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成后的水街肌理 ©未形建筑
△
虚实相间的沿河界面 ©未形建筑
设计单位:未形建筑
项目地点:安徽宣城
建成时间:2021年6月
建筑面积:2148平方米
项目背景
旌德县隶属安徽省宣城市,古属猷州,位于皖南腹地,西倚黄山,东临苏浙沪,北枕皖江。旌德县生态优良,是“国家级生态县”,2016年旌德成为安徽首个“国际慢城”。
△ 改造后的水街 ©未形建筑
项目基地位于县城中心区,商业步行街入口处,紧邻徽水河,是徽水河畔形成最早的带状街市空间,也是县城中心区仅存的最后一小片历史街区。地块沿河东西长约110米,南北进深约12—25米,现状商铺50余间。基地内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木结构建筑和部分建国后的砖石建筑,均为历史时期的一般性民房,没有文保建筑;现状更是多已破败,各个时期的私搭乱建严重,面临被整体拆除的局面;现状商铺也仅有少量商贩使用,功能上也与县城区位属性极不相衬,传统积淀的商业和文化生活已不复存在。
△ 项目区位 ©未形建筑
△ 水街旧貌 ©未形建筑
设计目标
街区虽然没有文保建筑、历史建筑等珍贵遗存,但历经百年,旌德人的生活记忆早已刻画在每一块砖瓦里,这里有县城最早的杂货铺、常青店以及解放前地下党组织接头处等等。历史街区是城市历史积淀的结果,无论其形态肌理还是其所蕴含的文化属性都是今天最宝贵的资源,承载着旌德人的历史记忆。
△ 建成后的水街肌理 ©未形建筑
因此,规划设计的前提条件和首要目标就是梳理现状物质形态,保护及恢复历史街区的空间格局。同时,如何注入新的商业休闲功能,让街区重新承载起旌德人的公共生活需求,能够持续焕发新的生命活力,是本次规划设计的重要命题。
留保分析
规划设计从现状调研开始,设计团队对现状建筑逐个调研梳理,记录从院落到单体、构件甚至老牌匾、标语等每一处有时代、地域、文化特征的保护要素,结合专业机构的结构安全性评估,确定现状建筑的修缮、改造及拆除分类。设计尽可能保留了各时期的建筑主体,剔除后期的临时搭建以及无法利用的危房。
△ 更新改造过程生成图 ©未形建筑
设计概念
现状建筑虽然有些参差错落,但基本都有同向的体量,面向商业步行街,沿河一侧则是白色院墙构成的界面,形成了一定的秩序。依据留保分析拆除部分建筑后,规划设计以还原和强化场地原有的界面秩序为目标,置入两种类型的新体量:一种类型是与老建筑尺度近似的二层坡顶体块;另一种类型是低矮而连续的一层水平体量,以“围墙”意向串联新老体块,回应场地原有的历史肌理和记忆。
△ 新老建筑的空间关系 ©未形建筑
同时为了能够延展沿河界面的游览体验、增强沿河一侧的休闲氛围,设计还提出了三个概念:“海绵”界面、“夹缝”园林、“立体”街巷。
△ “海绵”界面、“夹缝”园林、“立体”街巷的设计概念
©未形建筑
△ 各功能体块的空间组织和类型分析
©未形建筑
“海绵”界面
底层商铺和系列庭院穿插布置,虚实相间,形成连续而有层次的空间界面以及丰富的空间和视觉体验。
△ 滨水界面 ©未形建筑
△ 沿河局部 ©未形建筑
△ 虚实相间的沿河界面 ©未形建筑
△ 层次丰富的街巷空间 ©未形建筑
规划设计在置入新体量时留出两条巷道,贯通商业步行街和沿河步道,同时将街区划分为三个组团。这样既形成宜人的步行尺度和空间节奏,同时延伸了商业流线,实现多重视线交汇的体验。
△ 老建筑沿河入口界面 ©未形建筑
△ 修复后的连廊空间 ©未形建筑
△ 连廊与建筑体量穿插关系 ©未形建筑
△ 穿过建筑的“街巷” ©未形建筑
