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介绍
“体育是生活的隐喻,生活是胜与败的平衡。”从6月24日 至 10月2日,「JOA开间建筑」团队参与了意大利都灵体育馆以及周边Mappano区域规划设计竞赛,入围最终获奖名单。本文则是对此次竞赛作品的详细解读。
△ 点击图片,查看赛事介绍
"Grid" & "Archipelago"
路德维希.希尔伯森 (Luidwig Hiberserimer)所强调了城市构成的两种极端状态:一种是”Gird” ——城市整体规划链接城市形态与城市生产与经济的驱动力,另外一种是“Archipelago” —— 对于个体化可容纳活动单元的定义。
“Grid”除了城市形态,更多反映的是城市状态。
例如在IIdefons Cerda巴塞罗那133米 x 133米内所演绎的技术性网格系统中,Cerda为网格城市体系定义了一整套经济有效的科学算法,他将一个宗教的中心放置在每九个区块内,一个市场出现在每4个区块内,一个公园出现在每8个区块中,一个医院出现在每12个区块中,城市密度通过每公顷250位居民来计算。城市形态为了架构一种潜在的无限性链接,在旧的巴塞罗那市中心及其它周边的城镇,奠定了工人阶级的生活状态的核心地位,但缺失了具有代表性的地标建筑,这抑制了作为城市代表权利的政治力量。
IIdenfons Cerda 巴塞罗那总体规划
“Archipelago”是另一种城市状态,通过特定的单体形式组成,并且与总体性的城市规划形成明显的反差,缺少更多强硬的个人主义。
例如尼区克 (Gunter Nitschke) 所强调的日本的各种文化现象,源自土地划界 (land demarkation)的过程。其存在于两种形式,内陆地域性土地划分(Conti-nent-based demarcations), 外岛状式的土地划分(island-based demarcations),尼区克对于最能表达(包被的)土地的字眼——岛(Shima)的定义,源自对于土地“占有记号”所给予的命名。在这种占有记号里涉及更多的是文化,政治,以及经济的历史痕迹。例如: Hashima island(军舰岛), 是二战期间日本经济输出的主要来源。后由于煤矿产业的复兴使得人口急剧增加至5000人,到1975年,后岛内人口清零。在Archipelago城市形态中,摈弃了自上而下的整体性规划手法,突出每个单体的个性与特征,形成一种跟网格系统全然不同的城市形态。
Hashima Island (军舰岛)
△日本岛状土地划分
“The city of the captive globe” (1972) ——两种极端状态的叠加。在城市化的图景下,一群形状各异的先锋主义建筑(或者说雕塑)聚集在统一有序的轴网下,库哈斯称之为已建造的“意识形态”。描述一种城市状态,通过高密度的聚集,自发性的爆发在所规划的场地上,并且巧妙的结合了科学技术。曼哈顿项目的网格代表了一种潜在无限延展性,每一个单体都坐落在一个被抛光的石头上,库哈斯称之为“意识形态的实验室’,形成多样化都市的潜意识。库哈斯称其模型为“Archipelago”;网格系统比拟为“海洋,然而每一个地块则称之为“孤岛”。
The City of the captive globe
“The city Within the city”——一种宣言“Where there’s nothing , everything is possible. Where there is architecture , Nothing(else) is possible“——Rem Koolhaas
60-70年代,个人主义领域和城市邻里关系宣扬更具有多元性的个人特征,根植于大都市之中。当时,极少的城市规划项目试图去解决城市危机,从“城市未来增长问题”转移到“关注未来城市紧缩问题”上。RemKoolhaas在1985年所写的《ImaginingNothingness》论文中,提到对于“群岛城市”概念的介绍,然而,”Thecityofthecaptivegolbe”与其导师OswaldMathiasUngers早期城市发展的理论有密切的联系,1977年OswaldMathiasUngers提出了“绿色群岛形态下的柏林“,所面对的是城市化进行中人口缩减的问题,提出未来的柏林城可以被两种相反的城市发展趋势所影响,一方面是城市值得增强的部分,另一方面是需要推倒重建的部分。这个假设展现了未来欧洲大都市的规划蓝图,从而消解城市的中心性:许多历史遗留的次中心未来将悬浮在更大尺度的城市化场域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立面将会成为掩盖非城市化现实的面具,无处不在的存在城市中,失去其应有的价值。“群岛城市”的概念通过“Thecitywithinthecity”实践尝试,运用相关联的特殊角度重新审视了建筑在城市中的角色。然而,对库哈斯来说,“群岛城市”提供了“未来欧洲大都会的发展蓝图“,更加缓和了被视为持有传统公共空间的城市中心区域与其周边分散化区域之间的张力。“群岛城市”的概念成为一种系统性的“碎片”,清晰解释了对于一种社群的架构,这种社群是继承了纯粹的个人主义,但并没有打破个人主义的自由度。”Thecitywithinthecity和”TheCityofthecaptiveglobe”在同等情况下代表了一种解决欧洲大都市城市变化的理想工具。
