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金粉地
金陵帝王州
人人都说秦淮河极尽了旖旎
碧波淘洗不尽沿岸胭脂香粉
浆声杳杳,灯影幢幢
可若侧耳倾听
那是清风涤荡而来琅琅书声
文脉赓续,温良恭俭
看王家书法谢家诗,演绎六朝风流
听唐人凭吊怀古,诉尽白云苍狗
幽人与韵事
繁华与衰败
如此轻盈又极其厚重
往事围绕着这条河流无数次起伏隐现
勾画出南城古地真实的过往
承载起两岸不尽的兴衰盛败
万事湮灭
只有秦淮变作了永恒
待朱漆画舫来去之间
轻推着十里清波
缓缓展开一阙曲折绵远的诗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初见秦淮,那是独属于水乡的婉约温柔。朱红画舫上,漆金粉,绘满四时花卉,船篷花灯下的鹅黄穗子迎着微风一下下摆动,与碧波、黛瓦、石桥、落花,一同撩拨着沉醉于美景的游人思绪。
最好是夜晚,待余晖未尽,华灯初上,乘上一艘“泊秦淮”画舫,就这样轻轻缓缓荡在水波中,行至夫子庙一带,那是旧时秦楼楚馆之所在。
京者,国都也。
遥想当年,虎踞龙盘金陵地,最当是帝王之所,随着明初洪武皇帝朱元璋建都南京,其一度发展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在秦淮河沿岸,各类商号和手工业作坊鳞次栉比,伴随着经济上的繁荣与生活上的富庶,莺歌燕舞便纷杂了起来。
图一
丨秦淮水街
图二丨秦淮水街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道:“那秦淮河到了有月色的时候,越是夜色已深,更有那细吹细唱的船来.....两边河房里住家的女郎,穿了轻纱衣服,头上簪了茉莉花。一齐卷起湘帘,凭栏静听。”
听着画舫中旧时典故的讲解,和着飘来的小曲儿时断时续,昏黄灯光映着粼粼水波,剪出了柳如是的身影。秦淮八艳之一的河东君柳如是,定是掬了一捧秦淮水入骨,融进了似水柔婉与满腹才学。
清·钱杜《河东君像》
电影《柳如是》剧照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明末危亡之际,柳如是欲慷慨同国赴死,为救亡,四处奔走行义,不下男儿壮志。
青山所见,绝非全然妩媚,更是温柔皮下一副洞识大义的铮铮铁骨。
正如这条蜿蜒着的秦淮河,哪怕从虚华俗丽中淌过,水下也孕养着宽厚的脊梁,暗生步月登云之志。
图三
的确,这是一条刚柔并济的河水。
如果说楼台歌女妙曼的歌声是它的“柔”,那一河之隔的对岸,江南贡院中莘莘学子济世宏学的伟愿就是它的“刚”。
江南学子,吴越新秀,纷至这开科取士之地,诉有朝一日定将治国平天下,一展宏图之愿。明清以降,江南贡院成为东南科举文化中心,唐伯虎、郑板桥、张骞、陈独秀等人从这里走出,朝中半数以上官员皆来于此。百余年间,文脉流长,文化泱泱,昌盛若此,可见一斑。
江南贡院
携数卷经史子集,往夫子庙朝拜至圣先师,唤友临岸雅饮,望秦淮幽幽吟咏对唱。
一水相隔,一岸是风月之地,一岸是道德正所,可两岸未必判若鸿沟,“秦淮二十四浮航,何似高高作虹梁”,数座桥梁飞悬河上,两岸熙攘,交错往来。
世事尽然如此,曲终人将散,功名尽作尘,寻寻觅觅,在彷徨间阅尽人生百态后,发觉如河水静流长远,才是难达之境地。
明清六百余年,这里确实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故事。
夫子庙“天下文枢”牌坊
历史的长河承载着故事的小舟,渺远得仿佛没有尽头,但此时,只需转身走过一座桥,便一脚踏进了更加遥远的古代,追摹出鲜活的六朝模样。
远望
文德桥
走过文德桥,走进了乌衣巷。
巷口隔绝了身后喧扰的人声,这是青苔隐隐,幽深寂静的另一个世界。刚好,安静的让人不觉光景已变,眼前还是往昔东晋高门士族聚居之处,身居高位的贵族,鲜衣怒马的少年。王导辅立东晋,谢安淝水流芳,王羲之的俊逸书法,谢灵运的山水吟诵......
可当庭院的华美逐日缩塌,最终化为一缕残落斜阳独守乌衣巷口,它成了中唐诗人刘禹锡口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沧海桑田,不复往昔。
图四丨乌衣巷
巷口,秦淮河还在静静的淌,六朝的繁华,唐代的衰败,再到明清的复兴,两岸光景变了又变。
人世代谢不息,历史沉浮无序,尽散作云烟不知飘往何处,只有河水,淘尽千古风流,依旧不急不缓,兀自远去。
秦淮,是才子佳人的河、历史烟云的河,
更是孕育了南京文明的母亲河,倾注了城中百姓最平实醉人的烟火气息。
从南朝和明初的张灯结彩,再至如今,每年春节至元宵的夜,秦淮沿河两岸的灯会都如期举行,灯火辉煌,盛大不已。秦淮灯会作为南京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动,被代代延续和传承下来。
图五
“两岸红灯射碧波,一支兰桨荡银河”,幽暗河水映出满城灯火,如繁星缀满夜空,星星点点闪耀,夹杂着欢声笑语,寄托着永久的幸福与美满。
图六
时移世易,今非昨
即使仿古建筑新立两岸
即使商业向荣风雅难觅
每当展卷秦淮这阙诗
依旧能够细细读出
倩影婆娑的清婉
平和生活的欢愉
士人求学立志的壮心
访者感时叹事的追忆
在画舫花灯的烁烁流光中
轻盈浮于水面
厚重沉浸河底
秦淮如旧,泰然安宁
在波谲云诡的沧桑历史
和诗词歌赋的千古传唱中
早已变成了永恒的符号
如千百年来一样
承载绵延文脉,润养两岸城民
容藏旧史,续写流年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