△ 空中连廊 ©未形建筑
“夹缝”园林
景观、微园布置“见缝插针”,完成新与旧的过渡;转化消极的边角空间为可赏可憩的体验节点。
△ “夹缝园林式”空间类型分析 ©未形建筑
在不同的建筑间隙,自然形成了不同的“夹缝园林”空间。这些空间将建筑内外环境交织起来,消解了生硬边界的隔离感,街区的界面变得生动丰富,虚实之间提供了更多供游客获得参与感的场所空间。不同的景致主题,丰富了游览的体验感,也实现了不同的休闲场景。
△ “汀步茶院”入口空间 ©未形建筑
△ 花砖砌筑半透的连廊空间 ©未形建筑
△ 新老建筑围合的夹缝庭院 ©未形建筑
△ 室内看向”汀步茶院” ©未形建筑
“立体”街巷
一层屋顶平台串联新老建筑,形成双层“立体街巷”,拉长商业流线、丰富空间体验,同时提供不同高度的视角感知传统街区和徽水河风貌。
△ 转折的“立体”街巷空间 ©未形建筑
△ 新老建筑围合的二层休闲平台 ©未形建筑
△ 二层外廊空间局部 ©未形建筑
街区两端以两个保留较为完整的内向院落空间为起点和重要的空间节点,功能上设置对公众开放的木活字博物馆和旌德民俗博物馆。两个节点院落之间的新旧独立体块以零售店、小吃店为主。一层高的水平连续体量依场地变化,紧凑处为单片院墙的限定,较开敞处转换为两片墙界定的连廊空间,更为开阔处则加入功能性室内空间。
△ 新建筑与庭院的连通 ©未形建筑
△ 二层街巷看新老建筑 ©未形建筑
△ 与老建筑二层出口连通的街巷空间 ©未形建筑
长度方向上,低矮连续的体量结合实体与庭院的节奏变化,开合有律,形成层次丰富的连续界面。二层平台,在街区两端设置室外楼梯,实现首层与二层的串联,同时为二层店铺提供休闲活动场所,增加商业活力。
△ 串联一、二层公共空间的室外楼梯
©未形建筑
在复原及强化街区秩序的基础上,设计通过小尺度的空间开合变化,庭院、平台、连廊等一系列连续而流动的立体化公共空间类型的应用,创造丰富而生动的空间体验,还原传统徽州山水园林的慢生活场景,使更新后的水街环境能与周边居民、游客的生活生动地互动与融合,实现老旧街巷的新生,焕发传统街区的独特魅力。
△ 新老建筑间的夹缝空间 ©未形建筑
△ 老建筑二层出入口 ©未形建筑
材料与建造
整体建造的策略
保留建筑依据现状加以修缮,替换腐朽蚁蛀的木结构构件;楼梯、门窗等构件依原尺度、原做法更新加固;外立面以徽派建筑传统材料及工艺修缮加固,最大程度保留历史记忆。新建建筑则力求通过对传统建筑语言的现代转译实现建筑尺度、色彩与材料等方面与老建筑协调,但由新材料、新工艺创造出的当代审美。
△ 建造过程照片 ©未形建筑
△ 更新后的老建筑门窗 ©未形建筑
△ 老建筑一层室内空间 ©未形建筑
△ 老建筑一、二层挑高空间 ©未形建筑
△ 修缮后的老建筑屋架体系 ©未形建筑
新建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简洁的不规则坡屋顶形式、深灰色直立锁边锰镁铝金属屋面系统,与老建筑和而不同。建筑整体的色调,无论新旧,采用统一的白墙灰顶皖南特色。只是老建筑的白墙采用旧时的白灰做法,屋顶为小青瓦,而新建筑白色则采用质感真石漆,屋顶材料则采用深灰色铝板。新建筑的坡屋顶也同时体现出与老建筑的不同走向,两组屋顶分别向徽水河倾斜30度,体现对视野的暗示。新老建筑在统一之中体现出不同的细节与个性。
△ 新老建筑组成的连续界面 ©未形建筑
△ 新老建筑“和而不同” ©未形建筑
△ 小青瓦屋面映衬下的新建筑山墙
©未形建筑
△ 新老建筑隔窗对望 ©未形建筑
△ 新建筑内部空间 ©未形建筑
七号楼的建造
