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交通复合需求的催生下,更快的集散能力、更高的换乘效率、更强的空间活力成为了如今交通枢纽建筑的使命。这座由CCDI设计总承包的综合交通枢纽,将以呼应城市脉络、整合换乘衔接的方式,建立起城市空间在历史、区位及功能上的集结,并跟随城市的发展积极生长。
01
Background运河之上“飞”高铁
淮安,坐落于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点,即有“治河、导淮、济运三策,毕萃于淮安”,历史上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随着淮安高铁站不断规划建设,这座长三角北部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 综合枢纽整体透视
如今的淮安集合了连淮扬镇、徐宿淮盐、宁淮等多条高铁线路,是连接苏北、苏中、苏南铁路的重要枢纽。其中,位于生态文旅区高铁路东侧的淮安东站综合枢纽,不论从规划设计到竣工落地,还是观其未来发展,早已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
∆ 光影和韵律下的公路客运站立面
淮安东站综合枢纽,是集铁路客运、公路客运、城乡客运、城市公交、有轨电车、远期地铁、出租车和社会车辆集散等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随着项目正式投入运营,未来,它将成为淮安城市格局和现代化发展最重要的一块基石,并将满足远期2030年各交通方式换乘量累计约10万人次/日,成为1小时到南京、2小时到上海、3小时到北京的“国家干线网络重要枢纽节点之一”。
02
Strategy and Plan逐层演绎的规划策略
∆ 公路客运站二层出发平台
作为淮安东站综合枢纽的设计总承包单位,CCDI遵循淮安市一体化设计、建设及运营的总体思想为规划设计目标,从交通组织、空间布局、换乘组织、人本设计等多方面统筹考虑,将整体枢纽设计进行到底。
交通组织:上下有序
交通线路设计以“立体疏导、单向循环”为原则,通过无缝衔接市内快速道路、高架直达高铁送客平台、地面道路衔接枢纽车行出入口,进而形成了“上下有序、出入口单向大循环”的一体化交通组织。
∆ 公路客运站二层出发平台鸟瞰
空间布局:集约高效
在空间布局上,设计围绕高铁站房为核心,按照换乘量“近大远小”的原则,充分利用垂直布局的叠合关系,并考虑与城市空间的衔接发展,形成在高铁站西侧,由南向北水平向布局的4大功能模块——公路客运站、2号线地铁预留站、地下停车库(社会车辆和出租车)、有轨电车站,同时,另将城市公交设于高铁落客平台正下方地下一层,将枚皋路下方的1号线预留站与高铁路下方的地铁2号线预留站L形连通,地铁站厅均与地下停车场及地下商业配套设置通道连通。
∆ 淮安东站综合枢纽实景
∆ 集约高效的综合枢纽功能分布
换乘组织:无缝便捷
高铁站高架落客平台下方的架空层作为主要联系空间,进一步实现了换乘空间无缝化、换乘距离最短化,各交通设施换乘距离也均小于300米,比如沿架空层通过风雨连廊往南连接了出租车上客区、公路客运站,同时连接了2号线地铁站地面出入口,往北则连接了有轨电车站进行换乘;再如,架空层正下方地下一层为公交首末站,通过垂直交通可直达换乘;又如,站前广场地下一层北侧、地下二层和地下三层为社会停车场,总规模约为2600辆,均可由室内电梯、扶梯等垂直交通直达。
∆ 尺度宜人的高铁落客平台架空层
∆ 简洁明亮的地下一层城市公交首末站
人本设计:温暖亲切
设计从人本角度着手,立体分设下客空间和候车空间,并与行车轨迹形成相互对应,例如出租车从城市高架直达高铁落客平台落客后,经由城市道路进入地下一层蓄车场排队,再至靠近架空层的地面出租车候车区上客。通过“车动人静”的方式,设计车辆轨迹以主动接驳乘客线路首末节点,将使用者的感受和体验加以考虑,进一步体现人性化设计的核心所在。
∆ 一层至二层候车大厅的公路客运站光庭
03
Intention and Image大鸾振翅,水蕴淮安
∆ 夜幕下的公路客运站广场
值得一提的是,享有“中国运河之都”美誉的淮安,还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
项目建筑设计一方面依托淮安城市的运河文化,将“运河、船帆”作为设计元素,通过抽象和精简,形成以折线、折面为表现的设计手法,统一了建筑、室内的整体风格;另一方面,结合周总理故乡的历史,从总理的字“翔宇”、小名“大鸾”提取元素,整体建筑形态如同振翅奋飞的大鸾,传递出淮安“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城市精神。
∆ 公路客运站广场主立面
∆ 公路客运站转角广场
建筑设计利用楼层的微小错位和表皮的折面,将玻璃面和铝板面之间的韵律节奏演绎出来,同时,硬朗、清新的形象与大空间菱形表皮幕墙相互映衬,整体气质统一而突出。从立面到结构再到细节,仿佛诉说了漕运之都贯穿古今的过往,多方空间转换之下,恰如泛起了“水蕴淮安”的潋滟波光。
