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背景
随着安徽名人馆搬迁扩建至滨湖后,为了延续城市肌理,展现城市特色,合肥作为全国首批城市设计试点市之一,根据“城市双修”思路,于2016年初携手滨湖集团,打造大蜀山森林公园山脚下的特色街区——半边街。合肥许建国建筑室内装饰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设计总监许建国先生作为滨湖集团设计顾问在继合肥罍街项目设计后有幸主笔了半边街区改造的方案设计。
在半边街改造之前,大众所关注的街区改造多数为老旧街区的翻新整改等形式,而半边街的完成,是在尊重原场地基础上新建出的一条原生态文化街区。设计师许建国先生用实践重新定义了文化街区改造新创想。
通过“蜀僧开源”、“蜀僧结庐”、“城市书房”、“蜀山文明史”、“艺术中心”、“罍+村文化广场”、“时尚展厅”、“休闲广场”等节点,借用景观组团、情景雕塑、空间装置、声光电技术、静展等多种形式,展现魅力蜀山的生态之美、历史之美、山水之美、人文之美,致力于打造蜀山森林公园的会客厅。
▼
蜀山半边街 原状分析
合肥大蜀山山峰孤突,海拔284米,是合肥市城区内最高点,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西部蜀山区内,处于合肥市中心区西侧的门户位置。此次设计项目位于大蜀山北大门,原安徽名人馆旧址,项目改造范围长度约280米,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紧邻地铁二号线大蜀山站,东边以进山路向东推进30米为界,南到大蜀山北大门,西至党校围墙,北至长江西路。
早期安徽名人馆没有迁出半边街时,原有建筑由于建造时间久远,缺乏统一建筑风格,建筑表皮颜色不符合整体建筑形式,建筑群组错落无序,缺乏秩序统一的过渡,整条街缺乏游人停留的休憩空间,无法形成景观节点,视觉美感不足,地域文化传播薄弱。
原建筑设计单位在整改半边街时对建筑风格重新定位,虽奠定了整体建筑基调但在统一建筑形式的同时缺乏对整体建筑与景观之间的考量,整个街区并没有形成很好的视觉效果,景观方面的忽视导致半边街区两边比例失衡,建筑缺乏植物衬托显得僵硬突兀。
原有景观方案在处理景观节点时更偏重于景观氛围营造,而没有注重人与自然最大限度的互动性与亲密性。设计师在景观设计的同时更应该尊重场地自然性,减少人为干预,最大程度保护景观群落的生态完整性,植物搭配时考虑季节变化,四季皆有景可观。
面对错综复杂的现状问题,如何能在已有新建建筑的前提下对整个街区进行重新改良,最大程度降低街区建设对环境影响的同时还原大众一个兼具文化与艺术的半边街,成为主创设计师面对的最大挑战。
↑ 原建筑方案
↑ 景观整改后
▼
设计策略
项目依据原址特色,西边是街,东边是开敞绿地,半街半园而得半边街。本次设计构思将景观提升纳入设计范围,通过“历史蜀山”、“现实蜀山”、“大美蜀山”、“生态蜀山”、“那年蜀山”、“诗词蜀山”六大文化板块,营造山林中的街区、街区里的公园的氛围,重塑街区公园之美。
设计师许建国针对现状,在丰富建筑外形的同时增加适宜人与自然互动的景观节点,打破建筑、景观、使用者三者之间的界限,在降低街区建设给自然带来冲击的同时实现了人可以在街区停留、休憩、观赏等体验功能。
↑ 半边街新建建筑
↑ 半边街新建建筑
↑ 建筑景观整改方案
↑ 伴山面馆整改后
↑ 午言造美餐厅整改后
↑ 原门头方案
↑ 改造后商户门头
▼
历史蜀山
《庐州府志》记载:唐代“有蜀僧于此结庐,偶思乡水以锡卓地,泉汩汩而出,尝之有瞿塘峡味,因名为蜀山”。
蜀僧开源水景雕塑组团是半边街揭开六大板块中“历史蜀山”板块的序幕,主要表现蜀山的由来、传说故事等,体现蜀山千年人文历史。
▼
现实蜀山
通过对原安徽名人馆和进山路沿线的前后改造照片对比,展现现实蜀山的商业、旅游、景观等城市功能的进步和提升。
▼
大美蜀山
自明清以来半边街就是上下山的必经之所,在大型墙体上置入芜湖铁画,展现大蜀山全景山水人文风情。这是半边街改造中对历史风情的复现。
蜀山之地下沉式沙盘是首次展现大蜀山及周边实景风貌的沙盘,设计师运用沙盘形式来表达蜀山及周边所有景点,同时标注出大蜀山的地质、气候等科普资料。形象简洁的向游客传达出地域文化。
▼
诗词蜀山
晓起俄惊霁景开,高山头白势崔巍,卷帘为爱琼瑶湿,一片寒光入座来。
—— [明]熊敬,《蜀山雪霁》
郡城西接蜀山头,夏木千章苍翠浮。唇起南巢疑贝阙,水环神姥即青丘。
——[金]张瀚,《游蜀山同孙节推》
目前收集蜀山相关诗词七首,半字诗八首,大多数不为人知。通过与景观相融入的诗词墙和墙体镂空字展现蜀山文化之美,诗韵之美。
▼
生态蜀山
目前整理到完整资料的有十六种鸟类和二十六种植物,设计师运用连廊内制作蜀山动植物百科板画,将动植物通过板画形式展现并介绍,让更多的市民了解蜀山的生态之美。
▼
那年蜀山
