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STRACTION
深圳海岸学校项目场地正对深圳湾,自西向东从面向社区的城市界面过渡至安静的校园气氛。设计师希望在海湾边打造一座充满浪漫气息的活力校园,成为海湾景观带中的一处生态节点,同时也积极面向城市,服务社区,成为湾区教育空间的新标杆。
设计概念为“海湾边的山林漫游”。身处其间,通透、浪漫、生态、有趣的校园空间,宛如在山林中漫游。同时,起伏变化的整体屋面,从周边扑面而来的蓝绿色彩中脱颖而出,成为深圳湾的又一处地标。
海湾边的山林漫游
基于场地现状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建筑师打造了扩展蜿蜒的建筑轮廓,以获得更好的采光以及观海视野。同时,沿街区做出空间上的退让,来打造西侧中心路海湾轴线的最后一处城市节点。设计以相同方式退让出其他几处主题式庭院,与城市环境形成融合、互动。
与城市空间关系的分析
由此形成建筑形体逻辑。首先对不规则场地进行最大化利用,通过体量切割形成四处庭院,同时也让教室获得更好朝向。
校园空间生成
校园空间模型
校园在两侧道路分设小学出入口及初中出入口,同时另设教职工及社会车辆的独立出入口。小学及初中的教学部分开设置,两者之间以教师办公做分隔。
活动空间组织
行政办公区及教师宿舍独立设置于北侧。小学及初中的学生进校后,可通过各自的竖向交通便捷到达各教室。同时,西侧运动场下方的骑楼空间为家长接送区,地下一层结合下沉庭院,也设置了架车家长的接送等候区。
流线分析
四处庭院之间进行立体联通,形成更为整体而富有变化的空间。在此概念下,对各个庭院进行最优化调整,形成最终的形体关系,让学校拥有充足、完备的各种室内外运动空间及游憩场地。
第一处庭院
城市露台,位于西侧街角。从城市道路即可感受到后退形成的环抱式的校园界面,布满立体绿化,友好而积极。露台上主要为校园运动场,建筑西立面的立体绿化可以遮挡西晒及噪音。
第二处庭院
石林,主要是小学部的入口。其上层是小学活动平台,独特的石林状结构延伸至校园内部,充满趣味。
“城市露台”作为运动场及看台
第三处庭院
绿丘,可见石林结构形式的延续。空间在这儿打开,与一处绿色下沉庭院一起,为大平台下方的一层及地下一层带来采光和通风。
第四处庭院
水院,成为多功能厅的室外延伸。屋面的蓄水景观则被打造成小型水生植物园。
“石林”作为小学入口广场及活动平台
闲庭信步的静谧“绿丘”
拥有多功能厅和水生植物园的“水院”
如果说“山林”代表城市界面形象的话,那“漫游”则主要对应校园内部的空间场景。设计借用了“洞穴探索”,“山林攀登”,“蜿蜒觅趣”三个词,来形容内部空间丰富的体验感和场景感。
“洞穴探索”
大平台下方的一层及地下一层主要为公共教学空间,图书馆、体育馆、合班教室等灵活分布其间,结合洞穴状的结构形式,创造出奇妙独特的专属校园记忆。这种结构形式也一直延续到小学入口广场。
“山林攀登”
借由从地下一层贯穿至五层的垂直交通,打造了变化丰富的楼梯及平台,成为校园课间活动及楼层间交通联系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社交及探索的有趣空间。
“蜿蜒觅趣”
教学楼平面布局蜿蜒曲折,富有趣味。在高效规则布局的教室之外,灵活变化的外廊宽窄不一,并与各处楼梯及平台紧密联系,融合贯通。
面向未来的校园空间一定是与城市相互渗透,与社区紧密互动的。设置在西侧的图书馆、体育馆及游泳馆向社会开放。管理上,通过流线的控制和时间上的错时,将学校与社区人群分开。
西侧运动场及看台下方不设围墙,结合骑楼及玻璃幕墙设置了社会人员专用门厅,同时骑楼也为接送家长及社区居民遮阳挡雨。从流线管理上,将学生与社会人员流线完全分离。
向社区开放的图书馆延续了石林的形式
向社会开放的游泳馆
骑楼式灰空间也形成向社会开放、友好的社区场所。
骑楼式灰空间
校园空间的色彩设计也非常重要。设计师结合场地特点,精心考虑了蓝与绿的颜色交织,形成蓝绿自然过渡的极具滨海特色的校园色彩系统。
▲ 校园色彩系统
通过城市关系及场地特点获得的建筑形体空间,自然地将小学区、初中区、办公区、宿舍区等清晰分隔,但高效联通;并在精巧的设计控制下,形成极具“整体感”的城市形象。标志性的大尺度连续起伏的屋面与海湾环境相得益彰。
地下一层平面图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五层平面图
剖面图
剖面图
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深圳海岸学校
项目地点:广东深圳
业主单位:深圳市南山区建筑工务署
设计单位:上海联创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建筑团队:联创集团UDG十分工作室
用地面积:2.6万㎡
建筑面积:5.2㎡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