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文化公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是一条南北长5.5 km、东西平均宽340 m的生态长廊。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便坐落于该公园的北端,东邻内蒙古美术馆,北靠内蒙古博物院,地理位置优越。项目基地内部是一处深约6 m的天然凹地,一条规划路将用地一分为二,使基地形成南、北两个区域——北侧区域设置停车区,南侧区域布置建筑与景观。设计将建筑与凹地相结合,利用地形将建筑转换为连接南、北场地的“桥梁”和市民活动的广场。
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西北向鸟瞰
建筑与场地的关系
1 空间营造
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通过地景的设计方法与城市展开对话,既体现了建筑与环境的彼此尊重,又确保了建筑的功能性,在城市中心的密集区创造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公共活动场地。同时,建筑在形态组织上保留了城市主要街道的天际线,为城市南侧创造了开阔的视野,使“城中草原”的自然想象得以呈现。
在建筑外部,设计贯穿南北向的室外下沉广场,将整个场地划分为东、西两个区域;在建筑内部,设计利用交通枢纽将这两个区域的功能有效串联起来,形成了完整而流畅的空间体验。此外,建筑东、西两侧的微地形设计形成公共景观绿地,有效平衡了场地内外的高差。
结合不同的功能需求,设计将庭院空间与室外展场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对内外空间边界进行柔化处理,将外部的自然景观引入建筑内部,形成艺术与自然的对话。这一空间组织方法既丰富了室内展厅的空间体验,又提升了建筑外部的景观环境。
总平面航拍图
2 动线组织
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以自埋覆的姿态隐匿于大地之中,形成大面积的公园绿地,将自然归还给城市。[1]这块城市中的留白空间与丝绸之路公园交相呼应,形成一条延续的城市绿色走廊。同时,设计将建筑的动线融入场地的自然地形,使参观者的视线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发生转变,带给参观者丰富多变的视觉体验。
具体来看,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的参观动线主要有两条:第一条动线,引导访客沿坡道向下,抵达建筑之间的下沉式集散广场,并由此通往艺术馆内部的各个出入口,或通过室外大台阶到达场地外的广场;第二条动线,引导访客沿建筑屋面向上行进,进入一条有组织的漫步系统。这条漫步系统贯通场地南、北,让步道周围的种植屋面不仅成为连接南、北场地的“桥梁”,还成为丝绸之路文化公园北侧的延伸景观。市民和艺术馆的参观者可以在穿行步道的同时,体验周边城市的自然景观。设计通过以上两条空间动线将建筑与自然融合在一起,为城市带来一种全新的、开放式的空间体验,为市民提供了一处可以获得自然和艺术养分的公共休闲空间。
主入口广场
展厅外的廊下灰空间
内部庭院
3 小结
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的设计是对文化自信的独特表达,通过“藏拙”而非夸大和凸显的方式,奠定了这座文化类建筑的标志性地位。这一设计理念使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恢复了城市绿地,克服了地形条件对于建造的限制;同时,将建筑体量嵌入基地的做法,有效地减少了建筑的体形系数,降低了建筑的能源消耗。设计从生态、气候、地形等多个自然维度出发,展现出一种综合的设计策略和对地方性问题的深入思考。[2]
从设计到建造,历时100天的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以简洁的外观、清晰的几何形态、漫步式的空间体验,将建筑融入带状公园,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并以一种最接近大地的姿态,与自然和谐共存。■
入口广场夜景
廊下空间
建筑一角
西广场局部
从廊下通向内庭院
室内光影
技术图纸
总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剖面图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