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的建筑形式是在良渚文明出土文物中陶屋形制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虽然不能完全了解先民建筑屋宇时的技术手段,但是能较为真实地体现建筑的架构形式和各项材料。因此,书院采用的是木质梁架的结构体系,其主要的屋架连接方式以草绳捆扎做为主要手段,屋面防水以苇草来厚铺层叠方式解决,这种形式一直被沿用至今(在某些偏远地区的自建建筑中)。
为了保证书院基本的使用要求,玻璃——这一现代材料在立面上被大范围使用了,其余墙体、门扇则采用了中古世纪的木作形式。
至此,我们可以认知到整个建筑的使用功能已经使得这个空间的构造方式实际涵盖了自先民以降至今5000年内多个时间段的技术方法,因此时间线的限定不可避免地以本地域纵贯至今为界限了。
进入到这个空间的所有观者,由于室内设施的体量关系,同时也希望延续整个空间的时间限定性。因此,一切室内设施及家俱均采用了中古世纪的木作家俱方式。即不允许任何现代金属连接构件的出现,以榫卯结构做法来构建所有家俱。(毕竟,良渚先民尚未有家俱的概念出现)
为了寻找一个能够代表古今汇聚的时间奇点的言说词汇,也必须利用5000年前的工艺方式和当下现代技术手法的融合,在投影台的底部,良渚地区的山石层叠技术是反山王城城墙砌筑方式的再现,通过对良渚地区专项考古资料的研究,并在施工中利用这些资料去真实地还原历史的技艺,做为局部复建,我们不希望在此制造一个以假乱真的假古董,因而将台子用透明亚克力整体包裹起来,并用重点照明强调和说明它。这应该正是中国主流文化意识觉醒的符号体现。既对传统文明有着强烈的文化自豪感,又不被廉价自尊桎梏在故纸堆中,而是以文化自信来做为创新发展的新起点。
莫角书院做为一个公益空间项目,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具体的功能,而是兼顾了多种可能的活动空间,恰恰由于所有的室内设备均以活动陈设的方式出现,在此,阅读、学习、培训、交流、研讨、会议、茶叙...均成为符合此空间的功能选择,并能自由地进行切换,用这种方式来暗喻这一空间的文化包容性和延展性。
相对于人类文明的沧海桑田,对於一个文明地域而言,5000年不过一瞬的角度来观察,真正能被现代人感同身受的先民生活要素,却是由自然界延续留存下来的。
五千年前的阳光与今天的阳光是一样的
五千年前的芦苇与今天的芦苇是一样的
五千年前的黄土铺地与今天的黄土铺地是一样的
当观者在书院前庭后院中时,希望他们能感觉到与先民们一样的自然界的感悟。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