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称:Philippines Typhoon community center
位置:菲律宾
设计公司:Eriksson Furunes, Leandro V. Locsin Partners
2013年11月8日,史上最强登陆台风之一的超级台风“海燕”袭卷菲律宾中部地区,毁坏了超过四百万农户,并导致数千人遇难。台风带来的巨浪夷平了由非政府组织 Streetlight 和三名建筑专业学生于2010年非正式建造的海堤与学习中心。Streetlight 组织在灾害中帮助受灾家庭与儿童,并于不久之后重新开始其就业与教育项目。Alexander Eriksson Furunes 与他的两名合作者—— Sudarshan Khadka 与 Jago Boase ——受邀在 Tagpuro 的安置地重建 Streetlight 组织的工作室、孤儿院和学习中心。这个曾经仅有200农户居住的小村子,其人口在市政府的安置规划中被调整为原来的十倍。然而这突如其来的人口增长并没有得到与之协调的谋生机遇以及必要的供水、卫生与电力设施。矛盾与冲突在这一地区逐渐增加,比如有些家庭感到在新的住房与社区中缺乏归属感,于是问题就变成了我们该怎样共同工作,并在安置地范围内结合规划与设计方法搭建一些符合当前条件的设施。
社区安排了一系列的工作坊,用于构思新建筑的设计、功能与实施方案,并辨识当地可用的材料与建造技术。经过绘图、建模以及原尺寸实体模型的制作,社区中形成了一套共用的设计语言用于表达、协调对问题的观点和解决措施,而这些观点与措施对于社区归属感的形成十分重要。体会过台风带来的狂风巨浪的野蛮威力,他们发展出 “open & light”和 “closed & safe” 的理念。因此,厚重的混凝土体块将用于在台风期间提供遮蔽,而通风的轻质木材结构将用于自然通风,并可以使强风通过建筑。孤儿院由三个上述的混凝土体块构成,容纳了位于第一层的厨房和厕所以及位于第二层的卧室。供白天使用的通风良好的娱乐活动空间位于体块之间。学习中心的体块中包含了音乐室、图书馆、厨房、厕所以及教师房间,体块之间为教室和用于唱歌、舞蹈、剧场的空间。Streetlight 组织的工作室也作为就业训练中心使用,包含三个容纳会议室、厕所以及一个管理员办公室的体块,并在开放空间中设置共享工作空间。
建筑物搭建在位于 Tagpuro 正中心的一块4公顷的场地上。场地内生长着为原有的家禽养殖场遮阴的椰子树和桃花心木,而养殖场已被台风损毁。这些树木存活了下来,用于引导主要的流线方向,以及作为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分隔。沿着东西方向的轴线、朝向新的建筑物,利用树木增加了额外的遮阴,使得在热带环境中最小化热量的获取,并引导盛行风向的微风来提供一份惬意。
设计方案
探索了真实的物质性、手艺、富有表现力的建造法,以及本土的敏感性。通过对材料和建造方法的仔细选择并考虑其被当地工人采用的潜力,该建造过程成为了一种能力塑造与谋生训练的模式。新的建筑物为社区新老成员提供了许多集体活动需要的空间。该项目探究了一种参与型、以社区为本的设计过程,提供了一个辨识共享价值与共享意义的平台。
菲律宾台风后的社区中心外部实景图
菲律宾台风后的社区中心外部夜景实景图
菲律宾台风后的社区中心内部实景图
菲律宾台风后的社区中心平面和立面图
菲律宾台风后的社区中心示意图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