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津津乐道于解读蒙娜丽莎微笑时,鲜有人知甘肃麦积山石窟中一位泥塑女性已经在此微笑了上千年。
她那温柔的笑容颇具东方韵味之美。只是,祥和表面下却尽是唏嘘。
■ 《麦积山圣歌》剧照 ©刘翠
这位泥塑女性为魏文帝原配皇后,乙弗氏。乙弗氏出生于洛阳,往上追溯,她出身名门,其父曾任北魏兖州刺史,其母则为淮阳公主。在其16岁时,嫁与南阳王元宝矩,后随着元宝矩在长安登基,史称魏文帝,乙弗氏也随之册封为后。
■ 西魏疆域
然纵使有文帝“帝益重之”般的疼爱,也抵不过国家的国弱民贫现状,为拉拢柔然国增强国力,文帝只得与与柔然和亲。不同于以往嫁公主形式的和亲,这次则是要求文帝废掉乙弗氏,迎娶柔然公主为皇后。
为了边境的稳定,生性善良的乙弗氏让出皇后之位,远走秦州,削法为尼,终日青灯古佛。但即便如此,新皇后依旧心生嫉妒,且随着柔然大规模的大军压境,大臣们建议以处死乙弗氏来换取稳定。
■ 麦积山第43窟廊阁 ©莫高窟
选择“望陛下长安百岁,天下富裕安宁,我无恨”的乙弗氏最终自尽而死,时年仅31岁。在其死后,她的儿子凿麦积崖为龛而葬。据考证,安放乙弗氏灵柩的洞窟即为如今麦积山第43窟。
■ 44窟主尊佛 ©莫高窟
第43窟也是我国最早的瘗窟,即掩埋僧人尸骨的洞窟。在隔壁的第44窟,也开凿于西魏,主尊佛容貌端庄润秀,形象典雅,不少学者认为这主尊佛像就是以乙弗氏为原型而造。
■ 麦积山石窟内不同的泥塑©名取洋之助
不止于这一桩俗世爱情,
他们在这深邃林壑中,已然1600余年。
■ 第133石窟的释迦牟尼与罗睺罗 ©莫高窟
在133窟,还能见到另一维度的选择与放弃。
罗睺罗在其二十岁时放弃安逸而选择出家,也是佛教史上第一个出家的少年。
■ 组造像被称为罗睺罗授记 ©莫高窟
这尊造像也是佛教艺术中难得一见的展现佛陀与家人关系的作品。与世间所有父母一样,佛陀疼爱自己的儿子。但他并非只是将财富留给他,而是授予其世间的宝藏,使其成为佛陀十大弟子中“密行第一”的大阿罗汉。
■ 具有“东方微笑”之称的小沙弥 ©甘肃省博物馆志愿服务团
同样是在133窟,第九龛内的佛龛里着一位少年佛家弟子的侧立像,外观与众多佛像形似,然其微笑却深入人心,表情憨厚且未曾脱离稚气的模样,
即如乙弗氏在此出家为尼,佛陀在此传授罗睺罗佛家要义,麦积山石窟实际上也是一座佛教石窟。麦积山地处秦岭山脉腹地中一小山脉之头,以古人的风水观念来看,山脉寓意龙脉,山脉之头更是龙头的象征。于是,当佛教沿着丝绸之路到达此处时,僧人们便选择了在此修窟造像。
■ 杯度
有寺必有僧,关于修筑麦积山最早的僧人,南北周时期的庾信记录的“度杯远至,疏山凿洞”将谜底揭开,便是高僧杯度。不过杯度并非其真名,只因他常踩着木杯渡河,久而久之,人们便称之为“杯度”。
在乙弗氏生活的西魏时期,作为连接东西南北交通要道的麦积山,既得益于沿丝路东传的“凉州之风”,又受中原文化的直接影响,同时又有联通巴蜀的“孔道”熏陶,此时麦积山石窟迎来了黄金期。
■ 第5窟牛儿堂主尊 ©持节君
从佛像造型上也可略知其发展历程。早期佛像高鼻宽肩,长腿细腰,印度風格颇为明显。到了西魏时期,佛像風格则变成了秀骨清像,服饰風格也已稍显汉化,至隋唐时期,佛像则明显趋于中原文化。以通俗来讲,便是佛像越来越像中国人了。
■ 后期汉化的佛像 ©名取洋之助
在麦积山石窟,不仅能看到佛教向东的传播脉络,也能看到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 结跏趺坐的修行者 ©名取洋之助
也正因佛教的传播,禅修活动的逐渐盛行,决定了麦积山洞窟的形状。出于坐禅时修行者结跏趺坐的姿势,不需要太大的空间,因而石窟中大多洞窟较为狭小,仅能容纳一两人。
■ 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nhluoj&LoggaWiggler&Cher
作为佛教的重要传播之地,
由红土和砂石构成的地质也决定了在此只能开凿窟龛,因此麦积山独以泥塑冠绝于世,享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
■ 壁画 ©名取洋之助
■ 佛像 ©shizhao
如今的麦积山,在历经12个朝代的不断修造之后,西南、南、东三面峭壁上开凿出众多石窟,现存194个窟龛、7200余造像,近1000平方米的残存壁画。
■ 麦积山大门 ©swty85
■ 释迦牟尼大佛,文殊、普贤菩萨 ©kahumphrey
作为有着麦积山最大佛像的13窟,最佳观赏位置是在山脚下,三尊佛像分别为释迦牟尼,文殊、普贤菩萨,悬立在崖壁之上,俯视着前来朝圣的众生们。
■ 之”字形的走廊、千面佛 ©名取洋之助&莫高窟
则可细看众多小佛像。
■ 远眺麦积山 ©shizhao
除了拥有石窟之外,麦积山更是一个旅游佳地。远眺麦积山,形如麦垛,介于气候因素,这里时常云雾缭绕,自古有"秦地林泉之冠”之称。
■ 云雾麦积山 ©swty85
恰逢重阳登高之际,不如登上麦积山,赏景之余也一饱历代佛陀世容。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