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0-27 00:41:15 {{ caseViews }} {{ caseCollects }}
设计亮点
依山就势、融入山林、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保护原生植被、兼顾功能与景观。

▲ 从车橇隧道入口东望冬奥村(摄影:杨耀钧)

地点 / 北京延庆

设计 / 2017-2018 年

建成 / 2021年

业主 / 国家高山滑雪有限公司

设计总负责人 / 李兴钢

张音玄、张哲

建筑 / 李兴钢、张音玄、张哲、张司腾、梁艺晓、李慧、李虓、张一婷、许乃天

结构 / 任庆英、刘文珽、王磊、刘帅、刘增良、罗肖

设备 / 曹磊、杨小雨、于征、高洁、胡建丽、苏晓峰、全巍、朱跃云、关若曦、张庆康、李斌、高来泉、张璇蕾

总图 / 刘晓琳、郝雯雯、李爽

室内 / 曹阳、王强、张洋洋、张然

景观 / 关午军、史丽秀、王悦、杨宛迪、朱燕辉、戴敏、管婕娅、李和谦、韩迅、曹雷、刘子贺、张路、许亚琦、马玉虎

照明 / 丁志强、黄星月

市政道路及岩土挡墙 /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文物保护专项 / 北京市文物建筑保护设计所室内设计(4-6组团及公共区大堂部分) / 维迩森室内建筑设计( 上海) 有限公司;华图山鼎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迈进工程设计咨询( 北京) 有限公司能源顾问 / 北京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厨洗顾问 / 腾卡室内设计( 上海) 有限公司超低能耗顾问 / 北京实创鑫诚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基地面积 / 13.8 h㎡

建筑面积 / 11.8 万㎡

结构形式 / 地下:钢结构框架+ 剪力墙结构;地上:钢结构框架和钢结构框架- 中心支撑

摄影 / 孙海霆( 除标注外)

▲ 总平面图

运动员组团1    

2

 运动员组团2    

3

 运动员组团3    

4

 运动员组团4    

5

 运动员组团5   

 6

 运动员组团6(场馆团队办公室、奥运村通讯中心、交通指挥中心)    

奥运村广场(商业)

    8

 健身中心、娱乐中心    

9

 升旗广场    

10 

奥林匹克休战墙/残奥墙  

  11 

访客中心

    12

 奥林匹克/残奥大家庭   

 13 

奥运村媒体中心    

14

 多信仰中心、代表团团长大厅、NOC/NPC 服务    

15 

综合诊所、兴奋剂检查站  

  16 

运动员餐厅、员工餐厅   

 17

 技术、安保、志愿者之家、员工中心、值机柜台前移    

18 

村落遗址    

19 

缆车站

    20 

NOC/NPC停车

    21

 运动员班车站    

22

 奥林匹克/残奥大家庭、媒体、访客上落客区    

23

 应急通信停车  

  24

 警务停车   

 25 

礼宾停车    

26 

消防站    

27 

清废综合区    

28

 采样车辆停车区

▲ 轴测图

▲ 从塘坝望冬奥村

▲ 从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眺望冬奥村雪景(摄影:张玉婷)

▲ 939标高(公共组团和运动员组团1、2)平面

1

 奥林匹克/残奥大家庭、媒体、访客上落客区  

2

 奥运村广场(商业)  

3

 健身中心、娱乐中心  

4

 访客中心  

奥林匹克/残奥大家庭  

升旗广场  

多信仰中心  

运动员餐厅  

缆车站

 10 

运动员组团1  

11 

运动员组团2

▲ 958标高(运动员组团3、4、5、6)平面

玉渡站  

运动员班车站 

 3

 运动员组团6(场馆团队办公室) 

 4

 运动员组团5  

运动员组团4 

 6 

运动员组团3 

 7

 村落遗址  

暖廊  

9

 居民服务中心

▲ 冬奥村立面

▲ 冬奥村剖面

▲ 从公共区北区北望运动员组团

▲ 升旗广场(摄影:张音玄)

▲ 运动员组团间花园南望(摄影:张音玄)

