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o-Japanese War Museum of Hukou Renovation Project
设计师:刘磊
设计方:行者工坊事务所+KAI工作室
位置:陕西 宜川县秋林镇
分类:文化建筑
内容:实景照片
图片:30张
本案位于中国陕西省宜川县秋林镇,临近著名的黄河壶口瀑布。秋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部所在地。目前保存下来的有三排石岩洞以及两个圆形谷仓。其中工字型的石窑洞已经在前期的建设中改造成了抗战博物馆。原先,博物馆与公路之间是一排办公楼及其庭院。为了让保留下来的石窑洞能够从公路上显现,并配套建设足够数量的停车广场以及游客中心、办公设施,我们首先拆除掉挡在石窑洞前的这排石窑洞,以创造一块宽敞的纪念广场兼停车场,然后保留基地最东侧的一栋小学教学楼作为将来的游客中心、售票处和办公场所。值得注意的是博物馆与纪念广场之间有高达三米的高差。
我们的设计灵感首先来自川流不息、奔腾咆哮的黄河壶口瀑布。首先,我们在教学楼的东西立面斜向排列了100x200mm的方钢,并任其锈蚀,以此来模仿瀑布飞流直下的气势和浑浊的黄河之水。在钢管瀑布落地的一侧,利用红色的砂岩来延续钢管形成的色带,来模仿一泻千里的黄河。其中在临近钢管瀑布处设计成跌落的无边际水池,以红砂岩的台阶相分割。钢管的影子倒影在无边界的水池中,也似乎得到了延续而未曾打断。数个方形的树池镶嵌在无边际水池和红砂岩台阶上,寓意着中流砥柱的抗日志士精神。砌筑树池的青石采自当地,与石窑洞是同一种石材,这样以来呼应了主体建筑的色泽。无边际跌落水池西侧是有广场通往博物馆检票口的大台阶,青石与红砂岩相间,继续延续色带的走势。在这之后,青红二色的石材一直延续着瀑布和黄河流水的母体,时而是铺地,时而是台阶,直到基地的西侧尽头。其中西侧的大台阶上也设计了数个立方体的树池,种植当地的柿子树。
东侧的教学楼一层改为售票处和游客中心,由广场东南侧的花纹钢板门斗进入。买过票的游客可以穿过一层的玻璃门进入到钢管瀑布与阳台玻璃幕墙形成的楔行空间,由钢坡道上升到博物馆入口的平台。当游客穿行在这个空间里,仿佛穿行在水帘洞中。游客中心的二层和三层是博物馆内部办公空间,用玻璃将阳台封闭以应对这里严酷的寒冬。
无边际水池的东侧,即临近刚瀑布一侧是设计的重点和施工的难点,为了从大台阶看过去钢瀑布与水面连为一体,必须保证水池这一侧看不到边界,但同时又得保证水池溢出的水得到回收而不是侵蚀到钢管的柱脚。于是,我们设计了比水池和台阶低一级踏步高的斜向溢水槽,将溢出的水导向最下方的储水池。
为了安全起见,业主委托我们在原本打算开放的广场临街一侧设计围栏。由于工程接近尾声时剩余了很多方钢、工字钢和钢筋,于是我们利用这些材料结合整体方案中斜向的韵律设计了A字形立柱与V字形钢筋栅栏结合的围栏,经过一段时间的锈蚀,其沧桑的材质色彩与新颖的斜向走势与主题建筑和景观取得了和谐。另外广场灯的选购也考虑了景观的统一,采用了折杆式的LED灯杆,象征着抗日志士“疾风知劲草”的精神。
由于项目地处中国西部,工业基础差,材料选择少,建造工艺粗糙,技术工人缺乏,所以设计中尽量避免较为复杂的施工工艺和较为精准的施工要求,利用得手的材料、低技的策略,将完成度的追求结合宽容的施工精度余量来完成一个整体大气,不拘小节的粗中有细的作品。可以说“糙”也是一种设计,即使它是一种艺术追求,也可以说是一种现实的反应,符合当地建造生态的逻辑。就如同陕北的,石头窑,裤带面,粗布衣,榆木凳,石头碾以及粗狂的黄土高原,暴怒的浑浊黄河一样,壶口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建筑群与景观也是西北风土景观的有机体。
壶口抗日战争纪念馆改造游客中心坡道图
壶口抗日战争纪念馆改造游客中心无边际水池图
壶口抗日战争纪念馆改造无边际水池图
壶口抗日战争纪念馆改造甬道图
壶口抗日战争纪念馆改造游客中心入口钢板门斗图
壶口抗日战争纪念馆改造门斗图
壶口抗日战争纪念馆改造跌水倒影图
壶口抗日战争纪念馆改造大台阶与树池图
壶口抗日战争纪念馆改造游客中心入口图
壶口抗日战争纪念馆改造广场图
壶口抗日战争纪念馆改造恢复的旧窑洞图
壶口抗日战争纪念馆改造窑洞博物馆外立面图
壶口抗日战争纪念馆改造钢栅栏与钢门斗图
壶口抗日战争纪念馆改造字碑图
壶口抗日战争纪念馆改造外部图
壶口抗日战争纪念馆游客中心背面图
壶口抗日战争纪念馆钢栅栏外侧图
壶口抗日战争纪念馆钢栅栏立面图
壶口抗日战争纪念馆大斜坡图
壶口抗日战争纪念馆树池图
壶口抗日战争纪念馆台阶图
壶口抗日战争纪念馆栅栏细部图
壶口抗日战争纪念馆图解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