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山水洲城,基于自然生态环境、融合建立 AAAA 级风景名胜区体系,湖南最长创意文化街——长沙西湖文化园创意文化街由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HD)建筑四院设计,该项目荣获2021年度湖南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优秀建筑工程设计二等奖。
项目位于长沙市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咸嘉湖景区内,总建筑面积为71050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70849.55m2,地下建筑面积201.12m2),街区内长度为850m,主要为1层至3层的公园配套用房,中间设有一个450座的文化剧院和一个小型影城。
设计理念
HUNAN DESIGN
1. 设计追随自然、建筑融入景观
项目用地是临水的狭长地块,有完整的岸线形态和丰富的水生态资源。
HD追求人、建筑和自然三者的协调平衡发展,意在筑造一个最舒适且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并主张“设计追随自然”、“建筑融入景观”,绝不破坏自然环境,保留全堤岸,取材于山水的同时,也归隐于自然。
2. 依势而行,建筑高低错落有致
空间形态顺应环境,建筑采用折线形式,寻找到依循环道的主轴线,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形态。
从品花阶进入文化街的交接处,用入口广场过渡,营造一定的开阔且聚集人流的气氛,首层通过内院把部分人流引入内街,通过架空广场把部分人流自然带入外街。
局部创造空间节点,加大临湖面,在隐藏的建筑中,局部凸显建筑的形式感,强调中心聚合的力度感。
半围合式的广场形式,加强中心感,让游客有大面积活动的场所与集散地。
3. 尺度宜人,内外街区相互渗透
创意文化街内街尺寸为8.4m,外街尺寸为12至15 m,创造宜人的空间尺度,外街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并加以放大。
内街则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内外街区相互渗透,贯穿自如,各有其吸引游人的特色,打造更加优质的休闲娱乐空间。
4.退阶式建筑,合理利用地形
HD通过对地形的分析,利用四周路面与原有基地龙王港堤与湖面的高差,合理取值,规划街区建筑为退阶式,与生态融合,节约投资。
从西侧临枫林二路的花阶入口进入,直行到龙王港堤顶标高为39.5m的原有道路,通过环道覆盖部分直达标高为42.05m的屋顶平台,穿行于各个区域的屋顶平台中。
眺望湖面,通过上升至屋顶平台的垂直交通与自动扶梯,可任意到达内外街区与庭院之中。
5. 以人为本,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处
生态以水为源,社会以人为本。
HD在这块近水的基地上,本着“以人为本”、“资源共享”、“整体营造”,“从根本处理”的原则,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合理运用大部分硬质驳岸与局部隐喻出来的生态驳岸相结合的设计。
局部利用各类植物覆盖、稳固土壤,抑制因暴雨径流对驳岸形成的冲刷。
项目组通过对现有水系被冲刷破坏的情况,设计出相应的措施,重建稳定的水体驳岸;通过安排交通流线,亲水、远水、隐水、眺水等等,创造丰富的景观空间。
项目组使用通透栏杆、防滑铺装及路面、指示牌、路灯等方式,保证在水边活动的人们的安全,使用的材料经久耐用。
6. 生态景观与建筑融合
建筑立面形式采取让生态景观与建筑融合的理念,在其生态氛围中同时打造商业氛围,削弱建筑形态感,与景观互补。
大面积通透手法的运用,与湖面交相辉映,使之南向立面隐入其美景之中。
立面材质采用陶土板,突出建筑形象,富有人文气息;玻璃选用青灰蓝色,很好地融入建筑之中,并加强了建筑与湖的对话。
7. 强化景观,弱化建筑
着重打造建筑的第五个立面——采用覆土建筑及绿化屋顶的处理手法,依色而植。
屋面的造型融入地形与景观环境中,创造出动感而有机的人造地形。
大面积的坡屋顶覆土建筑,确保绿色植被面积覆盖度,将钢筋水泥的建筑体隐匿在山水湖色中。
远远望去,似山似景,烟波飘渺,除却巫山不是云。
这种地形打开了城市区域空间形态、视野、观景点,活动空间、与自然的接触及水边的开阔或封闭空间,利于人们最大限度的共享湖畔活动空间,同时有效改善建筑对视线的遮挡。
内街的景观设计主要考虑采光通风的效果与景观效果相协调,栽植高大的色叶乔木为主。
局部人流集中处点缀树型优美的造型树,丰富内院的景观空间,增强建筑内、外景的相互渗透。
外街是创意文化街与公园的过渡空间,景观设计考虑大量的亲水空间,局部做绿化,打破长线型的硬质建筑界面。
亲水空间驳岸采用垂直驳岸形式,局部加绿地种植高大的常绿树种和水生植物,软化建筑界面。
屋顶大面积采用绿化,屋顶绿化面积约为18000m2 。
屋顶绿化的应用不仅能改善城市热环境,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在夏、冬季还能减少空调消耗能量,起到节约能源的效果。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如果说岳麓山能够留得住、而且永远不会走的湘水,那就是西湖。
站在湖水边,仿佛只要踮起脚尖就可以够得着岳麓山,只要伸出手指就可以触摸橘子洲。
如今,西湖文化园创意街区已成为市民文化休憩圣地和精美长沙的标杆与名片。改善人居环境、提升生活文化品质、使每一位市民诗意的栖居,将永远是HD设计师们努力追寻的目标。
项目负责人:戴飞、李建
建筑:陈侃、卿文浩、袁晨炜、陈铭、何倩茜、刘晓峰
结构:卜明华、朱亮、肖霞、李海辉、唐兴
强电:王俊明、曾新宇
给排水:李昌坤
暖通:丁学贵
智能化:何鑫、田波涛
造价:刘燕燕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