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宾:刘艺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 RIBA 中国百位建筑师
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
四川省工程设计大师
曾获奖项: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
中国建筑学会创作银奖
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
文化部首届中国设计大展优秀设计奖
AAUA 亚洲年度设计奖等
采访前,我们看到过许多关于建筑师刘艺的建筑作品与感悟。他对于专业的热爱、钻研,令人敬佩也令人感动。当看到做了5年的天府国际机场竣工落地时,他激动到落泪;当面对地震后重建的小学项目时,他希望尽全力完成孩子们对家的认可与想象;当设计专为特殊儿童提供教育的学校时,他发掘各种可能提供完备的功能与人性关怀;他批判只停留在“绿色指标”数据中的绿建项目,是低碳绿色建筑样板作品的实现者;他是成都若干个地标建筑的设计者,认为能成为城市经典的建筑,作品一定在完成度、认可度、文化底蕴方面呈现出超高水平……“美”是形式,“善”是内容。追随他,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建筑师的“尽善”与“尽美”。
教学楼室外楼梯
教学楼外景
体育综合楼
天井内景
综合楼边庭△△△四川德阳特殊教育学校
1回应人文需求,追求“使用者的完美体验”刘艺:四川德阳特殊教育学校和阿坝九寨沟漳扎镇小学是两个比较特殊的学校,属于灾后重建项目,都不在中心城市,整个预算费用约为同规模城市学校的一半。虽然在资金方面有所欠缺,但是项目却有另外一个资源与优势——项目基地特殊的人文和自然环境。设计师在面对新项目时需要学会寻找特色与优势。相对城市建设来说,灾后重建项目没有红线与任务书的限制。建筑师与当地人员一同实地考察选地,商量建设内容,获得了前期更多的话语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前期策划的合理性,提高了实际建设的科学性与功能的适应性。
另外,建筑设计与造价虽然存在着必然关联,但好的建筑造价并不一定昂贵。好的建筑师要因地制宜,不被固有的设计经验束缚,从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中学习,发现符合当地风俗习惯与地理特点的建筑方法与技术,熟悉如何运用本地材料和建造工艺,建造出与所在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对我来说,面对新的项目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建筑师要学会去倾听每一个项目的声音,去了解使用人群的活动规律,塑造每一个建筑的独特性。这两个乡镇学校的使用者是非常特别的人群,以往城市里的设计经验是无法强加到这里的。
四川德阳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是招收智力障碍和聋哑类学生,学校教学是家长全程陪读式,家长对孩子们的付出令我十分感动,这类学校更像一个家园,而非一个普通的学校。特校教学逻辑与传统学校有所不同,不会像传统学校按年级安排课程,而是在学生从幼小到成年的 12 年时间里,以培养他们的社会生活技能、关爱他们的心灵为目的。考虑到这点,我们放弃了传统学校教学楼的行列式布局,将设计逻辑围绕着“家”的主题展开,希望学校的存在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的亲近与温暖。这所学校虽然造价很低,但我们是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做的,付出了很多心血。
修建完工后,得到多方面的认可,特别是得到了许多爱心人士和慈善机构的亲睐,由此也吸引了更多的社会捐赠,当地政府也开始重视这个学校,目前正考虑扩建二期。所以一个好的建筑设计,就像是一个发动机,能够带来良性循环,带来更多的资源。
阿坝九寨沟漳扎镇小学项目和四川德阳特殊教育学校情况相似,也属于灾后重建项目。这所乡村学校服务着山区方圆数十里藏族村落的孩子,大部分孩子每天上学要步行两三个小时。考虑到这点,我们规划了一个宿舍,让孩子们可以住在那里,不用每天奔波。为了让孩子们在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校园参考传统藏族村寨模式来设计。
教学楼东入口
教学区鸟瞰
西院夜景
食堂屋面
△△△阿坝九寨沟漳扎镇小学
为了节约成本,我们没办法做更多的装饰。但这里有最好的高原阳光和风景,所以我们在校园里做了很多大窗户,将阳光和自然引入建筑内部。设计将传统与现代融合,希望孩子们既能记住自己的民族身份与文化,又能接触到现代社会的知识,通过建筑这个中介把大山和外面的世界连接起来,让他们看到更广阔的天地。在偏远的地方,学校就是文明和希望的灯塔。做这个项目对我而言也是一次特别的经历,我们不是面对未知的使用者,而是跟使用者能近距离的交流,多了情感上的联系,这也是一个好建筑的起点。
△△△成都超级计算中心鸟瞰图
COA:成都超级计算中心被构想为一个向城市开放的场所,一个科技的图腾纪念地,建成后好评度非常高。传统计算中心的数据机房为精密区域,不对外开放,对公众而言颇具神秘感,项目不仅能够实现开放与封闭管理的双重目标,还新增了甲方任务书以外的内容。可否谈谈?这对于同行们有哪些启发与示范?