▲ 运动员组团间的大台阶

▲ 运动员组团内院

▲ 墙身大样

冬奥山村—— 基于“山林环境、文化传承和自然持续”的延庆冬奥村

张哲 关午军 张司腾 梁艺晓 张音玄 (通讯作者)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F0300300)

1  概况:适宜环境的冬奥山村

延庆冬奥村(冬残奥村)位于延庆赛区核心区南区东部,地处海坨山脚下一块自然形成、相对平缓的冲积台地(图1)。场地北高南低延绵62m,东高西低相差30m,山林遍布,其间一处村落遗迹,在丰富地质风貌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增添了场地独特的历史人文特质。冬奥村西侧遥望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紧邻通往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索道起点站。设计从安保上划分为居住区、奥运村广场区和运行区,功能上由公共组团和6个居住组团组成,之间通过暖廊联通。延庆冬奥村总建筑面积11.8万㎡(地上9.1万㎡),赛时为运动员和随队官员提供1430床位及预留区,赛后转化为两个山地滑雪酒店。

▲ 1 从南侧北望冬奥村

2  就势:顺应山地的村落布局

山林环境是延庆冬奥村的基本场地特征,其规划布局、交通组织、建筑形态、景观营造都以这一基本特征为根本。“山”,地形高差大,层层台地,平均坡度10%;“林”,树木茂密,山石嶙峋,风景优美。提取山林环境的关键要素并加以利用是冬奥村设计的基本场地策略,即基于地形——依山就势、组团叠落;基于环境——融入山林、围合树院(图2)。

▲ 2 隐于山林的村落尺度意象草图

设计采用场地台地化的处理,逐渐消解地形高差(图3)。建筑体量以小组团、分散式形态适应地势。建筑朝向顺山势扭转,利用台地错落有致地布置若干合院。合院均向景观侧开敞,借四方胜景,将山林框景入院。公共组团位于西侧较低的台地,毗邻停车场、索道站和赛区2号路;6个居住组团位于东侧较高台地,紧邻林木葱茏的山脚,自北向南顺势叠落。各个组团之间通过一条曲折回环的车行道路串联,并以南北纵向开合的人行步道,利用层层屋顶、平台和庭院,将各个组团组织在一起。

▲ 3 依山就势、顺应地形的延庆冬奥村

3 林隐:山林掩映的建筑风貌

为使建筑呈现掩映于山林、尺度宜人的村落亲近感,设计严格控制建筑总层数不超过4~5层,沿街层数不超过2~3层,建筑高度与保留树木相仿。利用地形高差形成掉层,下层平屋面与地形融为一体,成为上层室外平台,游走其间,似乎层层是“首层”。

建筑体量均以原生树木为中心围合院落,依据树木在地标高与位置进行合理避让和方案优化。庭院根据树的标高呈台地形式分布,使建筑群掩映于林木之间,达到建筑与山林共生的状态(图4~6)。

▲ 4 平台庭院关系

▲ 5 运动员组团内庭院

▲ 6 运动员组团间庭院

上层建筑犹如相互咬合的“三合院”,以半开放式的姿态环抱着树院,顶部内向的单坡屋面延绵错落,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挑檐下的“片梁”也让建筑更具结构表情。客房竖井作为基本竖向锚固单廊布置,各个楼层前后扭转构成基本的剖面单元,有利于不同楼层和位置的房间围绕树院向景观方向开敞,形成虚实丰富的内外界面和观景视野。由地面延伸至墙面的碎石肌理,使建筑更具“扎根于场地、掩映山林”的在地气质。

4 护树:自然起点的生态环境

延庆冬奥村场地原生植被茂密,生态基础良好,山林遍布主要是核桃楸和大果榆的混交次生林,通过初期对场地树木的调研初步统计:乔木层共有15科17属23种,木犀科、桦木科、榆科较多,其中圆叶丁香、暴马丁香、大叶白蜡、黒桦、白桦、裂叶榆、大果榆较多;灌木层主要有20科34属41种;草本层共有34科80属127种;西侧沟谷内是杂灌丛,散生着胡桃楸和水榆花楸等保护树种(图7)。