∆ 公路客运站光庭细节
∆ 公路客运站折面幕墙拉索细节
∆ 公路客运站折面拉索幕墙外观
∆ 公路客运站折面拉索幕墙和光庭
∆ 公路客运站南立面及西立面幕墙轴测图
此外,项目团队还以“景观建筑”的手法,将枢纽空间当作城市景观进行设计,通过在人游走的平面上弱化建筑的实体感,用景观空间的延展和植物的层次,给予人们公园般的惬意行走体验。同时,借助将出租车蓄车场、公交首末站置于地下的方式,为枢纽的行走平面释放出更大的景观空间。
∆ 二层候车大厅外侧的公路客运站屋顶花园
下沉采光庭院和露台花园的主动自然条件创造,将自然采光引入建筑内部,被幕墙分割形成的趣味光线,使得公路客运站室内环境整体明亮而亲切。
∆ 公路客运站二层屋顶花园和一层景观庭院
∆ 公路客运站二层候车大厅
04
Space Creation以人为本的空间营造
∆ 公路客运站一层服务区
从运河文化美学到“大鸾翔宇”的理念,从建筑设计延续到室内空间,各具特色的功能平台在此汇聚形成富有淮安特色的城市窗口,并为旅客带来了便捷舒适的空间体验。
公路客运站
外延内续
公路客运站作为淮安东站综合枢纽的二期工程项目,其建筑主体由入口集散中心、候车厅和自由附属办公三大区域构成。其中,集散中心地上空间共分二层,一层为旅客提供购票及行李拖运服务,二层候车大厅连接室外发车平台,游客可通过垂直电梯和自动步道来此等待发车。
∆ 公路客运站服务区一、二层扶梯入口
考虑到项目的交通型公建属性,室内整体空间以白、灰色为基调,在摒弃繁杂装饰的同时延续了建筑的风格特性。其中,以“大鸾展翅、鸾翼之羽”式的连续菱形为构图元素的顶部折面天花,既与建筑外立面玻璃幕墙的不规则形态呼应,形成室内外连贯、统一的整体风格;又以铝拉网和定制U型铝板为主要用材,通过半封闭形式设计巧妙隐藏机电设备,有效保证了空间美感。
折面天花∆ 设计细节及美学演绎
与建筑立面肌理一致,自动步道的玻璃棚顶将运河文化美学融入其中,阳光下形似波光粼粼的运河水面,给人以视觉上的写意体验。
∆ 自动步道形似波光粼粼的水面
公交轨道枢纽
节能环保
公交轨道枢纽区域,主要包括地下公交轨道枢纽和地面转换层两部分功能空间,整体设计以公交车、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为主导,通过简洁明快的设计语汇对车站人流动线有效导引,满足了公共交通空间的集散功能需求。
∆ 光影下的地下一层城市公交首末站
由于该区域主体为地下空间,为了在最大程度节能省耗的条件下保障日常照明,顶部采用实体与镂空天花虚实结合的方式,利用透光特性将室外自然光线充分引入,大幅降低了人工照明的消耗,同时也营造出了地下一层公交首末站的光影秀。此外,考虑到公共空间人群往来密集,转换层地面采用了防滑耐磨的灰色自然岩采磨石材料,既有助于保障旅客安全,也为车站日常的清洁养护提供了便利。
地下商街
灵动体验
地下商街区域为去往地铁的主要通道,乘客经此可实现“地铁站台—地下商街—公交轨道”枢纽的连续互通。通道两侧结合交通空间的流量优势预留了丰富的商业展示门店,为旅客提供可供驻足停留、餐饮休息的多功能空间。
∆ 地下商街商户入驻效果图
∆ 下层庭院采光的地下一层商街实景
值得一提的是,站前广场的下沉疏散庭院,不仅为地面留出足够景观空间,也为地下商业带来了自然采光和通风,成为商业的室外延展空间。同时,顶部天花交错的白色铝方通组合线条,赋予了空间无限的延伸感,并最大限度实现了视觉的引导性。
交通方式的迭代和城市圈层发展的多元化,使得交通枢纽成为城市形态最重要的一块拼图,推动着城市的生长和更新。未来,淮安东站综合枢纽将承载起提升运输效能的重要使命,并作为淮安的特色名片对外展现这座古城新的生机,相信在逐步更迭完善中,这座交通枢纽将与城市、建筑和人共命运。
Credits
项目名称:淮安高铁东站客运枢纽及站前广场工程
项目地点:江苏省淮安市高铁商务区
项目类型:交通建筑
用地面积:135044㎡
建筑面积:227274㎡(一期站前广场枢纽建筑面积187197 ㎡;二期公路客运站建筑面积40077 ㎡)
建筑高度:19.95米;一期站前广场枢纽地下三层;二期公路客运站地上四层,地下一层
室内设计面积:一期站前广场枢纽28161.9㎡;二期公路客运站8184.5㎡
设计/竣工:2017/2020
建设单位:淮安高新控股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总承包单位:CCDI悉地国际
建筑主持设计:陈鹏峰
室内主持设计:李秩宇
设计团队——
建筑设计:CCDI悉地国际 - 上海建筑业务二部、合一总图工作室
结构设计:CCDI悉地国际 - 上海结构设计中心
机电设计:CCDI悉地国际 - 上海机电设计中心
室内设计:CCDI悉地国际 - 北京室内设计中心
景观设计:CCDI悉地国际 - 格林工作室
泛光设计:CCDI悉地国际 - 上海区域设计业务发展中心照明室
标识设计:CCDI悉地国际 - 轨道交通标识室
摄影师:建筑摄影 - 吴清山,室内摄影 - 鲁飞、任恩彬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