The city within the city
“罗马城”的理想化状态存在于它的无限性,这种无限的秩序并不是一种无限网格,而是一种无限的簇拥,同时,这种簇拥的性质是通过时间的累积。诺伯舒兹(Christian Norberg Schulz)所描述的罗马城是一种“存在抽象的秩序”。
然而在皮拉内西(Piranesi)的胜景图集中,Scenographia Campi Martii 表达了一种夹杂时间纬度的乌托邦,并不是阐述在某一个时间点,而是通过并峙拆除(destruction),恢复(restoration)和重建(reconstruction)的建筑组合对罗马城的建设进行了重塑。
这些遗留的古迹可以被认为是城市建设更新的延续和核心导向,在皮拉内西(Piranesi)的Ichnographia Campi Martii图中是概括式的体现。图中将现存的罗马城以及Piranesi想象出的罗马城并峙,展现惊人的表达力。这种表达方式深受Flaminio Nardini, Bonaventura van Overbeke以及众多中世纪古罗马平面绘图风格的影响。在这些图中,罗马城是一个被遗弃的城市,只有几座纪念性建筑遗址漂浮在空地之上。这种描绘方式在莱昂纳多·布法利尼 (Leonardo Bufalini) 的罗马城市地图中也有所体现,而后经佐云尼·巴迪斯塔·诺利 (Giovanni Battista Nolli) 进行重新绘制。图中左半部分是现代化新城,台伯河定义了街区骨架,并形成了紧凑的城市底图;右半部分则由古罗马建筑构成,每一座建筑都像是漂浮在各自的孤岛之上,脱离于城市网络而单独存在。佐云尼·巴迪斯塔·诺利 (Giovanni Battista Nolli) 以这样的方式描绘了一个“辩证”,对立却又共存的城市形态。相比之下,Piranesi认为要建立新的罗马城,就必须取代罗马城现代的部分,而新旧罗马城之间则应该通过遗迹来建立联系。
Ichnograohia Campi Martii,Piranesi
△Scenographia Campi Martii,Piranesi
△Fabio Calvo “Antiguae ubis Romae cum regionibus Simulachrum, 1527”
△Giovanni Battista Nolli Map
在城市建设的众多案例中最为成功的是利戈里奥 (Pirro Ligorio) 绘制的 "Antiquae urbis imago of1561" 成为了皮拉内西(Piranesi)的先行者,他认为废墟并不仅仅作为历史遗迹的证据,更是新城建设的基础和依据所在。
罗马城的主体也并不是街道网络,而是由那些穹顶,金字塔,方尖碑,圆形剧场,马戏团等曾在历史上辉煌一时的公共建筑所构成的。
这些褪去昔日色彩的古建筑代表着古罗马不同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传达着各自的场所精神。因而古罗马城的更新过程就像是昆虫脱壳的蜕变,重新规划的罗马应由一个个留存下来的单体 (古迹) 所构成,而并非推翻所有进行全新的规划。
而这之后,政治制度的介入试图打破罗马城原有的秩序,将罗马城带入了墨索里尼 (Mussolini) 法西斯政权下所谓的"新罗马"。
△利戈里奥的”Antiquae ubris
imago of 1561
墨索里尼 (Mussolini) 企图建立一个强大的罗马帝国。一战后,墨索里尼 (Mussolini) 在米兰成立了自己的法西斯政党,逐渐构成意大利的主要政治力量。墨索里尼 (Mussolini) 十分痴迷于重建罗马城,希望新罗马城成为古罗马与法西斯主义的结合,成为西方世界的中心,吸引各地的游客, 以恢复往日的辉煌。重建的第一步:清理历史遗迹周边的空地,从而更好的展现建筑的宏伟;第二步:这些空间的尺度需要满足城市发展以及公共交通的需求;第三:以纪念墨索里尼 (Mussolini) 和法西斯主义为宗旨,并将古罗马与现代建筑风格的结合。
