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的破坏乃是国家衰败的明证;文物的修复是国家复兴的确据。如今,我脚下的这片土地就是这句话最好的见证。”——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主席陈启宗
建福宫花园位于故宫西北隅,始建于清乾隆5年(公元1740年),因其随建福宫建造而得名。占地4020平方米,是一座宫内的小型花园。作为游憩、消夏的场所,建福宫花园集宫、殿、楼、阁、斋、堂、亭、轩于一体,与故宫的整体结构不同,是紫禁城内空间变化最为丰富的院落。这处花园也是宁寿宫花园的蓝本,两个花园均由乾隆皇帝亲自参与设计,一西一东分别映射了这位传奇帝王的青春与迟暮。
建福宫花园©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1923年一场离奇的火灾,几乎将建福宫花园焚毁殆尽。直至2000年,在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及故宫博物院的合作下,由技术熟练的石匠、木匠、瓦匠和油漆彩画匠,利用传统营建工具,按照史料记载中的形制、结构、工艺、材料,以“保持现状,恢复原状”的修复原则复建,使这座闻名于世的中国传统宫廷花园重现了昔日的风采。
建福宫花园遗址©故宫博物院
工匠采用传统技法搭接翼角椽(左)铺设琉璃瓦件(右)©故宫博物院
花园中建筑的内部空间由贝氏建筑事务所与曹&麦库恩建筑事务所(TsAO & McKOWN)合作完成,设计工作致力于其中四栋重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不包括两座用于储藏室和洗手间的建筑):主体建筑延春阁(1022平方米)、作为多功能厅的敬胜斋(232平方米)、承载会客功能的吉云楼(45平方米)以及作博物馆使用的静怡轩(约340 平方米)。设计借鉴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将错综复杂的宫廷楼阁内部结构,改造设计为一系列连续的功能空间,并由外部的游廊相互连接。
建福宫花园总平面图©故宫博物院
延春阁改造后剖面图©Tsao & McKown Architects
延春阁为重檐四角攒尖顶的三层楼阁,中间为暗层,是建福宫花园内的主要建筑。设计的一个关键措施是在延春阁内增置了一部楼梯,以现代几何线条为设计元素。楼梯围绕建筑中庭盘旋而上,与原本仅用于存储的顶层空间相贯通。延春阁为建福宫花园的制高点,改造后可拾阶而上登高望远,眺望紫禁城壮美的广阔景致。
延春阁中庭增设楼梯改造前后 ©贝氏建筑事务所
设计通过脱离地基的浮动地板来回应延春阁遗留下来为数不多的历史痕迹。地板在柱身周遭留出正方形洞口,使柱础石得以露出,在保护原有台基遗迹的同时,使游客可以在游览观赏的过程中,不经意间窥见延春阁的原始印迹,形成古今共存的奇妙体验。
延春阁室内改造前后
©贝氏建筑事务所
室内地板与楼梯选用的木材,经抛光打磨后产生出温润的光泽与质感,与主体木构架所采用的红松木相辅相成,饰面反射出的微光与明亮的室内环境融为一体,古朴而温馨。
定制地毯及古朴的青铜灯具©Tsao & McKown Architects
室内配置了精致古朴的传统家具、古文物展品及根据故宫博物院文史档案资料仿制的清代家具及配套设施,以满足宫廷花园楼阁建筑新的使用需求。
建福宫花园梁枋上精致的苏式彩画©Tsao & McKown Architects
考虑到建筑现代化的功能需求,设计在确保不危害主体大木结构的情况下,将现代化机械及电气设备巧妙地嵌入传统亭台楼阁之中,为传统建筑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最大程度上展露建筑内部古朴、精妙绝伦的木结构,将中国传统宫廷建筑艺术的富丽与精雕细刻完整再现。
延春阁首层楼梯 ©贝氏建筑事务所
延春阁顶层室内空间 ©贝氏建筑事务所
历史并非是给定的、不变的范畴,复建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也绝非通过完整地套用某些易于识别的视觉符号就能轻易达成。我们需要认识到建筑不仅是依靠外观,更是通过人对整体空间的体验而被感知的。贝氏为完成“故宫的最后一块拼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使建福宫花园的传奇故事得以延续。在与多个合作单位共同努力的过程中,贝氏建筑事务所一如既往地秉持着我们的设计理念:尊重过去历史,响应当下需求,打造不朽建筑。该项目于2005年完成,并于2010年荣获美国建筑师协会纽约州分部的设计荣誉奖。近年来园内已经多次举办公益或学术性质的文化活动,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前沿阵地。
责任编辑:郭小溪
项目信息
地点: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
业主: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面积:18,000 平方英尺
状态:2005年完成
LOCATION: Forbidden City, Beijing, China
CLIENT: China Heritage Fund
SIZE: 18,000 SQ FT
STATUS: Completed 2005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