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政府为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向广大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近期举办了银坑半岛(珠海文化艺术中心)设计方案国际招标。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与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体在竞赛中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受到专家评委的好评。
▼方案动画,proposal animation © 中国院+珠海规划院
银坑半岛位于情侣路旁、凤凰山下,北揽唐家湾、南享凤凰湾,是一个背山面海,山海阔达的重要城市节点。项目要求对半岛整体进行城市设计,包括文化艺术中心(含图书馆和文化馆),一个500间客房或两个300间客房商务会议酒店,以及部分商业、交通配套等多种功能组合。设计团队依托半岛生态格局,合理规划整岛布局,规划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将银坑半岛统筹打造为一个标志性的公共文化艺术综合体。
本着生态优先的原则,从“消解潮洪、防风防浪”的角度出发,科学布局几大功能。一则将标志性建筑——文化艺术中心,置于场地北侧,面向龟蛇二岛,避开主导风向为东南的台风暴雨,同时可以靠近主城区,便利市民的日常文化生活。二则抬升场地、修复沙滩,提升消解潮洪组合灾害的能力。酒店、文化艺术中心分置于三块场地,相互对话,相互协调,同时充分尊重现有场地肌理与尺度。
▼策略一:修复场地——构筑复合式防风消浪体系 © 中国院+珠海规划院
“对场地的认识透彻,对资源的优缺点认知清晰,设计策略对应良好,地形高差处理与防洪的结合可取,与城市功能结合有思考。”
▼策略二:创造地标——打造全景式的文化艺术中心 © 中国院+珠海规划院
“建筑造型简洁大方,对场地标高研究透彻。”
从“激发场地活力,关照城市生活”的角度出发,巧妙利用场地高程低于城市道路4m的现状条件,保留现状排洪水渠并开放两岸,沿河道设立多层次商业及景观界面。连续的商业界面通过沿河景观步道从公共交通站点贯通至滨海沙滩,文创商业、休闲餐饮、服务娱乐等多种业态分布其中,补齐地块功能短板的同时,为公共文化艺术综合体注入了无限活力。
▼滨水商业景观断面,waterfront section © 中国院+珠海规划院
▼策略三:释放界面——营造开敞式景观视觉体验 © 中国院+珠海规划院
▼策略四:融入自然——塑造镶嵌式城市空间风貌 © 中国院+珠海规划院
“对自然环境和城市景观影响做了较多的研究,对视觉效果也作了分析,建筑风格和环境融合,排洪渠的利用精彩。”
从“便捷可达、吸引人流”的角度出发,通过人车分流,着力打造舒适便捷的立体公共慢行空间网络,在不同高度连接城市与建筑,将公共交通站点、文化艺术广场、滨河商业廊道、入海湿地公园、滨海风情沙滩等室外节点有机串联,创造出一个高度活跃的多层次人行体验。
▼策略五:慢行优先——构建立体式多元交通网络 © 中国院+珠海规划院
“场地利用合理,在场地处理、慢行系统、生态设计、城市生活、景观设计、交通组织等方面有较为系统的考虑。”
核心地标文化艺术中心坐拥北部海湾,西北衔接凤凰山脉,西南远眺珠海大剧院,东南遥望港珠澳大桥。三条重要视觉通廊交汇于此,将建筑勾勒出三角形轮廓,暗合了珠海市花勒杜鹃的三角梅形态。建筑形体的三个端口打开,沿视觉通廊方向开敞视线,同时建筑体量在视线交汇处转折、上升,形成曼妙的花瓣神韵。交错围合而成的天井,为室内中庭带来光线和通风,也隐喻着花蕊的形态。
故以“文化之花,雅韵灼烁”为意向,将文化艺术中心结合现状大剧院,打造成为“南日月贝破水而出、北勒杜鹃花开绽放”的城市地标组团。
“主体建筑造型有个性化,并考虑了各方视觉和景观对景,延情侣路酒店和悦榕庄形态考虑了融合和风格的过渡。” “建筑造型以“文化之花”为立意,有一定的地标性,打造全景式文化艺术中心,符合项目定位要求。同时具有较好的个性特征及落地实施性。” “建筑环形形体与三角梅对应,排洪渠道、商业廊道、景观廊道、慢性系统结合设计,形成较为有机的建筑整体环境。” “建筑造型立意源于城市重要景观视觉和珠海市花三角梅的演绎,特色鲜明,符合项目定位要求。”
针对珠海的气候特点,设计通过中部天井、底层架空,实现良好通风,遮阳体系和双层通风幕墙等技术保障,提供了更好的室内舒适度。
“设计理念及设计手法具有新意,充能考虑利用新技术、新材料。”
▼气候适应策略,climate strategy © 中国院+珠海规划院
2021年3月30日起,珠海城市规划展览馆对该竞赛成果进行展出,包括实体模型及方案展板,敬请关注。
▼平面图,plan © 中国院+珠海规划院
设计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用地面积:35.36ha 建筑面积:20.73万㎡(计容建筑面积:16.37万㎡) 设计团队: 主创建筑师:张祺、陈冠锦、李雯等 规划设计师:兰晓梅、石晓、蒋莹等 景观设计师:任佰强,刘益良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