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ZAD庐江新二中项目The Lujiang New Second Middle School
传统的校园建筑设计,仅以满足基本教学功能为目的,但随着新课改时代的到来以及当代学生的世代特点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向新的模式转变。因此,校园建筑除了满足常规的功能性要求之外,也带来了一些新需求。
例如,户外的自然空间、无处不在的交流场所和新型的开放空间成为新时代校园设计的关注点。种种这些要求和特点,产生了新校园的模式。庐江第二中学新校区项目(以下简称“新二中项目”)正是深总院合肥分院在这方面的一次尝试。
走向新校园
1. 文化传承
新二中项目承担着一种人文需求,新校不仅是一座学校,更应是一个具有文化内涵的小社会。
2. 多元开放
新校园模式要求学生能够户外了解自然、在“小空间”交流学业、在校园生活。因此,充满自然和趣味的开放空间成为今天中国城市学生所迫切需要的东西。
3. 文化空间
林荫道、大草坪是许多人对学生时代最深的回忆,我们在设计方案的主入口力图重现这一场景,以形成学院的文化特征;
4. 公共空间
避免很多新校建设中的大广场之类过大尺度的公共空间处理方式,将空间分解,并进行级配,使每天进入 校园的师生都经历从开放空间到半开放空间,再到具 体使用空间的层级变化,达到心境的梳理。
▲庐江新二中视频
▲校园鸟瞰
重构校园 - 自然的空间序列
1. 传统轴线和自由轴线
新二中项目占地 34.7 万 m² ,其中可建设用地 21.4 万 m² ,公园用地 13.3 万 m² ,校园用地被城市公园切割 为不规则的两部分。就场地设计而言,设计除了要满足教育建筑通常的功能要求之外,如何平衡好建筑与公园的关系也是重要挑战。
南北向的“学术轴”和东西向的“文化轴”,打通城市和自然界面,构成校园主体规划架构,同时将用地划分成三个功能主团,其中教学组团以院落空间的形式沿“学术轴”次第展开,生活组团与教学组团被“文化轴”有机分隔,两轴交汇处设置校园核心建筑—图书综合楼,统领校园。本项目的基地得天独厚,拥有公园和湖面这样丰富的自然景观,第三条自由轴线—“活力轴”—在校园和公园的交界面处形成。
作为一所与公园伴生的校园,我们特别重视校园与公园交接界面的处理。运动设施、室外剧场等多种类型活动空间以丰富的形态沿交界面展开,提升校园活力。校园与公园参差交错,互生共融,使得秩序与自然平顺过渡。
▲校园活力轴
2. 自由秩序、空间突围
除了思考教学空间的秩序性和公园空间的自然性之外,如何融入城市与社区、创造知识生产与文化交流空间也是本项目设计的重点。因此,我们提出自由秩序、空间突围的设计手法,一条游离于公园和校园之间的功能性景观轴线串联起阅读中心、社团活动室、草坡、步行道、景墙等,共同构成具有文化氛围的第二课堂。
▲交错的校园与公园界面
▲国际部鸟瞰
我们突破平地设计思维,通过对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有效解决建设用地与公园用地间的较大地形高差问题,同时设置校园非机动车停放区以及学生活动空间,顺应原始地形,减少土方量。通过下沉庭院与采光井的设置改善半地下空间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效果。
▲航天馆采用覆土建筑手法隐于公园中
校园,不是筒子楼
建筑学发展到现代以来,“效率”成了最大的口号,教育建筑也未能免俗。我们经常看到规模庞大的营房式、鸽子笼式的学校项目,这些机械般的校区完全忽视了使用者的诉求。如果说教室空间是一个固态的空间,那么更多可供探索的流动空间才是校园建筑空间的精彩所在。
1. 自由空间
在教学区和生活区,虽然空间结构是用轴线来约束的,但我们在首层植入了小剧场、小森林、山丘、跑道、运动场和农田等空间,像是在知识海洋中的一座座岛屿,为小群体提供可互动亦可独处的空间。我们希望提供给学生自由的、非中心式的、通透的物理环境,能激励并影响当代教育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2. 覆土建筑
在方案设计进行到八九成的阶段时,规划已基本确定,此时业主方为了打造有航天特色的学校的目标,要增加一栋航天馆,这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在对比了 十几版方案之后,我们最终决定在水边做一栋融入自然的覆土建筑。航天馆的设计采用“三叶草”式的总图形态,三个叶片朝内掀起,形成内部围合庭院,外围 分别和道路、运动场以及水面标高衔接。最终形成内敛而包容的建筑形体,不仅避免了局促场地带来的建筑压迫感,同时又为师生提供了一处趣味性十足的屋顶绿化平台。
▲校园与公园伴生
3. 院落空间
院落空间是本次设计空间构成的母题,传统院落空间符合学校对于高效组织教学流线和交通体系的诉求,其围合而成稳定且安静的空间也为师生提供更为舒适的教学和交流环境。各组团庭院以“文思”“文荟”“文博”“文晟”为名,并赋予不同的景观主题和空间节点,使得庭院这种匀质空间也具有区别性和辨识度。