▲ 7 场地原始风貌

冬奥村设计以“自然”为起点,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为基础,并融入中国人文山水意境。在满足冬奥村建设的前提下,如何最大限度保护冬奥村周边及内部的现状树木成为核心目标。从景观生态学、风景园林学双重视角出发,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生植被群落,是保护生态基底、保存生物多样性、保证景观效果的最佳手段。

在冬奥村总体规划前期,景观专业即进行场地全面的调研工作。首先,从生态群落、树种特征、景观美学特征、施工难度等几个方面出发,建立原状植被的综合评价体系,为总体建筑布局提供生态基础资料依据。其次,结合建筑初期功能规划布局,最终划定场地内2.32h㎡既有林地以及313棵既有大树作为保护对象,明确既有林木的保护范围(图8),同时提出既有林木以原地保护优先、近地移栽为辅的保护策略。然后,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出发,梳理出场地内需要尽量原地保留“廊道-斑块”的生态系统结构及树木点位,为规划布局深化与专业配合调整提供科学参考依据,例如建筑围合关系、场地设计、道路设计、室外管线综合等均以保护树为前提进行了合理避让与方案优化。由于场地狭小,施工场地局促,设计还进一步研究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组织铺设的临时道路、堆料场地以及由于场地平整、建筑主体结构基坑开挖导致的原状土变化等对现状树木的不利影响,最终形成系统的《冬奥村既有林木保护与利用技术指导指南》(图9),并以此为依据出具伐移证明,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监理方四方签字监督,开展树木保护移植工作。同时提出《场地平整期间树木保护实施方案》,从多种场平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原状树的保护方法、支护方案,包括基坑支护、梯级挡墙支护等(图10~13)。由于冬奥村建设周期较长,为此提出了树木养护管理方案,保证原生保留树木的高成活率。在原地保护树木树池的设计上也采用现场挖掘的石材,就地取材,用传统砌筑方法进行砌筑,变废为宝,融入自然(图14)。

▲ 8 既有林木保护范围

▲ 9 技术指导指南与建设工程对应关系

▲ 10 支护位置和支护方式

▲ 11 表土剥离后存放

▲ 12  梯级挡墙设计

▲ 13 梯级挡墙施工图

▲ 14 保护树池的砌筑

5 统筹:综合复杂的功能流线

冬奥村的赛时功能是以冬奥组委提供的《主办城市合同》《奥运村指南》《场馆大纲》等技术文件为基础的,内容详尽庞杂且具有弹性。其中安保级别最高的居住区包括东侧6个居住组团,提供居住、NOC办公、存储、按摩及居民服务中心等功能,西侧的公共组团提供运动员餐厅、综合诊所、反兴奋剂、健身娱乐中心、多信仰中心、代表团团长大厅、国家/ 地区奥委会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功能;奥运村广场区围绕升旗广场布置,包括商业、医疗站、轮椅及假肢维修中心等空间,是赛时冬奥村最为活跃开放的互动交流空间;紧邻升旗广场的运行区则包含访客中心、媒体中心、奥运大家庭等对外接待公共服务空间,可共享奥运村广场;后勤安保、物流、设施服务等各类停车场及临时设施保障冬奥村的正常运转(图15)。

▲ 15 赛时功能关系平面

复杂的公共组团功能采用“剖面叠加”的模式适应地形变化:不同楼层对应各功能,内部竖向联络,形成高效的内部交通组织。同时利用地势特点设置独立地面出入口,以适宜“山村”环境这样的室外漫游空间特色(图16)。

▲ 16 赛时功能关系剖面

奥运村广场(商业)  

