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多精品,
关注
“
搜建筑
”
教育建筑|杭州市钱学森实验学校及钱学森纪念馆
中联六院
未来校园建设
应当呈现记忆,呼应历史、融入日常生活
应当促进校园自治、开放与共享
应当寻求教育改革及新型教育空间的思考和探索
应当回应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改革需求
△
钱学森学校介绍
项目简介
Project Introduction
从2018年开始设计的杭州市钱学森实验学校如今已投入使用,这座位于杭州市望江单元的学校面积为10万平方米,学校共设48个班,其中18个初中班,30个小学班,可容纳2160名学生。校园地块南临规划的海塘路,西至海潮路,东侧与秋涛路相隔30米宽的新开河,北侧为规划中的商业和金融业用地,毗邻钱塘江古江堤、海潮寺庙和杭派院子组成的海潮寺文化街区。
△
校园城市关系
在此次校园设计当中,我们希望其在宏观层面能与城市公共环境融合,有效呈现社区记忆,呼应地方历史文化,通过重塑地方传统认知达到校园与城市的共生;在微观层面则满足水平与垂直两个方向上空间复合的诉求,形成空间组织高效、交流便利的校园环境,使其成为师长、伙伴外的第三教师。
“
与城市共生、以环境育人
”
便构成了钱学森学校的功能架构支撑和核心设计理念。
项目理念
Project Concepts
[宋韵文脉的内在重塑]
独特的地理位置即要求建筑师不仅需要考虑红线内各建筑体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还需要策略性地处理校园与其所在城市空间的关系。单纯的空间只有和一定的城市文脉相耦合,具有了高于物质层面的文化和精神的属性才能成为“场所”,因此构造何种场所精神决定了我们设计的前提。
△
校园与城市共生
海潮和钱塘江作为杭州城市陆地的催生地,孕育了杭州早期文明。而杭州作为南宋时期的都城,宋韵文化也根植到了杭州城市发展基因当中。
校园基地紧邻钱塘江古江堤与海潮寺文化街区,在区域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新老区域建筑交织,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也正因如此,校园与宋韵文脉产生了独特时空联系。校园取形于富春山居图及钱江潮水,连绵的坡屋相互呼应,曲折且富于变化,通过模拟自然的“势”与“质”,同时对整体主次关系的经营进行了精致区分,意图打造“平远”、“高远”、“深远”的空间层次,此外黑白灰色调的运用也构建出国画的浓郁写意。
△
校园环境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
△
不同尺度曲线的运用
△
柔缓的屋顶
△
黑白重色调的运用
宋画作为宋代建筑形制重要的参考依据,其描绘的建筑注重与自然园景的互融互通,建筑通过“室内空间——外廊(檐下)灰空间——院落空间”塑造多重空间层次。
同时建筑与院落、园林之间多采用漏窗等分隔措施,隔而不断,做到人工与自然融为一体。建筑“屋有三分”的三段式构图、真实的比例展现了宋代建筑简约之美,其展现的建筑特质与现代建筑精神高度契合。
此外我们通过当代的材料及工艺对飞檐、格窗及台基进行转译,实现历史与现代建造逻辑的平衡。
△
传统元素的当代材料演绎
△
传统元素的当代材料演绎
△
传统元素的当代材料演绎
我们希望在校园空间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内在重塑与演绎,使其展现出独特的形态和韵味,由此达到文化隐含的教化属性,为师生提供多层次的文化认知,构建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
[高密度容积率下的复合化设计]
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中国城市的校园建设正面临如何实现教育现代化从量到质的转变。如何在高密度条件下构建美好的校园环境,以此塑造学生的未来价值观成为我们校园设计的核心问题。
△
校园鸟瞰
钱学森校园建筑容积率达到1.2,远超过0.8的平均水平,在如此紧张的用地条件下,我们首先对校园的功能及体量进行分析,在满足各教学用房所需的日照、采光、通风等条件下对其进行高效整合。
校园将合班教室、800人报告厅、游泳馆、风雨操场、排练教室、厨房食堂等功能用房铺开布置在地下一层,以便触发更多的校园公共活动。地下室功能房间设于地下一层中心区域,四周及地下二层设置停车场将教学功能用房与土壤自然分隔,并在地下室侧壁设置防潮空腔,有效防水防潮。