东侧设计为相对独立的国际部,退台式设计呼应周边城市关系,并削弱对街角空间的压迫感。首层结合食堂、报告厅和门厅等公共功能,设计为架空空间,强化庭院间的空间通透性。
4. “π”型楼梯
我们把常规的剪刀梯经创新而成独特的“π”型楼梯,使楼梯产生了更多的路径方向和停留空间。这样,楼梯不仅作为疏散使用,还串联了各个教学组团,并承载了诸如集会、交流、展示、演讲等更多的课余活动。
▲校园礼仪广场
▲教学组团
城市角色 - 开放与共享
在城市中,如此大体量的学校还需要承担服务社会大众的功能,因此设计中将室内运动馆、礼堂、航天馆、操场等功能沿建设用地外边界设置,结合校园管理系统,使得这些功能得以对社会分时开放。
公园是校园和社会的缓冲空间,因此我们在公园中设置了亭台楼阁、榉树广场、环湖跑道等共享空间,在不同的时段分别向校园和社会开放。在保证校园安全的前提下,创造出拥有田园空间、林下课堂的活力校园。
▲风雨操场
▲校园内景
▲活字印刷演变的立面形式
▲立面细部
▲图书综合楼夜景
校园美学
考虑到高中阶段学生的审美特征,建筑造型整体风格端庄典雅,又强调几何构成和体块穿插,对建筑细部的推敲突出建构性和韵律美。
校园中部分公共功能的建筑采用相对活跃的形体以丰富建筑风格的多样性。建筑色彩以浅灰色作为主色调,各年级组团以不同的色彩加以区分。
▲国际部主入口
▲国际部庭院
▲退台处理呼应周边城市环境
▲宿舍区
▲教学区首层架空空间
▲图书馆内庭
绿色建筑措施
在当今双碳、抗疫的时代背景下,舒适、绿色和低碳的校园环境十分重要。本项目按照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中绿色建筑二星级要求进行设计。在教学区,通过横竖变化的遮阳构件和通透的穿孔板栏杆,保证空间的热舒适度和空气的流通顺畅。
在宿舍区,“坡屋顶”式的屋顶构架很好地解决了屋顶隔热问题,同时结合连廊位置的穿孔板遮阳设计,提供柔和的通风和日照。可再生能源应用方面,新二中项目中的宿舍和运动馆有稳定的热水使用需求,考虑使用可再生能源提供生活热水。结合项目情况,采取太阳能辅热、空气源热泵主热的集中式热水供应系统。
集中设中空管式太阳能集热器,置于风雨操场、宿舍屋面。项目选用每组集热面积2m2的太阳能集热器,共设置471组,其中381组给宿舍公共浴室淋浴提供热水,90组给风雨操场淋浴提供热水。太阳能平均每日可提供29t生活热水供淋浴使用。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40.75t,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2.76t。
环境保护方面,项目用水包括建筑用水、路面冲洗用水、绿化灌溉用水三大类,其中路面冲洗和绿化灌溉用水可以使用雨水代替。项目设置600m³雨水收集池,收集场地雨水净化处理后提供全部场地的绿化灌溉用水和道路冲洗用水,年雨水总利用量为22136.42m³,项目每年雨水总收集量为42297.18m³,收集雨水可以满足全年的使用需求。
地下车库通风设备运行是保证地库空气品质防止人在地库中CO中毒的必要措施,而地库风机长时间运行将导致很多不必要的能耗。地下车库设置CO浓度监测点,通过中央处理器联动控制地下室通风设备,当浓度高于30mg/m³自动开启风机排风,当浓度低于15mg/m³时延时关闭风机,保证地下室CO浓度满足《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的有关要求。
▲空间节点
▲总平面图
▲教学区平面图
▲航天馆平面图
▲航天馆平面图
结 语
校湖共生,环湖而立。校园建筑的根本,不单单是为教育提供载体,更要为学习提供快乐,为成长提供志向,为青春提供回忆。
本文通过回顾该项目的历程中的设计的思考、手法和空间上的处理方式等方面的内容,来产生对新校园模式更深层的认知,探讨新校园模式是如何通过自然、建筑与人和谐共生的存在方式使得校园建筑在空间和建筑学范式上产生进一步的提升和创新的。
庐江二中新校区项目
项目名称:庐江二中新校区
设计时间:2016-2017年
建成时间:2020年
项目地址:安徽省庐江县
建设单位 :庐江县重点工程建设管理中心
业主:庐江县第二中学、庐江县教育局
设计单位: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合肥分院
项目负责人:洪绍军、吴松
项目经理:宋勇
方案创作:钱川保、吕捷、尹磊、王世伟、金勇、江腾飞、何海坤、李政、冯伟杰、卫征
建筑设计:谈柱、徐驰、钱志慧、周振宇、冯晶晶、张帅帅
结构设计:蒋兴笠、钱谢煌、胡亮、刘顺、杜维凤
机电设计:刘追、陈明霞、李郑、张海燕
景观设计:汪晨曦、张海峰、徐金龙、朱磊、刘雪娟
摄影:知筑影像—代西春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