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科园林受邀参加了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共建共创,海绵典范”深圳市海绵城市建设优秀项目分享会。文科设计院生态所所长李文凤在分享会上以《光明区海绵城市试点区域海绵化改造工程——隐秘而低调的东长路》为题目进行了分享演讲。
2016年,深圳市入选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光明区凤凰城被选取为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区域。2019年由文科园林承接设计的光明区海绵城市试点区域海绵化改造项目承担着探索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海绵城市建设模式的重任。项目主要对试点区域内的东坑水和鹅颈水两大片区19个现状建设项目的海绵设施进行更新改造和景观提升,其改造的成果对海绵城市的建设和推广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项目区位图
东长路属于光明区海绵城市试点区域海绵化改造项目的子项目,其
位于光明鹅颈水流域15#排水分区,属于改造类项目。其交通主干道、双向六车道、道路纵坡2‰~8‰、道路横坡1.5%、机辅绿化带1.5~3.7m。
东长路平面分析图
暴雨时道路硬化的汇水面积大,排水管网压力大,路面易积水,雨水受污染直排,会加大水系水环境的容量压力,因此我们必须做好道路源头减排、雨水削峰调蓄、净化工作。
为解决道路局部积水的问题,有效缓解暴雨峰值情况下市政管网排水的压力,有效削减路面雨水污染物,设计团队以问题为导向,统筹控制目标,因地制宜进行设计:3.5m的机辅绿化带,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65%)和污染物削减率(60%)为主要设计目标;1.5m的机辅绿化带则以初雨污染物削减率(60%)为主要设计目标。
针对路沿石开口间距固定,收水效率低;道路绿化带机械下凹;植被层次单调,无景观美感等道路海绵改造中出现的痛点问题,各专业队员运用创新的思维和技术,有针对性地一一化解了难题,最终收获了项目的成功。
路缘石开口间距计算,提高收水效率
创新性海绵下凹做法
设计团队选择弃用常规的直线型或整体绿地下沉方式,采用以乔木为中心的曲线型下凹策略,仅在乔木靠机动车道一侧进行缓坡下凹达20cm,最大限度保护乔木根系。而曲线下凹方式能使土球直径达到150cm,在非机动车道一侧间隔布设浅沟型草沟,土球与其它方向的土壤仍相连,不影响土球稳定性。
海绵微地形
海绵微地形径流组织路线
机辅绿化带>1.5m,雨水口微改造+海绵微地形
机辅绿化带<1.5m,更换环保型雨水口
韵律感景观营造
(1)以常绿植物为基底,以色彩丰富的植物组团以一定间距打造视觉焦点,在人视角度上形成韵律感,丰富景观视角,避免景观层次单一化。
(2)以海绵微地形为基础,结合耐旱耐涝特性、生长高度开展植物品种选型。
(3)视觉焦点的位置选择:在满足视线安全的要求下,结合周边城市功能(如居住、商业以及公共服务等)、道路交叉口处适当位置增加景观要素,形成视觉焦点,提升城市形象。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东长路实景图组图
本项目代表深圳市参加了由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开展的“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绩效评价”汇报会。最终,深圳市在北京、上海等同批14个城市中脱颖而出,取得全国第一名的佳绩,为全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树立了典范;同时,深圳市还获得了绩效评价的中央财政奖励资金1.2 亿元,这就为后续光明科学城海绵城市的建设增添了助力。
2019年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开展的“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绩效评价”现场会议照片
东长路作为深圳光明区海绵城市试点区域海绵化改造工程中一个有代表性的节点,对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解决办法和宝贵的实战经验。海绵设计中工程设施、下凹集水与景观植物、微地形不再是对立面,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海绵设计不再是只有冰冷生硬的工程管网、“矮、矬、穷”的集水设施,而是可以与景观一样精致优雅,达到艺术审美的要求。
深圳光明区海绵城市试点区域海绵化改造工程的成功不是个例,文科园林还积极投身了武汉生态田园、三角岛生态修复、中康公园等一系列海绵城市的实践项目,并对园林景观与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汇编成一本《海绵城市与园林景观》进行出版,从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的角度,对海绵城市的概念、技术要点、具体操作与实施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实践,
为园林景观行业从业者的海绵城市实际建设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指导和便捷的参考范本,有利于试点区域建设项目“+海绵”理念,城市海绵化改造等经验在全市的推广,为夯实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基础,推动深圳市早日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贡献了一份力量。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