与其他老房子不同,两层高的七号楼是建国时期建造的,为砖砌筑墙体加三角木屋架的结构形式,平面方正。七号楼是整条街区体量最大的房子,功能适应性强,但年久失修,木屋架形式简易,设计考虑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对建筑品质进行整体提升。
△ 七号楼整体建造轴测爆炸图 ©未形建筑
△ 七号楼内部空间剖透视图 ©未形建筑
修缮改造主要集中在屋架结构和立面形式上,三角木屋架在保持原高度和跨度的基础上重新制作,保持原有特色和时代感;正立面形式单一的开窗改为一层退进为凹阳台、二层突出为凸阳台。阳台正面砌筑镂空砖墙形成半透的效果,完成立面进退的层次表达。
△ 立面“凹阳台”与“凸阳台” ©未形建筑
△ 更新后的三角木屋架下的室内空间
©未形建筑
△ 从室内看凹凸阳台的界面空间 ©未形建筑
十号楼:民俗博物馆
十号楼是在我们调研测绘时在众多私搭乱建中发现的,唯一一处保留较为完整的皖南民居“四水归堂”形制的房屋。设计在保留原有结构尺寸和形制的基础上进行恢复性改造。空间规划上,设计在前后院增设影壁,自然形成前庭后院,同时使得中轴线得到强化。修缮改造上,十号院木结构由于年久失修,施工时进行了落架大修。拆下来的构件按照编号进行保留、修复和替换,对破损的外部构造节点进行修复性改造,最终一座完整的三开间、三进院落的皖南民居得以复建。
△ 被私搭乱建遮蔽的院落 ©未形建筑
△ 民俗博物馆院落的轴测图 ©未形建筑
△ 民俗博物馆剖透视图 ©未形建筑
△ 改造后的民俗博物馆 ©未形建筑
在十号楼的两侧,我们拆除了私搭乱建和危房部分,利用图底关系重新设计了两处现代简洁、白墙灰顶的单层围墙式建筑,在空间上形成对十号楼前院的围合。同时,在东侧设置室外楼梯,游客可拾级而上进入二层屋顶平台,从二层近距离感受老屋的魅力。在这里,新老建筑相得益彰,主次分明,老建筑的价值得以凸显。
△ 修复后的传统木构造 ©未形建筑
△ “四水归堂”院落空间 ©未形建筑
△ 民俗博物馆西侧的新建筑空间
©未形建筑
△ 博物馆东侧的观景平台 ©未形建筑
△ 民俗博物馆山墙局部 ©未形建筑
△ 民俗博物馆背面局部 ©未形建筑
△ 老建筑复建木材质光影 ©未形建筑
△ 水街夜景 ©未形建筑
设计图纸 ▽
△ 水街平面图 ©未形建筑
△ 民俗博物馆一层平面图 ©未形建筑
△ 民俗博物馆二层平面图 ©未形建筑
△ 民俗博物馆北立面图 ©未形建筑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旌德水街的更新改造——传承与转译
项目类型:建筑/改造
项目地点:安徽省宣城市旌德县
设计单位:未形建筑
主创建筑师:李亚伟、武恕凡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李亚伟、武恕凡、李刚、汪小艳、芮媛媛、孙榕
业主:旌德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建成状态:建成
设计时间:2019年3月—2019年11月
建设时间:2019年11月—2021年6月
用地面积:2338平方米
建筑面积:2148平方米
其他参与者:
木结构修复设计:余国键
施工图设计:中国江苏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安徽省徽州古典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摄影:未形建筑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