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建筑凝成展品,空间化身展厅,会形成一座怎样的博物馆?
当重达30000吨的混凝土立方体漂浮起来,会带来怎样的视觉冲击?
当你回眸36米的架空空间,看不到一根柱子,会是一种怎样的空间体验?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HD)建筑二院的建筑师们将这一幅幅难以想象的场景描绘成了蓝图。
在长沙麓谷新区,即将建成建筑工程行业的样板区,示范区——湖南东方红建设集团科技创新中心。
项目位于湖南省长沙高新区谷苑路(长川路)与许龙路相交处西南角,规划总用地面积50亩,总建筑面积约6.4万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约4.7万平方米,地下室面积约1.7万平方米。
场地地形较为复杂,有较城市道路低9.5米的洼地,还有一座自然山体,山顶最高处比场地高出22米左右。场地建筑限高为24米。
设计以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展现东方红集团的企业形象和建造技术实力为出发点,在对项目进行整体分析和多次推敲考量后,提出了“花园式办公”和“建筑博物馆”两个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建构方式与空间形式上的解读和转译,形成一座“悬浮与绿丘之上的立方体”。
#1花园式办公HUNAN DESIGN - 湖南东方红建设集团科技创新中心
“花园式办公”旨在体现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人性化品质空间:
在环境与城市关系的处理上,设计将企业总部置于场地东北角以获得更好的城市形象及展示面,检测中心与员工公寓则围绕在总部的东南侧,同时将与城区联系紧密、使用更为频繁的东侧广场作为主要出入口。
而北广场由于周边有大量连续的工业建筑存在,因此作为与城市的缓冲区,设置公共绿地,柔化城市界面,形成开放的活动空间。
设计保留了现有的部分山体,作为总部重要景观,并作为企业的预留用地,为未来扩建发展提供条件。
同时顺应场地的低洼地形,设置下沉庭院,在建筑首层采用绿坡、退台、地景的方式呼应保留山体与自然环境,使建筑与保留山体相互交融,而自然景观也得到了延续。
由于规划条件的限制,场地限高为24米,那么如何在有限的高度内塑造企业总部的形象呢?
设计将建筑首层进行了地景化处理,通过减少面积、体量,并采用玻璃作为立面材料来消解建筑二层,而建筑三层以上则是厚重的清水混凝土实体。
由此产生虚实对比,形成建筑“悬浮”的效果,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定义空间形式时,设计注重体现自然、连续、流动的亲和空间,融合办公与生活场景,体现对人的关怀。
建筑北面设置仪式性的广场,不同主题的大面积绿化空间作为与城市交接的弹性界面,通过景观台阶进入下沉广场。
这不仅消除了空间的阻隔,使城市、广场与建筑内部能够形成延续的流动空间,在阳光的照射下,建筑内还会产生丰富的光影效果。
建筑东面是开阔的城市绿地和园区主入口,清水混凝土的建筑仿佛漂浮在草坡景观之上,架空部分的灰空间自然形成了建筑入口,室内外以通透的玻璃相隔,模糊了常规意义上建筑边界。
#2建筑博物馆HUNAN DESIGN - 湖南东方红建设集团科技创新中心
湖南东方红建设集团作为国内外知名的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向社会和城市展示企业的装配式技术与建造实力。
设计突破常规,希望通过空间与建筑本身来展示企业形象,提出建筑本身即为“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将装配式、绿色建造等各类技术扩展延续到整个建筑群体。
首先,项目通过多种高难度的建构方式营造建筑的漂浮与反重力感,来展示企业的建造实力与技术工艺:三根V形柱支撑起型钢混凝土空腹桁架的一端,形成纯净的架空空间,其下再无一根柱子。
通透的玻璃露出梁板柱结构以及型钢、幕墙龙骨等各种构件,它们在发挥自身作用的同时也转化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外部展示界面。
其次,我们设计了一条独特的参观游览路线,从室外环境到室内展厅,从细部构建到建筑整体,将东方红集团的建造技艺以及在装配式技术和绿色建筑上取得的成就融入到浏览体验中。
在这条参观路线中,首先将走入一段能看到建筑自有结构构件的通道,在行进中感受光影变化下的结构之美,而通道两侧则将展示企业文化与历史,在尽头处可以看到阳光从代表东方元素的圆形洞顶洒向清水混凝土墙面,这一幕有其独特的寓意——企业经历了50多年风雨一步步铸就了今天的辉煌。
穿过仪式性的通道,一方充满绿植的庭院豁然开朗,在此不仅可以进行开放式会议、交流、休闲,庭院还具备定期举行新品展示的功能。
庭院上方是一座35米跨度的玻璃栈桥,再往后,将来到整个建筑的后花园,也是在本次设计中所保留的自然山体,这里将是员工午后休憩的最佳场所。
顺着游路慢慢走到山顶,登上山顶的观景平台,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再一次感受整个园区的壮观。
如果下山的时候已经到了正午或是傍晚,则可以邀请客人一起在山脚下的山景食堂,感受湖南人待客的热情。
湖南东方红建设集团科技创新中心由HD建筑二院原创设计,在仅有24米的限高条件下,设计通过大跨度结构和消解底部建筑体量的手法,将建筑“悬浮”于自然环境之上。
它集合了多种材料与结构形式,通过有情感有故事的流线设计将其一一展现,由外及内均体现出以装配式技术和绿色建造为主的企业特色形象,形成一座悬浮在绿丘之上的“建筑博物馆”。
项目总负责:黄劲
项目总指导:黄劲、冯昶主创团队:张善林、向云翔、易烨林建筑设计:张善林、易烨林、蒋泽中结构设计:黄赛东、彭斌、周博给排水设计:朱乐、欧阳太坤、罗垒暖通设计:段国权电气设计:曾新宇、康思达智能化设计:沈璐、吕敬祺室内设计:李进、史方伟、唐浩林、李泽平、何瑛景观设计:秦健、卿黛、柳磊、鲁雪、王烁、毛思凡 幕墙设计:周志贵、王正强绿色建筑:张桂萍
{{item.text_ori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