合肥大蜀山是合肥人的情感载体,包含了无数人的童年欢笑,恋爱甜蜜,家庭温馨感,以及朋友间的默契与时代记忆,在游客接待中心内陈列蜀山人文故事和蜀山老照片旨在唤醒人们对过往时光的留念,更珍惜当下,是设计师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愿每一位看到的人们都对生活心存感恩,保留真善美。
▼
改造过程纪实
↑ 大雨将至,连夜快速浇筑混凝土
人们往往喜欢关注一些趋于美好的事物,而忽视在实现美好过程中创造者克服的种种困难与艰辛。设计师作为一种创造美的魔术师,每一件设计作品的完成背后都承载很多难以述说的坚持,也曾无奈过,困苦过,爆发过,退让过。所有的努力与等待都是为了将最好的呈现在大众面前,给他们最好的体验。
↑ 为美而劳作
设计师许建国在进行半边街项目施工过程中,常常与工人一起赶工至半夜,他回忆:儿时,母亲每每告诉自己晚饭不用等爸爸的时候,便会很执着的认为一定是爸爸因为没有给自己带12色的彩笔而不敢早回。岁月悚然,如今他与工人在一起的每一个日夜里,遇见如当年父亲那样的“爸爸”,深深觉得,曾经自己心中的那个“骗子”与幸福相关。
在半边街项目进展如火如荼之际,主创设计师现场指导,为了最终效果的完美呈现,哪怕是一块景石的放置也需要设计师进行严格把控,设计师许建国打破常规,将本来竖着放置的景石横放,使得整个小节点别有意境,画面感十足。因为类似的举动时有发生,导致设计师偶尔也会因为一棵树和工人、项目经理等人产生摩擦。在设计师许建国眼中,一株自在生长的植物,其天性堪比一件工艺品,于是,在纷杂凌乱的施工现场,设计师许建国常会因为一棵树的舍留和施工方争吵半天,像个孩子一样,为了一棵树可以剖开屋顶,予树让路。
↑ 予树让路
↑ 现场调整灯光
灯光的控制不仅要考虑位置、照度,更重要的是灯光投射给人带来的美感与心理感受,设计师选择最适宜人眼夜间观赏的灯光颜色,搭配恰当的位置,使人在街区感受色彩的变幻与流动,在炫目的节奏中找寻一份宁静与眷念。
↑ 第一次点亮半边街
半边街最终生长成现在大家看到的样子,其间除了主创设计师许建国所付出的巨大心血,还有陪伴在整个项目过程中所有参与项目的工作者们,以及一直支持设计师对整个项目进程把控的相关负责人们,正是因为大家的共同努力,才会让半边街重新焕发生机。
半边街建成后,沿着街区入口漫步其中,清水墙、灰砖、灰瓦古色古香,仿佛置身于古代慢生活的情境中,闲暇之余,市区之外,在半边街可以寻回一片记忆的时光。
▼
改造后实景
半边街罍+村它到底是什么?不是一间特别的餐厅,不是一个民俗,不是一个集市,它是一个让你在每个角落坐都可以坐半天而没有压力的一个跟你说小情调小资的地方。
青山、绿水、船舶,每个人心中都曾住着山水之情,从自然中来,最终回归到自然中去,或许是一种轮回。在半山半水中诗意生活,感受城市喧闹之外的宁静,半边街在这里还原的是一份对自然地敬畏与神往,通过一条街,认识这座城市,带走你内心深处泛起的层层思乡涟漪,蓦然回首,仍是故乡难忘。
整个街区的人文性体现在设计师对一花一木、一角一隅的缜密布局中。围墙的诗意盎然下,两只汉字雕刻而成的鹿精美绝伦。这是设计师取自小时候外婆叙述的一段美丽故事:相传有一位猎人,用枪打了一颗核桃在一只鹿身上,后来猎人发现这只鹿是善良的,并没有杀害这只鹿,最后这只鹿带领猎人去狩了很多猛兽。
设计师将自己的内心情感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形成了街区的自然。
“小时候,每到中秋佳节,我总是问父亲,为什么月亮不是圆的呢?”父亲总会告诉我,“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人们对待团圆如同一场虔诚的仪式,在向往的过程中赋予美好希冀。街区的营造更应该如此,设计师用各式各样的语言将自己的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
灯光在墙面上投射出月的阴晴圆缺,古树、建筑、围墙共同构成了曾经“家”的记忆,这是一幅充满情感的画,人们能够在这样的空间里触动。
半街半园半边街,半山半水话人间。设计师许建国,在这一年设计了合肥的三条街区,罍街、半边街、黉街,他把自己对城市的记忆与感情付诸在对街区的设计中,每一条街都表达出他对这座城市的期许。
街区是大众的、民间的,是服务于生活在这所城市里的每一位平民百姓的。许老师近几年做的设计可能很多人不一定理解,镁光灯找不到他的身影,舞台上寻不到他。但是他说的话犹言在耳:身在民间就是最好的舞台。
▼
许建国先生手机摄影展示
↑ 《筑工人》摄于2017年9月19日
↑ 《赶工》摄于 2017年9月26日
↑ 《夜影工 | 造半取圆》摄于2017年11月26日
↑ 《雨夜》 光与水 | 上下半边街 摄于2017年12月14日
项目地点:安徽合肥蜀山半边街
主要材料:原木、瓦片、石材、水泥
新建筑设计:许建国
新景观设计:许建国
灯光设计:许建国
景观雕塑设计:许建国
设计公司:合肥许建国建筑室内装饰设计有限公司
完成时间:2017年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