同时通过采光天窗、导光孔、下沉庭院等措施,改善地下室的采光通风环境。创新的地下空间设计思路得到了使用师生的好评,摆脱了传统地下室阴冷潮湿的使用感受。
△校园整体
功能分析
△
800人报告厅
△
游泳馆
△
地下室采光井
△结合景观设置的地下室采光天井
其次,校园将普通教室及公共教室、行政办公、图书馆等功能置于首层及以上,蒋英艺术楼、钱学森科学楼及教学综合楼三组体量进行分区组织,通过将景观小庭院与室外剧场相结合以满足小学特色声乐教学功能,多层次的连廊及平台将景观与教学单体串联的同时,也为师生创造了更多沟通交流的空间与可能性。真正意义上构建出建筑、景观、交通三位一体的“校园综合体”。
△
校园入口
△
钱学森科学楼(左)及蒋英艺术楼(右)
△
室外剧场
[人本尺度的空间关照]
在整体布局中,我们将运动区设置于东侧隔离城市交通干扰,将公共开放区设于西侧有利于对外周围居民开放,教学综合区设置于最安静的中心区,实现动静分区,营造安静舒适的教学环境;此外,在基地内设机动车交通外环,机动车就近进入地下车库,校园内部打造无车的纯步行环境;学校接送统一安排至地下车库专用区域,减少学生上下学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方案生成过程
△
校园内部景观
△
蒋英艺术楼及钱学森科学楼于西侧沿路设置
△
操场于校园东侧设置
在教学主体中,我们利用建筑自然围合出多个不同尺度与标高的“人文书院”,为学生和教室之间的交流活动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建筑与景观通过连廊和架空相互渗透,风雨连廊、屋顶花园、观演阶梯等多维度的形式相互串联,形成院院相通的空间层次,为学生创造多样性、趣味性的非正式教育空间。
趣味空间的打造充分体现了时代小学倡导学生“学得扎实、玩出名堂”的办学理念,同时也与建兰中学坚持“以人为本”,提倡“轻负高质、促进学生可持续”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
△
人文书院
△
风雨连廊
[多层次的绿色策略运用]
作为上城区区政府投资建设第一个绿建三星的教育类项目,项目在景观、建筑、室内等各层次结合了多种可持续策略。
室外及屋顶花园的大面积绿化不但有助于人们亲近自然,同时缓解大气中的浮尘,净化空气;景观与海绵城市建设深度融合,通过设置整体下凹绿地景观水池,在下沉广场、人行及车行道路设置透水铺装,减少了雨水地面径流,并有效补给地下水资源。
起伏的坡屋顶及立面格栅合理有效地阻挡直射阳光进入室内,防止炫光并改善室内光环境,同时避免闷热,减少能耗。
△景观下沉广场
△立面遮阳格栅的使用
[开放共享的社区式校园]
在设计中我们提出社区式校园的概念,将学生活动的“事件性”转换至“日常性”,在步行、运动、休闲和交流之间产生许多重叠且频繁的“日常性”转换,激发校园活力。
同时我们将空间作为媒介向周边社区开放,在学校与社区互动的同时拓展教育的边界,实现与周边社区的无缝衔接。
校园西侧的钱学森纪念馆、沿学校外环的彩虹跑道、地下恒温泳池、800人报告厅、社会停车场等均向社区开放,在为城市提供丰富、便捷生活的同时,也扩大了学校在教育、文化、体育方面的辐射作用。
△
校园部分功能与城市共享
△
对城市开放的钱学森纪念馆
值得一提的是,钱学森纪念馆由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指导设计并成功入选了首批“浙江省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实践教育基地”。该纪念馆整体设计紧密围绕“科技之光、功勋之路”的主题展开。
△
钱学森纪念馆室内效果
△
钱学森纪念馆室内效果
△
钱学森纪念馆室内效果
△
钱学森纪念馆室内效果
北大国发院院长姚洋曾经提到“教育与共同富裕的根本关系在于教育是富裕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将教育资源向社区、社会开放,让更多人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的设计理念最大程度上地体现了教育公平的设计理念。
社会关注
Social Concern
[对钱学森最好的纪念]
△
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
[教育优质资源的均衡发展]
