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3月30日,《人民日报》头版刊文《一百二十九公里生态廊道主体工程完工 洱海越发美丽》,再次聚焦洱海。文章报道称:
生态廊道拦截污水
减少污染物排放
恢复湖滨生物多样性
生态廊道也是“经济廊道”
在上关镇
230多亩的上关花生态公园正火热建设
在喜洲镇
生态廊道周边的人居环境正不断提升
田园、村庄和庭院更美了
▲
图 : © 人民日报
报道原文
上下滑动阅览
苍山洱海间的一条生态廊道,如今成了云南大理的“网红”旅游景点,从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来自广东的游客周先生由衷称赞:“这一路上太美了,骑车都不觉得累!”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随即,洱海治理开启,生态廊道建设付诸实施。
生态廊道建设全称为“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包括5项内容:790多公顷的生态修复和湿地建设、129公里环湖生态廊道、涉及1806户居民的生态搬迁、30公里污水管网完善和5个科研试验地。工程于2018年启动,预计总投资近百亿元。“目前129公里的洱海生态廊道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正在完善景观提升等附属工程。”项目工程部副部长熊英力说。
2018年5月,洱海生态保护“三线”划定,当年底完成环洱海8个镇23个村1806户的“三线”拆除任务,腾退土地1000多亩。2019年启动“1806小镇”建设,当地政府分5个地块对搬迁居民进行集中安置,在高质量建设安置房的基础上,还为每个地块量身打造了产业配套项目。目前,安置房建设总体完工,大理镇、海东地块已于2021年春节前交房。
在洱滨村、下末村可以看到,一条数米宽的柏油路从村边切过去,路的另一边就是洱海,路基下以前是民房的房基,如今变成各种管廊线路。生态廊道拦截污水、减少污染物排放,恢复湖滨生物多样性,让湖区面积扩大了10公顷。2020年,洱海全湖水质7个月达Ⅱ类、5个月达Ⅲ类,国考断面水质评价为优。北生久村村民张恒说:“今年各种水鸟明显多了,湖边多年不见的海菜花也回来了。”
生态廊道也是“经济廊道”。在上关镇,230多亩的上关花生态公园正火热建设;在喜洲镇,生态廊道周边的人居环境正不断提升,田园、村庄和庭院更美了。“我们精细化引导庭院经济,让游客‘沿着廊道进我家’,让当地群众共享生态红利!”大理镇镇长杨利平说。(张帆 徐元锋)
正和国际洱海项目实践
有人说:“洱海生态廊道是一条人与湖的界线,通过物理相隔,来给洱海透透气。”可在正和国际的设计师们眼里,生态廊道不仅仅是洱海“颜值”的再提升,还可以让洱海保护的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逐步形成健康良好的社会 - 经济 - 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
图 : © ZEHO
项目鸟瞰
▲
图 : © ZEHO
丰富的湿地水系统作为最后一道屏障净化上游来水
设计方法
重塑自然空间
长期的无序发展使得洱海湖滨带被农田、房屋所侵占,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典型自然湖滨湿地生态系统中蓝绿比以及绿地中旱地与湿地的比例失调。通过调研同纬度其他高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与洱海历史生态系统特征,重塑蓝绿比以及绿地中的干湿比,并在植物覆盖度、生境破碎度方面尽可能的接近未受干扰的状态。
▲
图 : © ZEHO
保育原生湖滨滩地及林地
维持健康湖泊生态体系
设计团队对场地中植物、动物的种类、数量、分布模式、生态习性、季相特征、栖息喜好等进行了研究,通过丰富场地水系统类型,强化自然平衡和净化功能,为生物提供丰富类型的栖息地,对本地具有代表性的群落进行充分保育,对入侵物种进行清除,并谨慎引入了适宜的本地物种,以保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完整性,从而维持健康的湖泊生态体系。
▲
图 : © ZEHO
自然恢复河口湿地
▲
图 : © ZEHO
辅助再生林下湿地的生境
形成可持续的自管理体系
所有的设计及施工时序都考虑了湿地演替的自然规律,在第一年建设时通过地形重建,引入先锋植物群落,营造不同类型的生物生境来搭建生态系统基底,在接下来的两年内,先期引入的物种促使有机物自然形成,草、野花和其他植物丰富度逐渐提高,从而为动物提供多样的栖息环境。经过群落的自然演替,物种间的竞争使得生态系统趋于稳定,逐渐形成能够自我维护、抗干扰强、动态平衡的自管理生态系统。
▲
图 : © ZEHO
辅助再生生物栖息地
增设低干扰服务系统
围绕自然的生态基底,仅在湖滨带内设置一条供骑行、步行的生态通行廊道,以降低对动植物栖息地的干扰。同时提供低干扰的基础服务设施,如生态驿站、清洁能源的观光游览车、共享单车等,满足周边村落人群及游客的基本需求。
▲
图 : © ZEHO
重建低干扰生态通行廊道
保护洱海自然神圣遗产
项目的根本初衷,是要在洱海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求行之有效的以自然为本的解决方案。自项目建成以来,洱海湖滨带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同时更多有益与丰富的活动也开展起来。除了以往的观光旅游,这里还开展了不同年龄段的自然教育课堂,以科普教育为抓手,最终实现保护洱海自然神圣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
图 : © ZEHO
自然教育课堂
结语:
经过修复的湖滨缓冲带,是洱海的最后一道生态安全屏障,净化了上游的低污染地表水,恢复了自然栖息地,使其物种更为丰富,激活整个洱海流域的可持续循环发展模式,成为大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宝藏。
了解更多洱海项目信息
北京正和恒基国际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是城市智慧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咨询合作伙伴与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我们汇集国内外知名专家顾问及名校毕业优秀设计师团队,在可持续领域提供独特的业务范围,基于“7+1”的城市功能、景观与公共空间、水环境、交通、建筑、能源、垃圾及智慧的“共生城市”方法,为客户提供涵盖城市设计、生态系统、智慧环境多个领域的服务,致力于建立人与自然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
更多详细信息,请联系正和国际
{{item.text_origin}}