2

 代表团团长大厅  

3

 兴奋剂检查站  

员工餐厅 

 5

 运动员餐厅  

6

 技术中心  

7

 员工中心  

安保工作区 

 9 

志愿者之家 

 10 

值机柜台前移

冬奥村的赛时流线采用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方式,从道路停车到建筑内部构成连贯的、多种方式的无障碍通行体系。车行系统依山就势,从南侧赛区6号路进入,于最南端的运行停车区(913m标高)蜿蜒向上,环绕各组团至最北端NOC停车场(966m标高),联络整个内部交通,并可通达所有组团车库;西侧入口广场和台地停车场毗邻赛区2 号路,可从多个标高进入村内(图17)。室外步行系统连接各建筑出入口、重要景观节点和树院,利用屋顶平台和景观坡地消化场地高差,实现一个相对平缓、适宜缓步行走游览的系统(图18)。室内暖廊系统通过水平走廊实现整个冬奥村所有组团的内部连接,并全程满足无障碍要求。暖廊以折板形吊顶塑造出极具辨识性的空间,并结合五环色彩,使各个组团相互区分、标志鲜明(图19-21)。

▲ 17 赛时车行系统

▲ 18 赛时人行系统

▲ 19 暖廊及室内色彩示意

▲ 20 暖廊室内效果

▲ 21 不同门厅主题色墙面实景

赛后功能取决于遗产运营的具体需求,延庆冬奥村由政府与社会出资方组成业主联合体,负责建设及赛后的管理和运营。因此,赛时便基本确定赛后将转化为两个不同等级高标准酒店,共提供约600余间客房。为避免重复建设,设计需要在赛时优先考虑赛后功能的匹配,统筹两种工况下复杂的功能流线,尽可能一次实施到位。公共组团在赛后转化为两个独立的酒店功能区,并共享部分后勤服务设施。临近索道站和广场区的空间在赛后转化为服务景区的旅游接待和滑雪配套设施(图22)。设计本着减少改造的原则,统筹赛时赛后的功能、空间、设备系统、装饰装修做法,在优先“一次实施到位”的前提下,采用了“分区、分级、分期、分季”的设计策略,根据功能异同和改造实施强度,对空间区分等级和梯度,区别制定设计策略。以客房区为例,两种基本开间对应不同的组团和星级。四星部分赛时赛后保持一致,改动最小;五星部分则采用大开间保证赛后具有充足的转换空间,赛时与赛后则采用分隔开间的办法来实现空间转换(图23~26)。管井及设备系统一次到位,装修分阶段按照不同的标准实施。

▲ 22 赛后功能关系平面

▲ 

23 赛后酒店公共空间

▲ 24 赛后酒店公共空间

▲ 25 赛时运动员客房实景

▲ 26 四星级客房内景

6 构景:山居立意的六胜之景

冬奥村在赛时为全世界运动员提供优质居住、交往空间的同时,也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建筑利用层层坡顶、平台和院落组团与周围山形水势形成对话,园林则因山就势,形成相对自由的布局,是一处“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山居作品。延庆冬奥村园林景观将“山居”作为主题立意,营造具有山林行居、田园雅居、士人园居的园林气质,更体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师法自然的中国古典山水园林特色。

六胜,指的是“宏大”“幽邃”“人力”“苍古”“水泉”“眺望”。《洛阳名园记》有载:“洛人云,园圃之胜不能相兼者六,务宏大者,少幽邃;人力胜者,少苍古;多水泉者,难眺望。兼此六者,惟湖园而已”。古人认为兼有“六胜”的园林便是绝美园林。冬奥村的景观设计将“六胜”之意境对照运动员居住组团,使两两组团园林主题形成对仗之意:1) 水泉与眺望——依势造园,凡流水经过,常在庭院谷低之处(图27)。寻溪仰望,多有拾级而上或高山仰止的空间意境。2)人力与苍古——遗址区保留原生风貌,苍劲古朴之感与组团庭院的人工造园之美形成对比组景(图28)。3) 深邃与宏大——建筑夹出的廊道打造空间通幽感,与自然山林园路和周边大山大景之美形成对比组景(图29)。用中国古典园林的游线系统组织串联原生环境、建筑庭院、景观园林组团,交通流线转化为体验式游园路线,形成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居园林景观,创作出既有自然之趣,又富诗情画意的现代山居园林体系。