近年来,杭州市时代小学在全省探索开设“钱学森实验班”,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反响,学校办学水平逐年提升,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效,还成功承办了第二届全国钱学森班(院校)工作论坛。为了进一步弘扬“钱学森精神”,学校经由教育局提出申请,在钱永刚教授的支持鼓励下,实现了从“钱学森班”到“钱学森校”跨越,以民办优质资源反哺公办学校的新型集团化办学模式,大力促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高起点的现代化、国际化校园]
“校园的美好在于人与人、人与物的和谐互动,在于硬件与软件、时间与空间的和谐交汇。美好的环境能让孩子爱上学习,让更多前沿的教育尝试成为可能,从而助推教育质量提升。”上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项海刚曾经这样说到。为建设与一流国际化现代城区相匹配的基础教育强区,上城创新性地出台了《上城区高品质校园文化创建标准》,而钱学森学校的建成,为上城区打造高起点的现代化、国际化学校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样板,为打造和谐教育生态圈助力。
[广泛的社会关注与认可]
钱学森学校自建设以来一直备受关注,如“浙江日报”“钱江晚报”、“上城发布”、”都市快报“等主流媒体对该学校进行了多次报道与宣传,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力。在2021年浙江省公布的《浙江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基准标准》要求当中,杭州24所学校被认定为浙江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钱学森学校位列其中。
同时学校先后获得多项荣誉,分别是”2021年度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优秀项目“、”2021年杭州市新建公共建筑节能综合示范项目“、”2020年下半年度杭州市建设工程‘西湖杯’(结构优质奖)“等荣誉称号。
项目信息
Project Information
项目地点
:杭州市上城区望江单元
业主单位
:杭州市望江地区改造建设指挥部
总建筑面积
:约10万平方米
设计年份
:2018年
建成年份
:2021年
设计单位
:中国联合工程有限公司
方案主创
:郭晔、王记成
建筑设计
:黄瑫、汤煜枫、丰田、秦秀娟、陆晨阳
结构设计
:高尚锋、李鑫、钟秋平、来佳琪
电气设计
:应铭
智能化设计
:朱志刚
暖通设计
:林鑫、丁正辽
给排水设计
:周展浩、朱伟峰
景观设计
:王斌、邵哲、俞燕雯、章丽霞、刘珂秀
幕墙设计
:汤明杭、蒋扬
勘察设计
:浙江中材工程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室内设计
:杭州九木堂建筑装饰设计有限公司
泛光设计
:杭州华弘城市照明工程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
浙江
银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
浙江求是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
钱学森纪念馆铜像:
杭州朱炳仁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图片提供
:奥观建筑视觉
文字提供
:谭雅秋、汤煜枫
更多精品 校园建筑
▼点击关注
本资料声明:
1.本文为建筑设计技术分析,仅供欣赏学习。
2.本资料为要约邀请,不视为要约,所有政府、政策信息均来源于官方披露信息,具体以实物、政府主管部门批准文件及买卖双方签订的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为准。如有变化恕不另行通知。
3.因编辑需要,文字和图片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参考;
搜建筑·矩阵平台
作品展示、
招聘发布、更多相关
合作、宣传、投稿
联系
推荐一个
专业的地产+建筑平台
每天都有新内容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