刘艺:成都超级计算中心是一个关于算力的科技基础设施。传统超算中心往往是封闭式的,因为它是非常昂贵的基础设施,中心机房旁边还有庞大的能源系统,机房靠冷冻液的降温系统实现降温,这些特征与工业建筑类似,因此一般不允许参观。
“硅立方”外景
硅立方”内景△△△成都超级计算中心
成都超级计算中心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用地位置,在科学城的兴隆湖畔,我们希望它能成为滨湖公园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没有表情的建筑。于是我们尝试打破封闭模式,使其从厂房式的科研设施转变为能与人对话的城市舞台,成为新区地标、人流汇聚地和城市的聚焦点。
我们设计了生动的立方表皮,和国内优秀的灯光公司合作,将电脑智控灯光与建筑幕墙结合,电脑编程形成变化万千、科幻感十足的动态形象,将一个隐性的数字基础设施,变成了整个公园夜间最炫酷的标志。科技是抽象的,而人是感性的,我们要在抽象的科学技术与感性的人文体验之间建立联系,就需要把抽象的科技变成可见、可读、可亲的形象。
我们希望建筑不仅可以远观也可以近看,甚至可以去触摸,所以我们利用场地高差,实现开放与封闭管理的双重目标:在场地上部,人们通过盘旋而下的空中天桥穿越整个场地,形成开放参观流线;场地下方是封闭管理的园区,内外动线立体分流,互不干扰。
我们在机房边设置了办公区域,除了中心自身的管理机构,还可以通过出租,吸引更多科技企业在此设立办公点,创造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我们相信人们对于计算机的历史与未来会很有兴趣,所以在面对街角广场的一层设置了科技展厅,对外开放。
甲方只是给了一个基本的设计任务,但我们可以通过前期策划,为建筑拓展更多的功能,同时把社会潜在的需求寻找出来,进行合理的表达,最大化发挥建筑的价值,不仅有功能效益,还包括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样才会真正激活建筑的生命力。
COA:您曾说,好的设计师应该是一位医生,而不是一位化妆师,这在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航站楼项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该项目中有非常多的人性化设计,引领了国内枢纽航站楼建筑的建设:机场中有许多自然的庭院,体现了城市的人文表达;为贴近旅客需求,采用单元式航站楼及贯穿式陆侧交通的独特布局,通过地下APM捷运系统进行单元楼间换乘,避免了超大单体航站楼的诸多弊端;通过T型大港湾空侧构型设计,解决了空侧滑行效率、最多的近机位数和步行距离之间的矛盾。当然也有不一样的声音出现,在这个大型作品当中,您有遗憾吗?长沙黄花机场T3航站楼也是新建机场项目,让您满意之处在哪?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航站楼鸟瞰图
刘艺: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考虑到未来航空的发展,国内机场的规模越建越大。这就出现了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城市离机场更远,机场内步行距离过远。由于公众对于出行价格很敏感,所以航空业的成本控制非常重要。一般而言机场修得越大,资源更加集约化,运行成本和管理成本也越低,机票也就便宜。小机场的运行成本则高很多,所以在建筑设计过程中,我们希望兼顾机场的经济性和旅客的舒适性,这是由当前中国发展阶段所决定的,符合我国国情。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是国内最新建成的大型机场之一,它拥有两栋航站楼,规模和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相当,分为 T1 和 T2两栋楼,采用国际和国内独立的双楼模式,这种模式更方便管理,但陆侧综合交通中心位于两栋航站楼之间,旅客转换行走的距离会更远。
迎宾大厅
GTC 换乘大厅
出发大厅
夜景鸟瞰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航站楼
黄花机场 T3 航站楼也是新建设的机场,总结了国内前一批机场建设的经验,有非常多亮点,航站楼和综合交通中心实现了真正的无缝对接,公众步行距离会短很多,出行效率会更高。同时,黄花机场有地铁、磁悬浮等交通形式接入,是国内交通轨道类型较丰富的机场之一。
2 回应地域特征,致力于城市生活的“完美契合”COA:您被称为 N 个成都地标建筑的设计者,关于“在地性”的思考很多。天府艺术公园项目是您目前已建成项目中很满意的作品,满意之处在哪些地方?