▲ 27 水泉与眺望

▲ 28 公共区北区之间的台地花园

▲ 29 树木掩映的运动员组团与远山

7 传承:古址新村的人文趣话

冬奥村用地中部有一处小庄户村遗址。茂密的植被覆盖下,仅存石砌断壁残垣,散落的磨盘、石碾显示出曾经居住的痕迹(图30)。遗址具有典型的华北山地类村落特征,其院落走势、庭院布局都与山水走势形态契合,基本的建造材料也采用本地石材。人、村、自然山水契合共生。作为“聚落组织基本原型”的这种构型也正是“山村”模式下,分散式、组团式、合院式布局的天然条件和文脉基础;是“冬奥山村”传统和地域现实的传承、呼应和对话。这里将不仅是冬奥村的核心公共空间,还将成为“冬奥山村”独特的胜景之所和文脉家园。

▲ 30 小庄户村遗址草图

小庄户村遗址是晚清、民国时期的一处村落遗址,遗址构成主要包括院落7处和道路3处,主要遗存年代为1900年前后至1942年之间。遗址区面积约3300㎡,反映了一定时期山区人居的历史特色,是展现地方生活聚落的重要实物(图31)。2019年6月,北京市文物局组织专家实地踏勘,一致认为该遗址资料完备、历史信息丰富、保存基本完整,符合文物的三大价值标准,建议认定为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并提出要做好该遗址的登记和公布工作,加强遗址的本体保护,同时重点做好遗址的展示工作,向国内外游客高水平展示遗址价值,增加冬奥人文内涵。

▲ 31 遗址场地三维扫描

冬奥村的遗址景观设计以保护遗址原有风貌为出发点,最大限度地保留遗址的“苍古”感,但在临近遗址区的景观设计上运用古朴的设计材料结合现代的设计语言设计超尺度的片石假山以展现“人力”。在林木密布的环境中,遗址区的景观风貌整体呈现出“苍古”与“人力”的强烈对比,但在意境上又是相互融合的,新的景观烘托出遗址的历史之美(图32)。

▲ 3

2 遗址修整后风貌

具体设计上,遗址景观顺应既有的村落格局,植入景观游园系统,对遗址墙体原状保留并进行必要的加固,在原有竖向的基础上开辟出游览路径,开阔处梳理出铺装广场用于举办室外活动。补充整个遗址区排水与照明设计以利于遗址的长远维护。遗址区本底植被繁密,对既有植被进行适当梳理,保留上部大乔木,清除底层杂木,不再新增其他植被。在节点处添加形式各异的说明牌、小品等,增加游览体验乐趣。赛后可植入更加丰富的儿童活动设施,通过夜间灯光效果和音响效果多重增加趣味性和探秘感。

8 延续:自然持续的技术策略

针对所处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冬奥村的场地处理、结构体系、建筑材料、设备一体化等技术措施也采取了相应的专门化策略。

基于台地化的场地特征,综合考虑地形、水文及平面布局,设计选择了合理的挡土支护策略。当挡土高度超过一层时,挡土墙与建筑物结构分别自成体系,采用独立支护体系。挡土高度较低时,主体结构与岩土体共同作用嵌入地形,兼作支护结构。设计综合场地的稳定性、结构可实施性以及造价的合理性,平衡了挖方和填方地基的处理,避免了大开挖和高填方。

层层跌落的山地掉层空间采用装配式钢框架结构体系,充分考虑山地建筑结构的特点及施工条件,具有装配率高、施工效率高、现场湿作业少的特点,较好地应对了复杂山地条件,对山林环境的影响做到最小。

建筑材料遵循保护场地生态,并尽量就近取材的需求。坡屋面采用天然防潮、防腐、防虫的红雪松木瓦,颜色会随着时间推移由暖黄色渐变为棕灰色,使得建筑整体形象呈现时间的记忆和自然的变化(图33)。同时结合木瓦,设计引入可再生能源,探索太阳能光热、光伏一体化的屋面设计。立面研发了石笼装饰幕墙系统体系,即每个石笼单元的荷载直接通过背后的竖向钢龙骨传递至主体结构。石笼填灌的石料优先来自施工现场土方挖掘中石块,粗粝的毛石块与金属光泽的钢网共同组合成为新的整体肌理。毛石块生动随机的颜色、质感、光影,统一在石笼单元网络和钢网网格两级秩序下,形成了自然材料与现代工艺的有机结合(图34、35)。

