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类抵御自然而建筑,到人类为了亲近自然而利用自然,建筑与自然始终是两个个体之间的对话。而今,我们将建筑与自然两位一体,使之相融,模糊了两者独立的概念,消融了两者的界限。这个时候,建筑呈现和“场所”相融的状态,为了更好的与“场所”达到平衡,建筑被引导向了“介质”的状态。
△ 项目鸟瞰 ©是然建筑摄影
项目名称丨义乌融创壹号院城市美学馆
项目地点丨浙江省义乌市
设计单位丨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九院
建成时间丨2019年8月
项目位于义乌市中心区域
毗邻骆宾王公园
我们撷取了义乌黄山八面厅建筑形制
并倚靠了骆宾王场地之势
创造了一个具有膜性与塑性的建筑空间
此时建筑不再是置入的物体
呈现出“它本应于此”的氛围
我们将这个空间取名为“空中八面厅”
空间的原型
1/ 耦合
嘉庆十八年(1813年),一座历时18年的江南民居诞生在浙江省义乌市上溪镇的黄山五村。
这座民居由清朝义乌当地的一位商贾命其孙建造,名为“振声堂”,其更为当地人熟知的名字为——黄山八面厅。
△ 从高处看黄山八面厅 图源网络
之所以称之为黄山八面厅,与其整体平面布局有关。建筑平面近长方“回”字形,一条主轴与两条辅轴将平面划分为主要空间与次要空间:主轴上依次布有花厅、门厅、大厅、堂楼,中轴线两侧布有四处厢厅,共计八厅。
△ 八面厅平面、屋顶布局 ©UAD
在其空间形制上,八座厅堂之间通过天井与室内的不同耦合关系,形成非常独特的相互独立又相互连通的空间模型。我们希望能延续这一特质,特别是在三层平面的设计上,融入了大大小小的庭院,屋面的形制上也沿袭了八面厅的屋面构成方式。
△ 空间原型分析 ©UAD
△ 鸟瞰 ©是然建筑摄影
2/ 因借
苏州古典园林中有“因借”一说,所谓“因借”,即“巧于因借”,为园林营造手法之最。造园师为了建立园内与园外的关系,多会选择营造合适的眺望点,以便将园外的景致纳入园内。
△ 吴亮《止园图册》眺望一角 图源网络
基地西北面为骆宾王公园,中有骆宾王纪念馆一座。我们希望八面厅成为一个可眺望骆宾王公园的合适点,同时主动将建筑空间外放,将城市空间、景观纳入进来,形成彼此相融共生状态。
△ 与骆宾王公园相融 ©赵强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将坡地作为场地特质,并抬高建筑体量,形成一个悬挑的建筑形体,建筑二层向场地草坡景观打开,与之叠合交融,相映成趣。
△ 形态生成图解、视线分析 ©UAD
△漂浮的形体 ©赵强
△将园外景观纳入园内 ©是然建筑摄影
空间的膜性
如果说空间的界面与细胞膜类似,有生命力的空间是可以通过边界与空间外的产生某种渗透,也可以称之为空间的透明度。
建筑立面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外墙,室内外无隔绝,这样的处理手法削弱了建筑的体量感,增加了建筑透明性与艺术性,使得建筑与自然的边界消弥。
建筑入口处摈弃了结构柱子,采用细密的金属拉杆,亲密了自然环境。在大水面上形成的倒影,营造出虚实难辨的梦幻效果。
△ 入口处金属拉杆 ©赵强
△ 大面积玻璃幕墙 ©是然建筑摄影
在建筑三层平面的设计中,大大小小的空中院落交织于体验动线之中,各个展示空间通过透明廊道相连,边界的膜性特质模糊了室内外的界线,让人仿佛行走于自然之间,突破了建筑物本身的空间限定。同时空间延承了中式造园之精髓,步移景异,充满了惊喜和趣味。
△ 空间具有透明度 © 赵强
空间的塑性
除了空间界面的透明性外,好的空间本身应该具有流动性和延展性。
例如在入口,通过水系的设计,把城市空间——入口空间——建筑空间——公园空间穿成一个整体,具有非常强烈的空间延展性,同时也提示了访客的流线。
△ 成为纽带的水系 ©赵强
△ 室外洽谈区 ©赵强
△ 建筑与倒影的对话 ©赵强
△ 底层建筑架空空间 ©赵强
由于三层的抬高,我们在二层布置了大面积的室外景观活动空间,其中,西侧的室外景观活动空间与骆宾王公园自然形成的地形坡度接壤,城市坡地景观自然融入建筑内部,建筑整体表现出无边界的意境。
△ 二层室外庭院景观 ©赵强
△ 二层西侧室外景观平台 ©赵强
△ 二层景观平台与场地的连接 ©赵强
设计图纸 ▽
△一、二、三层平面图 ©UAD
△屋顶平面 ©UAD
△ 剖面图 ©UAD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