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历史背景 – 一个多世纪以来,黄埔江一直是上海这座城历史发展的守护者以及城市生命力的源泉。它不仅是连接两岸,运输货物人力的重要通路,同时也是将城市划分成浦东和浦西的分界线。追溯城市发展史,历史悠远的浦西一直以丰富而交织的层次与肌理渐次生长,而新近崛起的浦东则渴求以一座座地标建筑引领上海城市发展的未来。 坐落在浦江畔,连结江水两岸的项目基地翘首盼望一座纪念性建筑的入主,然而我们对纪念性的理解超越肤浅的画面式意向:浦东不需要另一个仅为突破天际线而造的形式主义“符号”,它需要一个可以包容城市的历史并抒写城市未来的建筑空间。 未来的遗迹 – 项目将永恒作为基本概念,设想通过创造三个建筑元素作为持续发展变化的城市中不朽的文物来实现永恒的主题。随着城市前行,在几十年甚至千年之后 ,我们设想这些“城市文物”作为永恒不变的常量,适应着不断更替的功能需求和外部条件。三种建筑几何原型,圆,方,拱,代表着天,地,门。每一个元素都包含垂直流线,它们作为核心区间,链接组合着多样的功能。如同其它留存下来的纪念碑一样,这些建筑元素存在的意义和重要性应该比一幢具有单一功能的建筑的寿命更加长久。 美术馆建筑类型 – 美术馆的白色空间设计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中性语境凸出其中的艺术品。在纯净的空间里,公众可以不被环境影响分心,这是一些特定类型艺术品展示的理想条件。当然,也有一些艺术家愿意挑战创造与场地类型特性相结合的作品,使作品本身和展示空间相互呼应。考虑到不同的展示策略,我们的设计可以同时容纳这两种类型。我们引入的建筑元素,‘门’,是一个面积860平米,高40米的,自然光照条件下的混凝土中空庭院;庭院中,交错的桥廊连接交汇,创造出多变的视觉空间。在中庭外侧,环绕着一系列不同尺度,比例的白色展示空间,可以用来展示种类繁多的艺术作品。这场由建筑元素精心策划的博物馆之旅引导着游览者穿梭于连接中庭的廊桥间,借此分割开游览者在白色展示空间中的体验时间,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参观者在游览的过程中得到喘息的机会,让这场艺术体验始终保持着不熄的热情。
功能与空间 – 每一个“城市文物”都代表着一个功能区块。除了美术馆基本的功能需求,我们的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展开和延伸,引入了额外的功能。“门”作为艺术展览空间,包括设计独特的由廊桥连接交织的中空庭院。“地”,由艺术工作室组成。这些工作室是供艺术家使用的个人工作空间,他们同时可以在这里向公众授课。多种多样的课程以及专题研讨会,如陶艺,木工,玻璃工艺等等,同时向市民和艺术家开放。“天”,以艺术为中心的图书馆。在这里书架环绕着圆形的核心筒。围绕着核心书架的是几个阅读休息区,儿童嬉戏空间,多媒体区,电子存档区以及书店。而像咖啡馆,餐厅,礼品店等公共空间则坐落在三个区域交界处的不同楼层之间。 基地与景观 – 谈到城市尺度,此方案意图将现存的相邻公园区域进行延伸再利用以创造出一个垂直上升的公共平台,对于行人和游客而言,这将成为一个与东方明珠塔相对的必经之地。在西面,道路一端延伸到公共平台下方,通过此通路连接,访客可以很容易在黄浦江畔和美术馆之间进行游览。沿着河岸高度较低的公共平台向南北延伸,从而形成一个沿河岸连续的滨江公园和公共通道。我们对景观的处理方式将延续“城市文物”的概念。形式极具变化的庭院穿入公共平台,塑造出一个具有独特雕塑感的花园和非正式社交空间。这些设计构想在美术馆前形成一个可以供市民使用的公共区域,而这也将为公众提供更多接触艺术的机会。
面积 N/A 项目状态 概念 竣工时间 N/A 项目周期 2015年11月–2016年1月 地址 N/A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