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绍兴文理学院河西中心区
位置:浙江 绍兴
设计公司: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设计总负责人:董丹申、莫洲瑾
工程负责人:胡慧峰、章晨帆
建筑设计:曲劼、陆钊扬、孙云佳、伊曦煜、余旭光、蒋亚静、翟雨森、蒋婉瑜、严加隽
结构设计:金振奋、李少华、张沈斌、吴强、戎子涵、钱梦必
给排水设计:易家松、桑松表、席斌
电气设计:李平、吴旭辉、冯百乐、徐松杰
暖通设计:潘大红、易凯、毛希凯
幕墙设计:白启安、申国赛、余平、葛敏霞、王佳伟
装饰设计:楚冉
景观设计:孙洞明、楼炫炭
智能化设计:杨国忠、陈佳、张武波
灯光设计:王小冬、孙国军、付勇
建筑经济:褚铅波
摄影师:赵强
在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当下,从城市到乡村,面向存量的规划和设计越来越普遍,城市更新成为了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大学校园的建设经历了二十多年合并综合性大学、规划大学城、学科资源输出成立外地分校、拆旧建新等诸多快速扩张模式后,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开始重新认知老校园在“文化传承”、“大学精神”、“校城融合”中的独特价值,老校园的更新改造带着更加复杂的问题和更加厚重的期望慢慢进入这个时代。初次与绍兴文理学院相遇是一八年的夏天,道路两侧种着成列的栾树,枝叶在四层楼处相互搭接,削弱了酷热的阳光。河西中心区的蓝白色的立面在阳光下显得清新明亮,屋顶处的三角玻璃屋面是整个组团的标志性符号,中正端庄的组群构架,显现出前辈建筑师扎实的建筑功底。
该建筑群的功能将从理工组团置换为文科组团,业主希望我们团队对组团的更新在满足新的功能需求的同时也能彰显绍兴特色。带着业主的意向要求,我们穿行在组团的各个建筑单体之间寻找这次设计的破题之点。我们团队将目光锁定在理工楼与志廉楼之间通过两座廊桥所围合而成的中心庭院。风则江支流穿廊而过,一座白色的小亭子落子于庭院的中央,石埠头向两侧延伸,岸边的垂柳将枝条轻轻探向水面,一叶乌篷船静静的依靠在埠头边,随着风,随着柳枝,轻轻的浮动。这组场景像极了周作人先生在《乌篷船》里面所描绘绍兴,就着夕阳,乘着小舟穿行在白墙黑瓦的街巷间,去往乡下听一场旧戏。在经过与系列的实地调研和讨论后,同时将“以礼塑形,以乐修性”作为设计策略。
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校正是传承文明的优质载体。同时绍兴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也将礼乐文化根植于各个角落,现如今保存完好的台门建筑与书院建筑就可以感受到礼乐文化的存在,台门建筑形制严谨讲究与现状的中正格局呼应,通过“起承转合”设置四大礼仪性节点,强化总图轴线,体现“礼”的空间形制。另一方面向书院建筑学习,灵活组合庭院与檐廊空间,诠释出“乐”的空间氛围。同时提取绍兴建筑特色,将黑白色调为主的建筑色彩,到埠头、戏台、檐廊等建筑形式,再到丝竹台门、斗拱藻井等建筑细部,将其以不同程度的方式演绎,植入更新设计中。相信时间会把这一簇崭新慢慢融入校园、揉进岁月。且听风吟,静待花开……本项目承载着“绍兴大学”功能迭代、城校融合、文化彰显的重要使命,同时又面临各种改造的技术问题和教学施工相互交叉的矛盾,建筑师全程驻场参与完成这项为期两个月立面改造面积为七万多方的更新工程,项目竣工后基本实现了“水墨交融”的特色风貌和“礼乐相成”的文化精神。期望以此河西中心区的改造为例,为老校园更新类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绍兴文理学院河西中心区外部实景图
绍兴文理学院河西中心区室内实景图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