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瞭望塔与老建筑并置,以轻介入回应断裂带山谷景观 ©土木石建筑
设计单位深圳市土木石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武夷山先锋岭
设计时间2023年10月
建筑面积438平方米
本文文字由设计单位提供。
缘起武夷山国家公园位于中国福建和江西两省交汇处,风景奇秀,气候宜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著名的游览胜地。2023年8月,福建省南平市政府举行武夷山国家公园一号风景道沿线14个节点的国际公开设计竞赛,设计团队在先锋岭科普观测塔的竞赛中拔得头筹。
△岭与塔的对话 ©土木石建筑场地
基地位于武夷山断裂带的山谷高地,南北向长80米,最宽处15米,四周被数米高的林木环绕。现状建筑位于基地中心,是三层框架结构,建筑的顶部设有圆形瞭望塔和科普监测仪器。高处的瞭望塔不仅可以观赏到郁郁葱葱的阔叶林和壮观的竹海,还可以看到雄伟的断裂带景色。但现有观测基地无论从使用功能,还是设施设备上都已无法满足新的观景展示和科普监测的要求,急需进行改造。
△现状观测塔与断裂带 ©土木石建筑
△场地现状 ©土木石建筑
横纵双塔
场地中原有建筑要求保留,在充分尊重原建筑纵向秩序的基础上,我们采取了一种横纵双线的方式建构新的空间秩序——“以一板一柱一梯构建一条横塔助其瞭望,以一墙一梯构建一根纵塔,满足科普观测。”垂直山谷轴线的“瞭望横塔”回应断裂带宏大的自然景观,精巧的“观测纵塔”兼顾原有建筑的垂直交通。原建筑改造后布置科普、智慧监测展厅及其他附属用房。
屋顶结合平台设自助茶水区,以传播武夷山当地茶文化。“横纵双塔”通过老建筑屋面链接,形成环路交通。新的横纵双塔以最小的体量介入场地,宛如两根轻轻拨动的丝线,在时光的摇曳中给予场所新的生命力。改造后的先锋岭科普观测站将是一所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场所,它在满足科普观测的同时,也成为了武夷山的自然展示中心。
△横纵双塔与断裂带对话关系 ©土木石建筑
△设计概念 ©土木石建筑
场地重构
除了构建横纵双塔与断裂带新的对话关系之外,我们对场地本身也做了空间和功能的调整。首先,以老建筑为中心,通过新增南北两条路径联通前广场和后花园,在前广场端部,布置半月形的露天讲堂,人们可以在这片自然的丛林下交流领悟,体会大自然的奥妙。在后花园,我们希望依托周边树木以景观矮墙塑造一个内向的宁静花园,将有异味的卫生间设置在花园尽端的林木掩映之中,既保证了主体建筑的洁净,又为来访者提供了私密且略带野生的体验。
△改造后的功能布局图 ©土木石建筑
△交通流线组织图 ©土木石建筑
△场地鸟瞰图 ©土木石建筑
△新的瞭望塔与老建筑并置,以轻介入回应断裂带山谷景观 ©土木石建筑
△南侧后花园 ©土木石建筑
△北侧前广场室外小讲堂 ©土木石建筑
空间之美
在构建完建筑与自然及场地的整体关系之后,我们开始聚焦于人在空间内部的体验。在正对断裂带的方位,标志性的横塔内部设置一条纤薄的观景长窗,将先锋岭断裂带壮阔的自然景观框入其中,为观景者提供没有干扰的沉浸式自然体验。人们在走走停停之间,领悟森林、远山、天空、雾霭、雨雪风霜,以及时间中的四季更迭之美。
△从横塔远眺断裂带 ©土木石建筑
△常设展厅 ©土木石建筑
△智慧展厅
©土木石建筑
自然建造
随着设计的深入,我们尝试用自然建造的观念来提供设计落地的可行性。结构设计上,我们进行前期咨询,为横纵双塔建立用钢结构搭建的可能性;建造上,我们将建筑构件化整为零。在工厂里把建筑构件先行预制,再通过车辆将小尺度构件运至场地进行组装。从而减轻现场建造的难度;日常使用上,考虑到全玻璃的横塔室内会在夏季产生过高的温度,在不破坏观景感受的前提下,我们尝试设计一种新的构造节点以解决自然通风问题。钢结构的轻量化、预制构件和被动式的节能设计手段,其目的都是让建造行为本身对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带来最小的扰动。
△横塔拆解图 ©土木石建筑
△横塔自然通风原理图示 ©土木石建筑
结语
线塔不仅仅是一个物,更是重构人与自然关系的媒,它界定了先锋岭周边几公里范围内的自然场域。向外,它是场域内独特的点睛之笔;向内,它成为一个人们探索这片自然场域的发生器。我们希望武夷山一号风景道能通过更多的像先锋岭观测塔这样针灸式的节点设计,潜移默化地启发、影响、发展人们对武夷山自然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双重认知。
△季节更迭图 ©土木石建筑
△横塔与场地 ©土木石建筑
△竖塔 ©土木石建筑
设计图纸 ▽
△总平面图 ©土木石建筑
△剖面图 ©土木石建筑
完整项目信息
项目名称:线塔-先锋岭观测塔
项目类型:建筑改造
项目地点:武夷山先锋岭
设计单位:深圳市土木石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主创建筑师:杨期力、白岩
设计团队完整名单:李鹏飞、王祖梁、王栋
业主:南平市政府
建成状态:国际竞赛一等奖获胜方案
设计时间:2023.08-2023-10
用地面积:1350平方米
建筑面积:438平方米
结构咨询:刘粟 / 北京首昂建筑结构工作室
编辑
/宋轶文(实习生)视觉
/ 饶安林
校对
/ 李博超
本文由
土木石建筑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