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要求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紧随国家政策,《都江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向峨乡主要以“主题农业庄园旅游”为导向,实施猕猴桃、田园大地景观农业项目,把向峨乡打造成为集庄园观光、健康养生、商务会议等功能于一体的山地庄园度假功能区。
项目发展命题——实践“乡村振兴战略”模式创新,树立都江堰乡村振兴示范点。项目周边有众多的旅游景区,如安缇曼国际旅游度假区、都江堰景区等,地区之间存在竞争,如何利用现有资源突出自身特色,避免同质化发展成为项目发展的重要问题。
国恒思路>>
如何在保障自然环境前提下有序发展?
如何平衡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和谐发展是项目建设的重要挑战?
///
印象娥山
///
项目区位优越,项目紧邻成都第三绕城高速和省道106,且周边道路交通系统较完善,可达性高,对外交通优势明显。旅游条件极佳是川西北旅游精品线上的重要节点。自然资源禀赋突出,生态农业良好。同时项目地内已有茶溪谷、观景平台、七彩林等旅游产业,为项目的旅游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实现区域联动发展。
山:
规划区位于都江堰市东北部,属浅丘山区,其山形优美,地势开阔。
林:
规划区内活动多为农业开垦和果树种植,对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破坏较少,由此保持了难得的优良森林植被资源,常年气温在10℃~20℃之间。
日:
凭借优越
的地理特征,项目区内拥有成都境内最佳日出观景点。
///
把脉娥山
///
问题1:产业发展瓶颈,缺乏产业联动
问题2:村民收入来源单一,技能素质不高。
问题3:文化教育设施不健全,开发利用率不高
问题4:基础设施待完善,交通安全性不高。
问题5:村庄发展缺乏长效机制,农民获得感偏弱
///
破题策略
///
乡村振兴的症结在产业,所以产业问题才是核心问题,我们提出了农业+N产业模式,强一产、减二产,加三产的原则,规划提出三大发展策略。
一、培育田园综合体,力促农旅融合发展
以综合开发为载体,推进农业规模化。耕地是乡村振兴之根本。耕地数量、质量关系到农产品供给、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结合茶溪谷及七彩林业项目,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实现了农业的基地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鼓励农户通过转租土地,解决土地撂荒弃耕问题,同时龙头企业通过租地实现了资本下乡和商品化规模化生产。
二、彰显生态环境,营造地域特色空间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底线,推动兴业富民;以彩色苗木产业为支撑,促进农业方式转变,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强调石花村及石碑村林地、耕地、园地、河流、库塘等生态资源的产品生产功能,同时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置于优先位置,构建以河流渠系为网络、以基本农田、林地为关键区的全域生态保护体系。
依托彩色苗木产业规模化种植,通过七彩林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对现有农业进行产业升级,充分挖掘田园生态资源潜力,塑造田园大地肌理。
构建农业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乡村景区化。
三、构建区域旅游圈,打造村镇旅游名片
以原乡生活体验为支点,撬动乡村旅游发展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将乡村景观与抗震文化、当地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相融合,设置精品民宿、康养度假、户外运动营地、户外帐篷节、茶文化旅游节、农耕体验、采笋节和猕猴桃采摘节等重大节庆活动,形成集“运动、观光、体验”于一体的全域旅游体系,带动群众发展农家乐和配套服务业,撬动乡村旅游发展。
///
规划设计
///
依托规划区生态优良基础,建设峨山大坪七彩产业示范区,塑造彩色花木大地景观,打造:西南半山精品民宿聚落、森林康养、成都平原日出观赏的旅游度假目的地。整体项目定位为“观日向峨,七彩原乡”。
///
彩林产业
///
规模化的彩色林业产业,以社会主义美丽新村、乡村振兴建设为契机,通过种植彩色苗木而形成特色的彩色大地景观,是建设美丽中国、营造彩色环境的新模式,农村变景区,农民变景民,实现持续增收,也为城市人的旅游出行丰富了内容。
大地景观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让村民享受新环境、新机遇,成为乡村振兴中的场内人和守护者。彩林产业流转土地约1000亩,当地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农民地租每年每户几千到上万不等。
规划效果图
项目现状实景
///
民宿产业
///
峨山大坪民宿项目流转土地300多亩,目前解决当地固定就业20余人,务工民工20余人,农民地租每年每户几千到上万不等。
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农业产业为切入点,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创新城乡融合为发展机制。
以现有优势农业为基础,通过农业带动集体经济发展,保障农民安居乐业实现全员普惠发展。通过农业激发三产下乡,培育农业综合产业体系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一产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生态条件,形成产业竞争优势,提高产出效益,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好的生态景观,兼顾休闲观光,
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帮助更多村民就业,实现增收,
同步发展乡村旅游发展康养旅游体验。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