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作品“昭君博物馆”荣获德国国家设计奖(GermanDesign Awards)之“卓越建筑设计类别” 特别表彰奖(Special Mention)。这也是昭君博物馆继WAF中国奖年度优秀作品奖后获得的又一项国际奖项。
德国国家设计奖是由德国设计协会(German Design Concil)颁发的国际奖项,必须由德国设计委员会推荐的作品才能获得提名,被提名参赛的作品多数为国际设计获奖作品,因此该奖项又被称为“奖中奖”。今年共有来自69个国家和地区的300项作品参与角逐。
建筑入口通过两个类金字塔体量构成宽敞的楔形入口,很好的回应了与轴线和遗址的关系。设计采用了经典的建筑构成语言,设计手法清晰而逻辑明确,使这个具有纪念性的博物馆建筑看起来很具有当代性。建筑体量与入口广场的巧妙处理令人印象深刻,使游客即使从远处也能看到遗址,借此引起游客的好奇与兴趣。
昭君青冢夯土而成,其上曾有木构建筑,“土与木”是昭君青冢的场域特征,也是中国古建筑的代名词。昭君博物馆位于中国内蒙昭君青冢景区的轴线南端,两个覆斗状的建筑体量形成V形缺口,巧妙地将轴线尽端的昭君青冢影像叠入立面,楔状下沉广场通过标高的升降引发游客与青冢间的视觉变化,这些都使博物馆与历史遗迹间形成了良好的时空对话。建筑运用当代技术重构新的“土木”,外墙采用了仿夯土的特种混凝土挂板,入口棚架与遮阳采用胶合竹材料,传承了中国建筑的精神。
昭君博物院景区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6公里处,现有场地以青冢为视觉中心,沿中央神道主轴两侧建有原和亲园、匈奴博物馆等建筑。博物馆新馆选址在神道南侧,守住神道两端,与青冢遥相呼应,并且串联整个场地。新馆不单作为旧馆的升级,也起到景区大门的作用。新馆设计为一种谦逊的姿态,进行自我弱化,降低高度、调整虚实以凸显北侧的昭君青冢,青冢与新馆形成和谐的主次关系。同时新馆的外轮廓成为青冢的天然景框。
▲ 中轴线上博物馆与青冢的共生关系
昭君博物馆的选址于昭君青冢轴线的南端,按照我国文保规划的现状,这样的方案选址一般很难实现。但由于青冢地块局促,昭君博物馆又很难在和文物区完全不相干的位置上建造;现状在青冢南延轴线两侧已建有近现代建筑,基本上呈由北向南历史迭代向下的过程,昭君博物馆正好处于近现代历史延续的位置。
土木印象 关于形式,设计考虑得并不多,并力求让房子回归一个最为低调或者最为自然的状态。项目的主持建筑师曹晓昕说:昭君博物馆和我以前做的房子,或者说和所谓绝大部分现代建筑有很大差异,看不到太多的手法。我想用材料营造这个空间,所有的建筑语言也都是属于这个材料的语言,与其说是对形式的构想,不如说是对材料的构想。
工程地点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设计单位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大器建筑设计工作室 设计主持 曹晓昕 建筑面积 15092m2 建筑 尚蓉、梁力、宋涛、詹红、范佳 结构 余蕾、李季、董越、刘会军 机电 安岩、车爱晶、李京沙、屠欣、王莉、吴磊 总图 连荔、朱秀丽、张蓉 景观 刘环、刘卓君 智能化 任亚武 业主 内蒙古青山文化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摄影 张广源、孙海霆、吴清山 视频 吴清山
来源: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