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rda Studio
有着前瞻视角和变革者姿态的威尼斯双年展在 2023 年第一次将目光聚焦到散居于非洲大陆的人群,以文化进步与人口流动为切入点,融入与当下共生的时代性问题,并利用“从业者”取代“建筑师”或“设计师”的身份概念,通过跨学科的行为方式重新诠释对于建筑的理解。
©Marco Zorzanello
在总负责人 Lesley Lokko 看来,建筑领域的排他性有如围城一般阻隔了不断融合的经济发展与现实社会的影响,因此本次展览的主题“The Laboratory of the Future”(未来实验室)背后所蕴含的核心精神即为“革新”,不论是脱碳或是去殖民化的命题,均以更具人文关怀和开放性的方式进行表达,促进当地文化的共通与融合。
01乌兹别克斯坦馆
Unbuild Together
Studio KO
©Gerda Studio
乌兹别克斯坦馆的负责人 Studio KO 联合几位艺术家、导演、摄影师共同构思了这个以乌兹别克砖和陶艺为主要建造材料的“迷宫”,并由来自布哈拉的陶艺大师 Abdulvahid Bukhoriy 为墙体中的局部材料上釉,通过立面粗糙的质感与现代投影技术的组合搭建起了一座跨时代的桥梁。
©Gerda Studio
02瑞士馆
Neighbours
Karin Sander、Philip Ursprung
©Samuele Cherubini
经公开征集后,瑞士艺术委员会将瑞士馆的展览交由艺术家 Karin Sander 和建筑史学家 Philip Ursprung 负责设计,他们从更加开放、且带有乌托邦属性的角度审视瑞士馆(1952,Bruno Giacometti)与委内瑞拉馆(1956,Carlo Scarpa)这两座建筑之间的关系,并以艺术的方式消解二者的边界,隐喻对于现代国家关系以及文化分界的质疑。
©Samuele Cherubini
03土耳其馆
Ghost Stories
SO? Architecture and Ideas
©Marco Zorzanello
由 SO? Architecture and Ideas 策划与设计的土耳其馆以建筑的“The Carrier Bag Theory of Architecture”(手提袋理论)为灵感概念,在人工智能与机械技术的背景下记录了遍布整个国家的废弃建筑,并试图为遭受地震与经济危机的土耳其指出了重建的方向。
©Marco Zorzanello
04克罗地亚馆
Same As It Ever Was
Mia Roth、Tonči Čerina
©Andrea Avezzù
以“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为主题的克罗地亚馆将遭受人为破坏的 Lonja 湿地搬进了展厅之中,通过真实地还原当地脆弱的景观和生物栖息地来增强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认知,并提供了一系列建立于现代技术基础之上的解决方案和未来途径,宣传跨学科的合作可能。
©Andrea Avezzù
05阿拉伯国家馆
IRTH إرث
AlBara Saimaldahar、Noura Bouzo、Basma Bouzo
©Marco Zorzanello
沙特阿拉伯国家馆以“遗产”(إرث)为主题,探讨了物质与非物质元素之间的共生关系。AlBara Saimaldahar 利用 3d 打印的黏土砖和木板结构呼应了沙漠至红海地区的大地色调,通过沉浸式的空间体验触发参观者的情感与记忆。在展览结束后,整件作品将被移至红海海底,利用人造技术支持海洋系统的再生与发展。
©Marco Zorzanello
06智利馆
Moving Ecologies
Beals Lyon arquitectos、Gonzalo Carrasco
©Cristobal Palma
智利文化、艺术和遗产部选定建筑师 Gonzalo Carrasco 和 Beals Lyon Arquitectos 来主导该国参与 2023 年的双年展的策展,他们提出以“Moving Ecologies”(移动生态)为主题,并利用艺术化的装置为表达媒介,再现智利土地退化所带来的文化与社会问题。
©Cristobal Palma
07阿联酋国家馆
Aridly Abundant
Faysal Tabbarah
©Marco Zorzanello
阿联酋国家馆从材料及本土技艺的角度出发,在这个备受瞩目的国际舞台上展示了阿联酋艺术和建筑背后的历史传统。此外,他们还在展览举办期间为接近两百名实习生提供文化领域的培训与实践机会,从专业角度支持创意产业的发展和良性循环。
©Marco Zorzanello
08巴西馆
Terra [Earth]
Gabriela de Matos、Paulo Tavares
©Rafa Jacinto
©Rafa Jacinto
09爱尔兰馆
InSearch Of Hy-Brasil
Peter Carroll、Peter Cody、Elizabeth Hatz、Mary Laheen 、Joseph Mackey
©Andrea Avezzù
参与爱尔兰馆设计的五位建筑师前往偏远的海岛实地考察,通过绘画、模型、影像以及文字等多种媒介捕捉当地可持续的生存方式,并利用废弃的渔绳和羊毛等材料组成了近似于自然起伏地形的装置,以艺术的手法展现出社会结构、地域文化和生态之间的内在联系。
©Andrea Avezzù
编辑:Ne
iwai
撰文:YouChuan
校改:YueQiu
编排:Holy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