑大师参与本土项目的设计。贝氏建筑事务所的创始合伙人贝建中先生也收到邀请,并选择了阅江路碧道的一处河涌口,亲自操刀为当地居民设计了一座便民桥。
场地原状,绕行最近的公路桥需要步行400米
阅江路碧道全长2.6公里,作为43公里环岛碧道的示范段先行建设,西邻广州塔,南接国际会展中心,是广州市政府着力打造的一项民生工程,未来全线建成后将成为一条承载广州市悠久历史与生态活力的文化景观带。
在充分了解现状之后,新的设计跃然纸上
场地所在的河涌口正好将阅江路碧道断开,不仅打断了碧道整体的连续性,还影响了来往行人的通行便捷。若绕行至旁边的公路桥,将会使行人绕道数百米,跑步、骑行、游览的多个通行空间将会在这一小段距离上被压缩在一起。这种交通上的阻隔造成了涌口东西两侧在游览体验上的割裂,以及景观步道空间节奏的中断。
原先戛然而止的步行碧道被重新连接
一座连接阅江路东西两段的步行桥呼之欲出,在这个特殊的空间节点上,不仅需要一座连接涌口两岸的交通设施,更需要一个能够串联起阅江路步行景观带的“点睛之笔”。
除了交通连接,新的步行桥被赋予更多使命
贝建中先生多年前曾受邀在珠江新城和琶洲珠江沿线参观,珠江沿岸的景观风貌和快速发展的城市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2020年接受委托后,由于疫情的影响,贝建中先生无法亲赴现场踏勘。在当地相关部门的配合下,他先后十多次通过现场视频连线的方式,仔细观察和了解了河涌口的原状。
建成后的步行桥三路合一,不同人群“各行其道”
在充分了解当地居民的实际需求和场地现状之后,贝建中先生带领团队开始了设计工作。针对跑步、骑行、漫步三种不同的使用场景,贝先生设计了一座将三种需求结合在一起的组合型桥梁。三条线路虽然被同一个桥体结合在一起,但处在三个不同高度,既有联系又相互区隔。最靠近江面的一侧是慢步通道,珠江北航道两岸景色一览无余,江边游憩的行人可以扶靠在桥边,远眺广州塔和林立的高楼,也可以在座椅上休息片刻;中间的跑步道呈拱形升起,为北侧漫步通道边的座位遮阴避暑;最北侧的道路则是骑行通道,平坦宽阔,顺畅地连接了两岸的骑行通道。
有时步行的市民也会走上拱起的跑步道“登高望远”
在选材上,设计团队选择了木材和混凝土的“冷热搭配”,既满足了功能和结构需求,也带来了更强的视觉张力。中央隆起的拱状主体由木材所包裹,为人们静坐、扶靠提供了温和的触感;而拱的两端则直接将混凝土暴露出来,如实地展现了桥梁稳固的结构,给人以力量和踏实的感觉。两种材料被桥梁完美的拱形曲线所统一,极具视觉张力。
夜间的碧道步行桥
考虑到步行桥在夜间通行的需求,我们将带状灯具隐藏在了扶手下的空间里,将照明线路巧妙地嵌入桥侧的扶手之中。每当夜幕降临,步行桥仿佛是活跃在阅江路“五道并行”乐谱上一个跳动的音符。灯光最大程度上展露了桥梁本身蜿蜒、灵动的几何形态,完整再现了贝氏在建筑设计中的几何美学。
步行桥成为游客拍照打卡的热门景点
建成后的步行桥成为阅江路步行碧道中的活力节点
桥梁并非仅仅是一种具备交通功能的基础设施,景观带断点与空间节奏的通顺衔接,也绝非通过物理意义上的连接就能轻易达成。我们需要认识到包括建筑在内的一切构筑物,不仅是依靠基础功能,更是通过人的具体体验而被感知的。贝氏建筑事务所为珠江沿岸的居民设计了一条便民桥,更创造了一个既有温度、又有活力的社交场所。在这种看似不起眼的“针灸”式项目中,贝氏建筑事务所展现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一如既往地秉持着我们的设计理念:尊重过去历史,响应当下需求,打造不朽建筑。该项目于2021年建成后,贝建中先生获得了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授予的“突出贡献奖”。
项目信息
名称:阅江路碧道步行桥
地点:中国广东省广州市
业主: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状态:2021年建成
Project:Yuejiang Road Pedestrian Bridge
LOCATION: Guangzhou, Guangdong, China
CLIENT: Guangzhou Municipal Planning and Natural Resources Bureau
STATUS: Completed 2021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