天府美术馆全景图
天府美术馆楼梯
天府美术馆外景
刘艺:
天府美术馆鸟瞰图
螺旋楼梯
图书馆内景△△△天府美术馆
从城市角度来看,天府艺术公园是成功的旧城改造项目,将以前的城中村改造成艺术公园,围绕着人工湖我们设计了三个文化设施,包括美术馆、图书馆,以及商业街,三者联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是非常难得的整合。国内独立建设的艺术馆很多,但往往观众看完艺术品后,却没有一个可以坐下来休息吃饭的地方,缺少了人性化与便利性。天府艺术公园除了湖面与公园,还设置了约 10 万 m² 的艺术商业街,实现了商业消费、自然环境、艺术体验三位一体,特别适合成都这样慢生活的城市,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既有艺术享受又可以休闲娱乐的场所。
建筑师是否能做出一个好建筑取决于诸多方面,比如它的规划是否合理、选址和任务书是否恰当、运营团队是否得力,还有经济模式是否持续等。这些条件都具备的情况往往是很少的,所以说天府公园是我很满意的项目,因为它不仅仅是单独的建筑,而是它的整体运营和城市关系恰到好处。
COA:建筑师应该时常更新自己,不断学习。您个人非常喜欢、赞赏的其他建筑师及建筑作品有哪些?
刘艺:当代有很多优秀的建筑师,如 2008 年奥运会主场馆鸟巢的主设计师赫尔佐格与德梅隆,他们是一个非常有创造力的组合,永远对事物有新的定义,永远在构想未来,永远在质疑。
还有葡萄牙的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他的特点与前面两位不太一样,如果说前两者代表国际化,那么阿尔瓦罗·西扎则代表着本土化。他的大部分项目都在葡萄牙,葡萄牙在欧洲算不上发达国家,所以建筑用的都是常规材料,如涂料和混凝土。但他通过对建筑艺术化的处理,空间有了灵魂,与土地有了情感关联。他的建筑面向现实生活,面向历史文脉,有一种永恒性。
我喜欢的建筑,还有大家都熟知的悉尼歌剧院。普通人作为外行欣赏它浪花风帆的造型,建筑师赞赏它对于空间和结构的处理,城市规划者关注它对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政治家可能会看见它对澳大利亚国家身份的彰显……。悉尼歌剧院不仅实现了雅俗共赏,而且在文化等多个层面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所以它才可以被称做“永远的网红”。如果一个建筑能够跨越时间,真正跟个人和社会都紧密联系起来,这样的建筑才是最为成功的作品。
COA:您认为建筑应该表达一种历史积淀,不是用浅显的符号,而是以深刻的、隐性的方式来表达;不是单纯做造型,而是创造空间与互动,从而提升作品的可识别性。“深刻的、隐性的方式”可以有哪些方面的实现方式?您觉得可以给广大建筑师带来哪些启发 ?
刘艺:
博物馆夜景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鸟瞰
中庭空间
螺旋坡道
地眼空间△△△三星堆博物馆
三星堆博物馆对我们来说就像是再续前缘,30 年前的老馆是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前辈郑国英大师设计的。历史永远是一种传承,如果没有做出新的东西,就不能算是对历史的延续,所以我们除了尊重,还要有新的创造。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就介于“显”与“隐”,“古”与“今”之间。对于文化的表达应采用抽象的方式,而不是直接把文化符号变成建筑。建筑形象上,我们借鉴了三星堆器物中的元素。在仔细观察文物时,我们发现它的线条很有特点,跟中原地区的青铜器不一样,非常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当时工匠对线条语言的创造性运用,我们找到这样的美学元素,并用今天的材料表达出来。
我们希望博物馆能与古代三星堆文明产生关联。记得我们去考古挖掘现场,看见碎片的青铜器半埋在泥土里,就感觉这场景非常适合作为未来博物馆呈现的姿态。我们希望建筑外墙看起来与文物出土时的土壤环境相似,便使用了与土地色彩相似的“菊花黄”花岗石作为外观材料。
加工石材也用到了数字科技和传统手工结合。石材是三维曲面,工厂无法采用直线切割,需要用 3D 数控刀具先把石材切弯曲,再将石头一块块手工打磨成粗犷厚重的质感。设计师的想法往往非常浪漫,几乎就是在冒险,因为以前从来没有人这么做过。工期很紧,中途我们曾担心无法完成,感谢甲方与施工方给予的充分信任和支持,最终才得以完成挑战。
三星堆博物馆使用的材料是非常特别的,外观“青铜之眼”幕墙我们用了定制的玻璃来实现。青铜板也是用的国内优质产品,委托厂家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尝试用药水将黄铜板腐蚀,通过热处理的新工艺做出了和文物青铜接近的色彩与质感。
博物馆屋顶 2 万 m² 的草坡,因用自然土壤有被雨水冲刷的风险,后来选用了纤维材料制作的人工土壤。
我们希望三星堆博物馆建设一定要用到今天最新最优质的材料与技术,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对过去的尊重,要对得起历史就需要拿出今天好的东西,所以博物馆一定是当代好的资源和技术的集中体现。
做这个项目时的压力很大,就像是一次冒险。创新就会有风险,不冒险意味着没有突破,而只是在不断地重复。像这样重要的文化项目对我们而言是最难做的,因为一百个人对文化有一百种看法,它不像一般建筑简单实现功能就可以了,更多的是一种象征,蕴含了超越时间的精神价值。
3 回应时代需求——达成绿色建筑的“完美呈现”COA:“他们往往先制造问题,再解决问题。先把它造得很不绿色,比如大面积玻璃幕墙,再用高投资的技术去解决这些超高的能源消耗……当然, 这背后还有很多厂商的利益链条。”“建筑应该是灵活的、可变化的,空间使用率高就是绿色建筑。”曾经看到过您对于如今部分绿色建筑的质疑与评价,您认为这种现状如何才能改变?