▲ 33 冬奥村层叠的木瓦屋面

▲ 3

4 石笼墙立面

▲ 35 石笼墙幕墙放大节点

建筑与设备选型按照北京市绿色建筑三星级标准设计,其中D6居住组团按照超低能耗建筑进行设计和实施。从高效围护结构外保温设计、自然通风和采光设计、高效空调机组、节能智能照明、室内空气质量监测等方面做出实践,实现超低能耗、绿色生态、舒适于一体的高品质建筑体。设计开发了窗式复合节能通风系统,顶层坡屋面下高窗加强了夏季自然风导流,达到低能耗被动通风的效果。

9 结语

延庆冬奥村建筑设计在山地条件复杂、自然林木茂盛、生态气候敏感的天然条件下,通过顺应山势村落布局、掩映山林建筑风貌,统筹赛时赛后功能来适应“山林环境“;设计以“自然”为起点、生态保护为基础、“山居六胜”为人文点题,采用景观建筑一体化策略构建具有“山居”特色的现代聚落空间,契合了“山林场馆、生态冬奥”主题理念,向全世界展现“文化传承”的人文愿景;又通过各种结构材料及设备一体化适宜技术达到“自然持续”的生态目标。“冬奥山村”以自身独有的姿态提供了兼具深厚与优美的生态人文视角,体验中国式的“山林环境、文化传承和自然持续”,展现自然在地基因和中国人文精神。

图片来源图1: 效洁摄影图2, 30: 李兴钢绘图3: 张玉婷摄影图5, 24~26, 31, 33, 34: 孙海霆摄影图6, 23: 陈佳希摄影图14: 姜文博摄影图21, 27, 28: 张音玄摄影图29: 张司腾摄影图31: 北京市文物建筑保护设计所提供其余图片均由作者绘制、拍摄、提供

