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文化艺术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以下称为衢州双中心),位于浙江省衢州市西区行政区的核心。作为一座具有1800多年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衢州素有“四省通衢、南孔圣地”的省际中心城市之称。衢州双中心的出现,为这座温婉有礼古城增添了一抹浓重文化色彩,也将流传千年的衢州文化用设计语言缓缓道来。
衢州双中心是一座涵盖市民文化活动和政务办理为一体的大型城市文化综合体。总面积23万方,地上建筑面积为14万方。南侧文化艺术组团由两组建筑组成,西南侧是拥有1200、 600、300座的衢州大剧院及演艺中心;东南侧是衢州文化中心,集美术馆、图书馆及文化教育空间于一体。
北侧是公共服务组团,包含智慧展示、城市办事大厅、配套技术用房以及会议交流中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衢州市新的城市客厅,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也是衢州新时代的标志性节点,将成为未来的城市新地标。
01. 向史而新 城市空间的融合
衢州双中心的出现构建了城市文化轴线中“新”内容的重要核心组成,成为联系衢州新老城区的重要一环。与城市,周边围绕衢州市府、报社、规划展馆,城市公园等与市民生活养息密切相关的重要公共建筑;与自然,通过中间下层的开放式广场地下通道联系南侧的城市公园,直至西区大草坪、鹿鸣山等城市的自然山水;与文化,遥望水亭古城门、水亭街一线的衢州传统老城区。向史而新,成为衢州文化活动中心的起点。
02. 衢江水的镜像解读
衢江与石梁溪交汇之处,两条水系的交汇形成具有流速感的自然气韵,为场地提供了特定的设计灵感。设计师遵从蜿蜒顺畅的流线,呼应山水之势,建筑形体犹如江水波动,形成由中心起势的制高点向两翼向水平生成。
体块生成策略
弥漫的气场在水平和垂直的方向上交织,至高处凝集到足够的势能顺垂直四向而散,顺势划分出大剧院、文化中心、会议交流中心和市民中心。各中心之间的虚空,自然地将城市各方向人流顺势导入。流动的建筑激发城市空间的场所魅力,将多元的市民文化活动汇集于此。
03. 顺应气动的动线设计
通过具有导向型的空间塑造,将形体语汇内化为衢州双中心内部连续流动的空间。设计重点是将相对独立的文化艺术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通过中央圆形中庭有机链接。各主要功能区块人流由外围四向进入,汇聚中央形成活力中庭。通过若干公共竖向交通有效组织地下、地面、空中交通,并由两处空中连廊顺势导入演艺中心、文化中心两大功能组团。
功能落位
面对城市主干道的划分,地下通道是对场地最温和谦逊的介入方式,中心下沉的开放式广场可以从地下一层联通南侧的城市公园,既不影响整体景观,又提供了便捷的出行体验。由此,整体建筑由流动的连续可感知空间串联三位一体的人流组织关系。
04. 流动且可感知的空间
流动汇聚的路径转译成建筑的制式语言。既是公共空间的联动,也是人流动线贯穿的内在规律。行至内部,层层内退的共享流线型公共空间、汇集于中心大堂,流向图书阅览大厅和剧院门厅。
风生水起
行至外部,可拾阶而上直达两处文化中心顶部,观景聚会远眺,形成第二文化中心的城市客厅。内外联动,始终秉承最原始的概念与语言。内外景致互借,无论观展观剧、阅览休闲的动静之间,江景完整融入室内,使建筑在形态和功能上拥有独具一格的借景融景。
05. 空间的合力 限定的“流动”
流动作为设计的逻辑贯穿始终,塑造出不同形态的空间,其最外化的呈现则是建筑的表皮肌理。顺应自然的流线处理在视觉上消解了部分体量感,呈现出一种轻盈的姿态。外形的流动契合内部的功能,功能外化形成形成幕墙的起伏开合。白色幕墙曲线随着天光产生微妙的变化,与缓缓衢江水柔和共鸣,将建筑溶于场地和环境之中。
06. 对于衢州这座城市,它像一位“新人”更似“故知”
衢州双中心的出现,让衢州的城市中心与文化的动态关系变得更加清晰,同时作为城市文化生活的推动者,为区域带来更多的现代元素。项目本身也为衢州市民提出一种都市主义的生活方式,从新生到追寻,从抽象到真实。
项目图纸
总平面图
总平面图
平面图
平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形体生成
项目信息
建筑设计:中联.方晔.左右建
地址:三江东路和紫薇中路交叉口东北角,柯城区,衢州,浙江,中国
建筑面积:253886.48㎡
主创建筑师:方晔
方案深化团队:马一翔、李宸洋、祝豪樱
施工图团队:胡永超、高彦飞、汪良良
结构:梁威
景观:朱靖
给排水:钟荣
暖通:文武
电气:尹湘武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