刘艺:当前行业对于“绿色建筑”的认识正在经历从微观技术问题到宏观视野问题的转变。考察一个建筑是否绿色不能只看它短期运行时的数据呈现,而是要放到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来考察。如考虑房子未来怎么回收利用,混凝土建筑的生态性就不如钢结构,寿命终结后变成垃圾而且难以自然降解,而钢结构建筑的钢材可以重复利用,所以评价一个建筑是否绿色,回收利用的成本环节也应该考虑在内。实践过程中,一些非常节能的传统建筑,如果按照现有绿色指标来评价,它们可能连“一星”都评不上,这就进入了一个技术误区,绿色评价过于指标化,维度狭窄。所以绿色评价应该放在一个更广的时空中去考量。目前,国家新的绿建标准已经在做一些调整,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大家对“绿色”也有了新的认知。
建筑南侧入口
建筑夜景
模块花园
屋顶退台花园△△△中建滨湖设计总部
绿色建筑的前提是绿色规划。如果城市规划合理,它带来的能源节省和碳排放减少会远远超过一个单体建筑。另外,项目可研阶段很重要,在做项目策划时,对建筑项目的位置、规模、必要性等多角度考量十分必要。所以更前期的思考可以丰富我们对绿色建筑的认知,我们需要站在人文的角度、历史的角度、经济的角度,而不是仅仅围绕技术去考量问题。
COA:“近零碳建筑”指建筑物在适应气候特征和场地条件时,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最大幅度降低建筑对能源的需求。您的作品中建滨湖设计总部的设计实践,因其真正实现“近零碳”“超节能”在业内受到广泛认可。是基于怎样的契机打造这样一个项目,可以回顾下当时的实践历程吗?
刘艺:我们希望利用建设新办公区的契机,做出“近零碳建筑”的实验成果,再向全社会推广。中建滨湖设计总部项目确实起到了示范性作用,每天都有很多人来参观。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项目业主,从操作上来说具有特殊性,能够将建筑设计、理论研究和厂家新技术新材料三者在最初的方案阶段就融合在一起。我们通过办公楼设计打通了传统的招投标模式所切割的技术链条,如在做方案时就能够得到厂家预制构件和幕墙门窗的支持,以及得到双碳研究中心科研成果的支持。
中庭交流区
入口门厅
建筑中庭△△△中建滨湖设计总部绿色建筑需要因地制宜。成都的气候特别需要注重通风。在项目中我们突破传统节能认知,窗墙比不再严格受限。幕墙用的高性能三银双中空玻璃,能最大化获取光照并阻隔太阳长波辐射热。同时为了良好通风,我们根据成都当地气候环境设计了自动感应天窗,可跟随外界天气变化智能化开关。建筑屋顶和墙面绿化面积特别大,但不是作为景观点缀存在,而是建筑本体的一部分。人们走进去就会发现,它和一般的国内办公环境不太一样,建筑内的空间非常灵活和透明,工作和休闲区域的界限没有那么明确,咖啡区和各种室内外平台也可以用来工作和开会。屋顶布置了瓜果蔬菜种植场地,以及空中篮球场、羽毛球场、迷你跑道,甚至设计了一条从地面到屋面的立体微型马拉松环线,作为企业运动会的趣味项目场地,我们还在大厅举办员工家庭嘉年华,将办公楼变成一个聚会的场所。这样的建筑会非常有趣。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