{{item.text_origin}}

延庆冬奥村——山林环境、文化传承和自然持续的设计实践
没有更多了
相关推荐
{{searchCollectStatus("Qle47AM89amNKBRM1qnXxLvZE5RkPgjW",1).value ? '已收藏': '收藏'}}
莆田建发磐龙府儿童会所
预览
{{searchData("Qle47AM89amNKBRM1qnXxLvZE5RkPgjW").value.views.toLocaleString()}}
{{searchData("Qle47AM89amNKBRM1qnXxLvZE5RkPgjW").value.collects.toLocaleString()}}
{{searchCollectStatus("rQ02qeEdPL7ZkVq1E59V1yJ8DW5349ja",1).value ? '已收藏': '收藏'}}
香港大学医学院学习共作室
预览
{{searchData("rQ02qeEdPL7ZkVq1E59V1yJ8DW5349ja").value.views.toLocaleString()}}
{{searchData("rQ02qeEdPL7ZkVq1E59V1yJ8DW5349ja").value.collects.toLocaleString()}}
{{searchCollectStatus("YqR2jMxvKog7DXzO1rmBZLN53Oepbymd",1).value ? '已收藏': '收藏'}}
元禾大千 | 幽谷筑境  万物共生
预览
{{searchData("YqR2jMxvKog7DXzO1rmBZLN53Oepbymd").value.views.toLocaleString()}}
{{searchData("YqR2jMxvKog7DXzO1rmBZLN53Oepbymd").value.collects.toLocaleString()}}
{{searchCollectStatus("8nm3OQplrYZRbVxvklKB1gM2WJx0Koq6",1).value ? '已收藏': '收藏'}}
TokyoTDC北京选作展展览空间,北京 / 空间站建筑师事务所
预览
{{searchData("8nm3OQplrYZRbVxvklKB1gM2WJx0Koq6").value.views.toLocaleString()}}
{{searchData("8nm3OQplrYZRbVxvklKB1gM2WJx0Koq6").value.collects.toLocaleString()}}
{{searchCollectStatus("6pOPj1a4kvMnyV7e4JPBbl30Lx7WKA5m",1).value ? '已收藏': '收藏'}}
Capilano Library / Patkau Architects + Group2
预览
{{searchData("6pOPj1a4kvMnyV7e4JPBbl30Lx7WKA5m").value.views.toLocaleString()}}
{{searchData("6pOPj1a4kvMnyV7e4JPBbl30Lx7WKA5m").value.collects.toLocaleString()}}
{{searchCollectStatus("jP4YxLk7NeaOEBNANxrXRmgZb9z61WGJ",1).value ? '已收藏': '收藏'}}
CSOC Studio and Exhibition Space in Villa Pueyrredón / It Met estudio
预览
{{searchData("jP4YxLk7NeaOEBNANxrXRmgZb9z61WGJ").value.views.toLocaleString()}}
{{searchData("jP4YxLk7NeaOEBNANxrXRmgZb9z61WGJ").value.collects.toLocaleString()}}
{{searchCollectStatus("YqR2jMxvKog7DXzO1jmBZLN53Oepbymd",1).value ? '已收藏': '收藏'}}
Sacramento Municipal Utility District HQ Renovation / Dreyfuss + Blackford Architecture
预览
{{searchData("YqR2jMxvKog7DXzO1jmBZLN53Oepbymd").value.views.toLocaleString()}}
{{searchData("YqR2jMxvKog7DXzO1jmBZLN53Oepbymd").value.collects.toLocaleString()}}
{{searchCollectStatus("ZYa6vR3n41AkOVj6pWqVyobKeP0QNWz2",1).value ? '已收藏': '收藏'}}
Red Plum Culture and Creative Park / AAarchitects + IIA Atelier
预览
{{searchData("ZYa6vR3n41AkOVj6pWqVyobKeP0QNWz2").value.views.toLocaleString()}}
{{searchData("ZYa6vR3n41AkOVj6pWqVyobKeP0QNWz2").value.collects.toLocaleString()}}
{{searchCollectStatus("vPned9a7D6bmoXZP55OwOk4N3LlYqg1z",1).value ? '已收藏': '收藏'}}
The Burrell Collection Museum / John McAslan + Partners
预览
{{searchData("vPned9a7D6bmoXZP55OwOk4N3LlYqg1z").value.views.toLocaleString()}}
{{searchData("vPned9a7D6bmoXZP55OwOk4N3LlYqg1z").value.collects.toLocaleString()}}
{{searchCollectStatus("g1zWEql5Jbpxow3OyyjwRYj739emDnZG",1).value ? '已收藏': '收藏'}}
Renovation of the Pavement and Facade of the Municipal Market of Albatera / Juan Antonio García Poveda
预览
{{searchData("g1zWEql5Jbpxow3OyyjwRYj739emDnZG").value.views.toLocaleString()}}
{{searchData("g1zWEql5Jbpxow3OyyjwRYj739emDnZG").value.collects.toLocaleString()}}
{{searchCollectStatus("l8N6v5kaJOojLVgG88EVmRP0rDZAeyE4",1).value ? '已收藏': '收藏'}}
Studio in Perdizes / MMBB Arquitetos
预览
{{searchData("l8N6v5kaJOojLVgG88EVmRP0rDZAeyE4").value.views.toLocaleString()}}
{{searchData("l8N6v5kaJOojLVgG88EVmRP0rDZAeyE4").value.collects.toLocaleString()}}
{{searchCollectStatus("M8v30GPgRbDK5VYR66kXYolxzjk9NnrZ",1).value ? '已收藏': '收藏'}}
Grow your School  / Lucila Aguilar Arquitectos
预览
{{searchData("M8v30GPgRbDK5VYR66kXYolxzjk9NnrZ").value.views.toLocaleString()}}
{{searchData("M8v30GPgRbDK5VYR66kXYolxzjk9NnrZ").value.collects.toLocaleSt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