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开放创新中心位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西翼,是西翼片区首个启动的重点项目。深港开放创新中心以构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目标导向,致力营造集顶级“科技研发、实验室、配套服务、交流融合”功能于一体的深港智慧科创中心。
深港开放创新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204,494平方米,建筑高度约120米。该项目由德国施耐德+舒马赫建筑师事务所获得国际竞赛第一名,目前进展十分顺利,截止至2022年3月,深港开放创新中心项目的0119地块已建设到局部三层钢柱,0042地块局部建设到地下二层顶板,该项目预计2026年竣工投入使用。
01屋顶上的科学家
| 建筑与城市的融合 |
深港开放创新中心地上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东侧为深圳河,与香港米埔自然湿地隔河而望,片区周围为成熟城市社区。在这片成熟且高密度的片区中,最大程度的创造城市空间回馈城市诉求,创造一个建筑与城市和谐共融的环境,打造一个科学家的理想的工作场所,成为项目设计最初的出发点。
出于对项目体量与周边地形的思考,在建筑设计上寻求一种整体化的设计方式,将两个地块统一考量,同时在建筑形体上进行拆分,以消减建筑体量对城市的影响。建筑形体由两组盒子堆叠而成,盒子呈阶梯状向深圳河方向跌落,形成不同高度的屋顶公共空间。打造一座屋顶上的科学家乐园,一座新一代人居型科研空间,这也正是这所建筑的设计理念——屋顶上的科学家。
▲鸟瞰效果图
▲概念草图
| 秩序与自由的统一 |
深港开放创新中心作为大湾区示范级科技研发实验基地,这里将汇聚国际高精尖科研人才,为这些富于自由创造却严谨治学的科研形象者打造一座科学乐园,将建筑的本质与形式统一。“秩序与自由的统一”成为了项目设计的灵感所在。
▲设计理念
建筑外部是与周边鳞次栉比的成熟城市街景高度统一的“秩序”面孔,外部呈现简洁、精致而不张扬的城市气质,建筑以一种友好的姿态与周边建筑对话。
建筑内部错落有致的盒子与盘互交错的内庭院的“自由”面孔,内部呈现活力、热情且富于创造力的科研气质,建筑内庭院成为了整个建筑的活力所在。
▲建筑街景
▲建筑内景
02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 弹性科研模块典范 |
深港开放创新中⼼底层设计多元复合科研配套,建筑主体拆分为9栋大小不同的独立建筑单体,每一栋科研单体均设立独立的沿街出入口。除完整的独立实验室运营体系外,每个科研模块在面向深圳河一侧均配有室内公共空间和户外花园平台,为科研中心出租使用实现弹性设计,使深港开放创新中⼼成为兼顾建筑标志性、实用性、创新性的科研建筑典范。
▲建筑街景
▲大堂入口
▲科创文化长廊
| 探索之眼 |
9栋独立科研模块沿深圳河方向均配有高品质的室内交流共享空间—— “探索之眼”。大面积采用玻璃幕墙,提供了广阔视野的同时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科学交流与碰撞的空间。
▲探索之眼
▲探索之眼
03
人居化科研示范空间
| 屋顶花园 |
运动花园、大型活动园、教科展示园、听雨园、远眺园、赏蝶园、唱晚园、静思园,8个不同主题的屋顶花园,是深港开放创新中心项目最初的理念——屋顶上的科学家。屋顶花园在形式上延续了建筑主体的线性设计语言,并利用绿植、水景增强了空间的曲径通幽之感,给人以丰富的景观体验,为科研人员在高强度的科研工作之余,打造一个舒适与放松的工作环境,一个真正的人居化科研示范空间。
▲屋顶花园
▲听雨园
▲静思园
▲跨地连廊
| 空中连廊 |
空中连廊作为整个项目设计的灵魂所在,它是一种连接,连接各层屋顶平台及公共空间,连接人们的交往,也连接了两个地块,创造出一个整体的城市形象。同时它更是整个项目的内部活力所在,创造出其独特的自由与冲突感。
▲空中连廊
▲空中连廊
点击视频查看项目详情
,时长00:33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深港开放创新中心
方案设计单位:德国施耐德+舒马赫建筑师事务所
项目业主:深圳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发展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深圳市福田保税区
主创设计师:Michael Schumacher
设计总监:王楠
项目负责人:孙頔
团队成员: :李猛、李晓昕、赵一凡、吴美思、张秀媛、朱京晶 、陈逸帆、范云舟、林永佳、Patrick Euler、Katharina Specht、李娜、 刘彦威、宁庆凯
建设时间:2019-2026年
用地面积:26,168 m²
建筑面积:204,494 m²
建筑高度:120 m
项目进度:建设中
施工图设计单位: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本地设计配合单位:深圳机械院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结构设计顾问:奥雅纳工程咨询(上海)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实验室设计单位:深圳市甲骨文智慧实验建设有限公司
幕墙设计单位:华纳工程咨询(北京)有限公司
景观合作单位:德国GTL景观设计有限公司
灯光设计单位:栋梁国际照明设计(北京)中心有限公司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