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10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指出:“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广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恰逢
大会开幕之际,由我院主导设计实施的
“海珠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工程”
荣获
2021年度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在大湾区城市中心,该项目坚持“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已实现植物种类增加541种,鱼类增加50种,鸟类增加108种,昆虫增加346种,城央再现鱼鸟成群的壮观景象,为我国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修复贡献“广州方案”。
广州城市中央的海珠湿地
01
项目背景
超大城市的生物多样性提升
一直以来是我国生态修复面临的难题。中国三十多年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成区与高价值的生态空间冲突日益严重,逐渐重塑城市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城市开始探索与生命共享生活的城市建设新模式。
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中央的海珠湿地,是广州在城市快速扩张中保护着的珍贵生态空间。城市发展轴线从湿地穿过,周边环绕广州塔、互联网聚集区、大学城等功能组团,形成了独特的城市自然的共生格局。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研究选取 “海珠湖、海珠湿地二期、小洲生态保育区等”海珠湿地生态价值最高的区域,开展
海珠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工程
,回归湿地本源,传承岭南传统文化遗产,探索超大城市生物多样性修复途径。
02
设计理念
项目提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享的
“城央生命共同体”
设计理念,制定“弹性生态水网”、“丰产的湿地系统”、“让生物回归市中心”、“无干扰的栖息地”、“完整的生态链”、“可持续社会支持”
5项目标
,通过“支持功能、生产功能、调节功能、文化功能”4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修复理论,细分为
17项具体的在地化措施
。
通过“四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细化多元目标
落实为17项在地化提升措施
03
设计策略
(1)新生态链:
构建果、稻、虫、鱼、鸟城央生态链
延续独有的“垛基果林”空间,补充54种本土果树品种,从单一果林变“四季百果林”,全年为各类生物提供食源。林下昆虫屋保持有益物种,维护授粉过程。果林“潮道”从陡坎直涌变缓坡曲岸+浅滩与深水塘,部分底泥来自鼎湖山、南岭等原生水体,构建本土水生动物基因库。完整昆虫、果实、鸟类、水生动物、底泥的之间的生态循环。
新生态链:构建果、稻、虫、鱼、鸟城央生态链
垛基湿地百果林增加54种本土果树,全年为生物提供食源
增益水稻田将“人走的耕道”变 “水生动物的鱼道”,联通主要河网水系,以潮汐补给养分,鱼、虾、蟹、蛙及其他底栖生物繁荣生长,与水稻一同为林禽、游禽提供宝贵的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营养。
提升前的传统农田
提升中的增益水稻田
提升后的增益水稻田
增益水稻田形成动物家园
(2)新方法:
基于水鸟行为模式的栖息地设计
海珠湿地位于国际水鸟迁徙廊道,设计围绕水鸟食、栖、安全、起降行为模式进行设计。围绕“筑巢”需求,将湿地中央的游人岛改造为鸟岛,通过加密筑巢林、拓展浅滩、布置枯木及浮排,4座鸟岛增加栖息面积2.3万方,各岛形成了独立水鸟群落,相互来往满足“交往”需求。岛外设置3层可视避险空间,保障栖息“安全感”。
城央再现水鸟成群的景象
四座游人岛改造为鸟岛
四类措施将“游人岛”提升为“水鸟家园”
三重开阔空间,让水鸟更有安全感
创新的高潮位栖息地让水鸟告别涨潮时无处觅食的烦恼,根据鸟的脚长确定水深,按照水鸟的翅长与起降距离确定水面宽度,量身定制5.3公顷的浅水“食堂”。由潮汐流从上游的果林湿地带来丰富的鱼、虾、蟹、螺及其他底栖生物,方便水鸟觅食,水体底泥部分来自南岭原生水体,恢复本土水生动物基因库。
根据水鸟的脚长确定水深,按照翅长与起降距离确定水面宽度
高潮位栖息地全天候为不同脚长翅长的水鸟提供宽阔的浅水食堂
恢复本土水生动物基因库,让鸟类重新吃上“本土鱼”
提升后的海珠湿地
植物种类增加541种,鸟类种类增加108种,昆虫种类增加346种,
城央再现飞鸟成群的壮观景象。
(3)新工艺:
9种生态工艺,永续解决内涝、污染、高维护问题
通过传统淤泥堆肥工艺疏浚湿地三级水网,即增加土壤肥力,免去化肥污染,更恢复湿地潮汐过程,调节周边10平方公里内涝雨洪。
通过传统淤泥堆肥工艺疏通河网
果林潮道与渗透过滤工艺+食藻虫+植物净化工艺结合,利用毛细血管状的绵延水网,持续将水质从四类提升至二类。
三类净化措施将水质从四类提升至二类
传统“水梪”工艺替代复杂的电动闸坝装置,利用潮差动力,自动控制湿地水位,形成一天两循环的活水补给。
就地取材工艺将废弃混凝土板变透水“冰裂纹”地面,减少石材开采;枯枝病树重生,变身园路、扶手、家具,废弃蚝壳砌墙,延续岭南建造记忆。
(4)新体验:
打开湿地边界、人鸟和谐共生
打开封闭围墙建设小微湿地,坐在湿地边,即可观察草丛中的水鸟捕食。售票建筑变为引人入胜的风雨连廊,跟着动物的脚印,遇见湿地沙盘与生态监测屋。
提升前的湿地入口
提升后,打开湿地围墙,建设“小微湿地”
坐在湿地变即可观察鸟类捕食
隐蔽式观鸟栈道解决人进鸟退的困局,从岭南木窗花格获得灵感,通过视角控制实现隐蔽行踪却不遮挡景观的效果,配合科普解说牌,近距离了解鸟类生活。
从人进鸟退到和谐共生
展示水陆植物林相梯度变化的生境剖面,穿越水稻田的漂浮栈道、眺望百果林的户外小课堂,也为湿地注入全新的生态体验。
漂浮式栈道最小程度干扰生态系统
(5)新模式:
“设计师+原住民+学生”的可持续共建
设计师协同8大专业技术团队,为湿地修复提供全息生态监测技术、小微湿地底泥植物净化技术、仿生引鸟技术等22项技术支持;聘请最有场地归属感的200名湿地原住农民作为生态专家,带领市民参与水稻田插秧、秸秆收割与果林维护工作。结合设计实施成果,已开展90次湿地自然教育课程,并形成湿地教材走进广州市中小学课堂。
原住农民作为生态专家带领市民插秧,维护增益水稻田
夜间湿地生境观察课程
湿地自然教育教材走进广州中小学课堂
04
工程提升成效
提升后的海珠湿地成为了大湾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样板,广州城市生态会客厅。现在的海珠湿地鱼鸟成群,花果满枝,成为
向世界展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的重要窗口。
鱼鸟成群、花果满枝的海珠湿地
了解更多
海珠湿地
请点击
一图读懂|聚焦自然和生物多样性,守护“城央绿心,鱼鸟天堂”
【老城市·新活力】四季水陆径,十里主题园,看尽海珠湿地新美景
芳菲四月,春满花城;五月花海,醉似深秋——GZPI邀您共赏 海珠湿地 “繁华盛景”
广州上新了(一)| 绿水青山
河与城:水陆共治打造城市新六脉
多元生态,活力广州
文图提供|GZPI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所
编辑版式|GZPI办公室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