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透的结构、充沛的光线,是一个空间最大的魅力。正因如此,刘畅在第一次来到这里时,就决定将它改造为nothing design的第二间工作室,在上海匆匆流逝的繁华之中,营造一个安静、纯粹的艺术支点。与北京西店记忆的第一间工作室不同,这个空间位于长宁区定西路一栋改造后的老建筑中,拥有L形的两排大窗,引入充足阳光的同时也提供了绝佳的视野。有了光与景的加持,室内装饰便可以更单纯,像一块富有质感画布,任光影与陈列来慢慢雕琢。
进入工作室的中轴门采用了和墙体统一的不锈钢饰面,门关闭时仿佛隐形,让空间成了与外界隔绝,“没有出口”的独立存在。
250㎡的尺度,一小半留给容纳8人的工作区,剩余所有,全部保留原本开放的格局。空间的基底是简单而纯净的。黑色细长条木地板贯穿始终,颇有上海老洋房的韵味。
初入空间,视野中心的三件物品便为这里定下了基调,一张洞石小圆桌、一把方正笔挺的铝制座椅,和一个形态恣意的雕塑。方圆规整,而雕塑不羁,有机的造型仿佛拥有生命,为景致注入活力。
初入空间,视野中心的三件物品便为这里定下了基调,一张洞石小圆桌、一把方正笔挺的铝制座椅,和一个形态恣意的雕塑。方圆规整,而雕塑不羁,有机的造型仿佛拥有生命,为景致注入活力。
座椅来自Thomas Gayet的UNTITLED无题系列。雕塑出自95后艺术家冯杰之手,以粗糙的匣钵泥制成,有机的形态表达着对自然万物的理解。金属的冷感、洞石的肌理和匣钵泥的粗糙天然,三者之间也形成了材质上的冲突之美。
窗边摆放着刘潇设计的座椅和边几。座椅名为“消失的古城”,以不锈钢制成,深受同为不锈钢爱好者的刘畅喜爱。
沙发区用一块定制的黑色地毯衬托,与地板在视觉上几乎融为一体,不打破地面的整体感,只在触觉上增添了舒适度,同时丰富了材质的层次。
窗子之间的立柱和小面积墙体留白,白色的落地窗帘某种意义上是墙体的延伸,但它轻盈、柔软,释放着慵懒的气质,让这个充满直线条的硬朗空间瞬间松弛下来。
不加修饰的白色天花板与立柱和窗帘呼应着。横梁的处理做了“减法”,铲掉原本表面的覆盖物,露出水泥的斑驳与粗糙,与不锈钢墙面细腻的质感形成强烈反差。
两把休闲椅都是上世纪Space Age的作品。沙发背后是艺术家陈星宇的落地灯,高耸的造型犹如尖塔里的小宇宙。
沙发区对面的墙壁上,无缝嵌入了大屏幕,内部开会或和客户商讨方案时非常方便。平时屏幕关闭的黑色状态,在这个黑白灰构成的极简空间里也毫不突兀。
不加修饰的白色天花板与立柱和窗帘呼应着。横梁的处理做了“减法”,铲掉原本表面的覆盖物,露出水泥的斑驳与粗糙,与不锈钢墙面细腻的质感形成强烈反差。
会客区由一组沙发和两把座椅围合起来。沙发是刘畅在中古家具店中一眼就相中的款式,错落的方块造型极具雕塑感,圈绒的面料在表面堆起自然褶皱,有型又不会呆板。
洞石茶几和边桌都是刘畅为这个空间定制的,几何造型变化重组,呼应着沙发的雕塑感。
绿植为空间增添了生气与活力,设计师们甚至为植物DIY了装饰围栏,富有肌理的白色表面完美融入空间。
不锈钢墙面还延展出两个重要的区域——材料区和阅读区。阅读区的不锈钢书架,陈列着设计师们工作时经常需要翻阅的书籍和资料。
每一件家具、每一个物品,都有趣到可以引发一个话题。
阳光最好的区域是L形窗转角的位置,这里放置着一张洞石长桌,四把造型迥异的座椅分立两侧。桌子上方悬挂着蔡烈超的马扎灯,纤细的线条纵横交错,灵感来自于城市中的建筑工地手脚架。
四把座椅都有自己的个性,“选最喜欢的来坐”是每个人在这个区域都会产生的心理,也是人与家具之间有趣的互动。
材料区除了展示墙之外,还有一个双面都布满抽屉的方形岛台,同样是不锈钢材质的,它方正的造型、无拉手的极简设计,将这种金属的美感发挥到极致。
材料区是刘畅最喜欢的空间之一,他总是能在这里发掘很多灵感。干净的不锈钢基底能够将每种材料的特质释放到最大。
“不锈钢是我很喜欢的材料,”刘畅解释说,“它很现代、很酷,质感非常好。”
材料区的对面是一张金属书桌。座椅是瑞士建筑师Mario Botta在1986年设计的Latonda Chair。椅子弧形的线条造型中和了书桌的冰冷体块感,也形成了“面”与“线”交织的和谐景象。
台灯是袁媛的作品Unlock,灵感来自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榫卯结构。
材料区旁一扇隐蔽的滑动门后,是纯黑色的办公区域。桌子、椅子、定制柜体,包括日常所需的一切电子设备,都是黑色的,并且几乎都采用了方正的直线条设计,在极简中透露着理性。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