墨索里尼 (Mussolini) 提出的城市建设导向给予了建筑师很大的发挥空间并极大的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随后,一个庆祝法西斯主义的博览会法西斯革命展览在罗马举行,博览会建筑充分展示了墨索里尼 (Mussolini) 的法西斯主义以及现代化的建筑风格,成功的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1941年,意大利在罗马南部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大型世界博览会,博览会以建筑群的形式展现了和平友好的宗旨,其平面布局强调了纪念性,轴线和平衡,以网格道路的形式展现了建筑群的现代感。按照墨索里尼 (Mussolini) 原本的规划,街道两旁的建筑应为玻璃和钢筋材质,但由于战争时期材料匮乏,这些建筑并没有在战前完工。1942年后,墨索里尼
(Mussolini)
的军事梦想就此破灭,大量的难民涌入博览会建筑群,部分建筑材料被人们移作他用。1951年,政府决定重新修整这些建筑,改造为高档住宅区,购物中心以及博物馆。
△EUR模型
△EUR部分建成的鸟瞰
△墨索里尼的政治宣言
△palace of Italian civilization
墨索里尼(Mussolini)的集权主义影响了罗马城的建设,同样,都灵城市的转变也受到了一定程度下的集权主义意识形态的控制。从1921-1939年,随着FIAT公司的不断垄断扩张,都灵城市的人口数,迅速的从50万人涨到70万人,并且FIAT的创始人Giovanni Agnelli 跟墨索里尼
(Mussolini)
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使得工业化生产驱使城市发展受到极大的政治扶持。决策者认为都灵应该逐渐适应并利用全球化趋势,建立更多具有吸引力并带动经济效益的产业,着重提升城市形象。
在众多的形象中,都灵代表着福特工业城的原型,在发展很大程度上受FIAT的影响。都灵的工业发展始于19世纪70年代,1865年,都灵的首都职能被佛罗伦萨取代,为了避免经济危机,众多商人和决策者决定将科学技术作为城市发展的新方向。在19世纪70-80年代之间,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科研资金并用于建立高校的合作关系,随后 FIAT (Italian Automobile Factory Turin) 得以成立并逐渐发展壮大,直到1914年,FIAT所生产的汽车数量占到意大利总产量的50%。人口的逐渐迁入的劳工数量的增加,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的进一步完善,也渐渐拉开了贫富差距。一战后,政府对军事武器需求量的增长,FIAT的劳工占城市总劳工数量的四分之一。由于FIAT的创始人与政府关系紧密,并为FIAT的员工提供完善的社会福利体制,并在战后经济增长阶段逐渐发展成为小型社区模式,住宅,退休劳工公寓,以及为在职母亲和儿童服务的托儿所等基础设施,这也使得许多来自意大利东部和南部城市的公民涌入都灵工作生活。人口的突然爆发造成城市基础设施的超负荷,公共交通,住房需求等服务设施很难在短时间内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并触发了罢工抗议。而1973年的石油危机造成了大规模的经济缩减,很多工厂也受到了影响,1980年,FIAT迎来了最大的危机,大量劳工面临失业风险,移民难以承担高昂的生活成本,本土居民与外来移民的社交关系趋于紧张。
而伴随着科技发展,城市从单一的工业向多维度的制造业发展,FIAT也逐渐失去了其主导地位。随着都灵的新一任领导人继任,市民呼吁希望能领导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转向非政府组织,比如大学教授卡斯特拉尼(Valentino Castellani),卡斯特拉尼认为城市的更新需要提升民众对于城市建设及未来展望的参与度,并于19世纪80年代末展开了围绕城市更新的话题讨论。于是,都灵在1988年建立了第一个城市书展沙龙,1993年,位于灵格托的FIAT大楼被改建成为集休闲,购物,商业创新于一体的娱乐中心。
△Lingotto - FIAT工厂
△1907-1908“都灵之兽“ FIAT经典款
1995年,随着一个个项目的建成,都灵迎来了45年以来的第一次城市规划,提出重新分配工业用地来划分城市并鼓励私人开发,并围绕FIAT开展对于零散的工业区域进行重新规划。这种规划模式确保了私营与公营之间的合作交流,也增加了公众的参与度。
历史上,城市铁路线阻隔了都灵的工业区以及周边的劳工社区与城市其他区域的连通,决策者决定将铁轨拆除,建立一条长为12公里的六车道公路,并将这条路定位为都灵的城市骨架,重建沿路分布的棕地以建立一种新型社区。
社区面积的一半划为住宅区,一半作为公园和商业区。这种将碎片化的废弃地重新纳入城市结构的规划受到了都灵地铁线建设的影响。
1998-2000年,都灵开始制定经济方向的战略计划,由斯特拉尼 (Valentino Castellani)主持工作,其团队秉持着开放的思想和政策创新,因而在规划工作中借鉴了其他很多城市的发展模式。战略计划制订美好的发展愿景:欧洲未来的大都市,资源型城市以及高品质生活智慧城市。
这一战略计划希望通过提升都灵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消费者,从而提升经济发展。第一个都灵城市发展规划战略也提出要将都灵发展成为集经济,旅游以及体育为一体的中心城市。发展规划文件“面向规划” (Towards the Plan) 中决定,将河流,阿尔卑斯山,巴洛克建筑,萨沃伊宫,葡萄酒和“慢食”文化,纳入都灵旅游业的独特资产,以强调都灵这座城市的文化事项,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由此,发展旅游业和提升城市形象成为城市发展的首要任务。
2006年冬奥会的举办,促使了各个体育项目的建设,也提高了承办各项国际赛事的能力,结合尤文图斯球队在意大利乃至世界的影响力,体育运动成为了代表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介于此次设计场地的特殊位置,将成为未来更为重要的标志性节点,将多元化,集中性的注入到城市的传统血脉之中。
△2006年都灵冬奥会主场馆
△尤文图斯FC主场
Sport Archipelago
“运动群岛”Sport Archipelgo 建筑群的设计依据来源于两个维度的考量,区域性尺度和地方性尺度。也重新来代表了两种城市状态的叠加。区域性指基于都灵城市的大尺度的考虑,城市化的发展使得Mappano小镇的发展规划也被列为都灵市规划的统一范畴中。
之后尤文图斯体育馆的建立和体育文化的发展带动了高速公路和机场的建设,激活了Mappano小镇以及都灵片区,形成了Mappano小镇的有机城市形态和都灵城市的网络式布局形态的叠加结合。地方性尺度则是基于Mappano小镇的小尺度考量。建筑群的场地环境受到当地体育设施和青年活动的影响,并依据当地的人群结构和体育馆的服务需求选定了建筑所需的多样化功能,以都灵的工业属性作为出发点展开对于体育运动综合体的研究。新规划的两条道路连接两条高速公路与都灵市区以及周边相联系,并将场地划分为三个区域,区域1服务于Mappano小镇居民,区域2为都灵的各项体育赛事所服务,区域3则以商业购物为主。并在体现各项体育运动设施的分布中,以运动群岛 “Sport Archipelago”组合状态作为出发点,每一个建筑的形态与体育活动的性质,用途,场景和参与度息息相关,包括竞技场,游泳池,射击馆,篮球馆,滑板场,体育俱乐部,马戏团,攀岩场地和购物中心等。其中竞技场位于区域2,作为场地中最为标志性的建筑存在,其余建筑单体周边保留一定的空间,更进一步的强调建筑孤岛“Sport Archipelago” 这一属性,这些建筑看起来彼此独立,却又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关联,建筑周边的场地也为未来开展体育活动创造可能性,使得每一个建筑群岛成为展示体育赛事活动的独特舞台。
△ 场地整体构成
©JOA开间建筑
△场地分期策略
©JOA开间建筑
△场地交通链接
©JOA开间建筑
△场地区域划分
©JOA开间建筑
△场地主体标志性建筑
©JOA开间建筑
△场地两种状态叠加
©JOA开间建筑
△运动群岛
©JOA开间建筑
各运动场馆列表©JOA开间建筑
各运动场馆
列表平面©JOA开间建筑
主场馆分析图解©JOA开间建筑
主场馆平面图©JOA开间建筑
△ 主体育馆效果图
©JOA开间建筑
△ 体育馆入口
©开间建筑
JOA开间作品往期内容
项目名称:都灵运动场项目设计
项目类型:竞赛
项目地点:意大利都灵
设计单位:JOA开间建筑
设计团队:王开,陈洸锐 ,李爽,鲁文静
设计时间:2019年
主场馆占地面积:15,000
一期用地开发面积:540,000㎡
二期用地开发面积:
125,578
一期内不可建用地:118,992㎡
一期内保护建筑用地:6,362㎡
一期总建筑面积:
96,627
主体育馆总建筑面积:
13,070
住宅总建筑面积:38,000
总建筑单体个数:24个
总住宅个数:17栋
主场馆总座椅数:6550座
编纂|李爽,王开,沈心
JOA开间建筑官方网站: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